书城艺术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4677400000016

第16章 附录(2)

再说一个市井故事。十五年前我在一个县内工作时,听到这样一件事:改革开放以后,县城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汉开了一个小商店,因人手不够,他就让儿媳的娘家妹子来小店帮忙。老汉同这个不足三十岁的青年女子在小店里辛勤经营,久而久之,两个年龄悬殊、辈分不同的人却生出恋情来,他们不顾儿子儿媳及其他亲友的强烈反对,终于登记结了婚!这件事成了小县城的一条重要新闻,人们怀着各种心态,津津有味地传播着这件“乱伦”的“丑事”,有的愤懑,有的鄙弃,有的觉得酸溜溜的,不一而足。从传统的人伦关系讲,这件事也真够“乱伦”的!你看,老汉同青年女子一结婚,人伦关系全乱套了:对老汉而言,儿媳变成了姐姐,儿子变成了姐夫;对青年女子而言,姐姐变成了儿媳,表叔变成了丈夫;对儿子而言,父亲变成了妹夫,小姨子变成了后妈;对儿媳而言,妹妹变成了婆婆,公爹变成了妹夫,全乱套了!大家都说这是乱伦,但是,我却不这样看。我觉得这件事本身有积极的东西,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客观条件和基础。这件事本身是对观念的突破,这种突破可能会对人们的婚恋观产生冲击和影响。老汉和那青年女子一起经营,一起劳作,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追求,有共同的苦衷和欢乐,他们由互相协作、互相关心到产生恋情,将彼此的命运和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结合是自然的,是合乎人性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是市场经济这一特定条件下人们对传统婚姻观念的突破,其基础和条件是人们的活动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这是隐藏在这个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至于它打破了这个家庭既定的辈分关系,这只能是一种副产品而已。如果那青年女子是一个同这个家庭毫不相干的人,老汉同她结合了,同样会引起种种非议,人们会说:老牛啃嫩草,年龄不般配;两人是主仆关系,结婚不道德;老汉那么大年纪还结婚,是老不要脸,等等。所以,要害问题是,婚姻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按照现代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观念,婚姻的基础是感情,感情决定婚姻关系的建立、维系和破裂,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理智的婚姻。当然,从人类健康繁衍和伦理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虑人们的血缘关系。但是传统的婚恋观,往往把次要条件上升为根本性的条件,忽视感情的基础作用,而且把婚姻关系看成是一成不变的、铁定的,谁要打破它就是不道德的。在这种婚恋观的禁锢下,多少爱情之火熄灭了,人性受到了压抑,多少人为争得美满的爱情和婚姻而作出了牺牲。这位小县城的老汉和青年女子能够结成夫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基于以上这些认识,在创作电视剧《老耕外传》时,我借用这一故事,编写出了开商店的李炳银老汉与青年女子桂花、张老耕与苦婶这两对别致的婚恋故事。

以上两个例子无非是要说明,搞文艺创作,不能仅靠自己的那一份生活经历,个人的生活阅历毕竟是有限的,因为个人的精力、能力和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要使自己拥有的生活底蕴丰富些,就要多从别人的生活阅历中获取素材,把别人的生活同自己的生活感受结合起来。不要鄙薄周围的凡人凡事,不要鄙薄周围传递过来的琐碎信息,正是这些凡人凡事和琐碎信息能够给你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其实,一部深刻的作品,不在于它表现的主人公是否英雄伟人,表现的事件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它是否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其审美价值如何。电影《秋菊打官司》表述的是一位名叫秋菊的普通山区妇女为了要讨一个说法,一次又一次地去打官司的故事,主人公很普通,事件也很小,但它具有典型意义,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它同那些描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影片一样,是一部好作品。

作为电视剧作者,要增加生活积累,仅仅依靠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还是不够的,电视剧作家应该主动地经常地深入到劳动群众中,深入到不同的人群中去,了解他们的所言所行和所思所想。这个问题已经在前面涉及了。现在有的作家或一些想成为作家的人,热衷于把工夫下在关起门来苦思冥想上,不深入到劳动群众中,特别是不愿下农村、下企业了解情况,所以写来写去,只能是胡编乱造,写出的东西生活基础差,同人民群众的欣赏心理相脱节。这种“既想说媒,又怕跑路”的创作态度,确实需要改变一下了。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社会实践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一个有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地深入到他们中去,从他们的实践中获取创作材料,激发创作灵感。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一些人怀着一种浮躁的心态,缺乏主动性,难以做到这一点。从实践的观点看,不同分工的人群实践的内容、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人际关系、观念与情感的变化,都是不同的。文艺工作者要表现他们,必须首先深入到他们之中,了解他们的实践过程以及心态、情感等等其他方面,由熟悉他们到认识他们,再到表现他们。道理是很浅显的:你要表现企业家,首先就必须了解企业的运营规律,了解企业家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直至喜怒哀乐;你要表现一个犯人,你就必须了解他的狱中生活,进而了解他的犯罪过程、犯罪心理,等等。如果缺乏这种具体的熟悉了解,你写出的人物只能是千人一面,似是而非。

再次,影视剧作者的艺术实践,包括他的阅读、写作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总结、体会、感悟,也是其生活积累的一部分。

影视剧作者的阅读是其创作的必要准备和前提条件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阅读与创作的关系,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其实,任何创作都是从阅读起步的,任何作家都应具备阅读的基本功和吃苦精神。所谓阅读,就是学习前人与他人的艺术实践成果,用他们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如果说,采风、深入生活是创作者的材料准备和情绪准备的话,阅读则是创作者的理论准备和知识准备,因此,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对一个致力于影视创作的人来说,阅读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影视创作理论、美学理论以及中外影视发展史及现状评介。这是使自己具备必要的艺术觉悟,从而掌握影视创作规律,明确影视创作方向,驾驭影视创作艺术的必要环节。有的习作者拥有大量的生活素材,创作热情很高,也很能吃苦,但花了不少工夫,就是写不出像样的作品,究其原因,就是在这方面阅读的东西太少,影视创作的理论功底不够,其创作水平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习作者的层面上。

我有两位关系相当密切的农民朋友,一位40出头,另一位已70多岁。他们的创作热情很高,也十分勤奋。他们根据农村发生的事情,坚持十几年进行文学创作,但写了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拿得出手的却实在不多。究其原因,我以为就在于他们的阅读不够,对艺术创作理论和规律掌握不够。

二是要读“片”,就是要观看大量优秀的影视剧本和拍摄成的影视作品,认真琢磨这些优秀作品的成功之处,对照自己的创作实践,达到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影视作者要有读“片”的良好习惯,除了读那些优秀影视作品,还要读那些有不足、有缺陷的作品,以增强自己的创作感知。

三是要涉猎文学、美术、摄影、戏剧等艺术样式的知识。电视艺术是综合艺术,它将诸多艺术元素取为己用,综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要想创作出具有强烈表现力的影视作品,必须熟谙其他艺术样式的表现规律和手法,这就需要通过不倦地阅读,拓宽知识面,进而达到得心应手地博采其长,为我所用。

写作是影视作者的审美实践活动,是他们的生活积累的重要内容。写作的过程,是作家对大量的生活素材通过理性思考和形象思维,进行审美选择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作家运用创作理论和知识,驾驭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进行创造实践的过程。写作不仅是作家的生产过程,也是作家的创作功力和水平不断磨砺、不断提高的过程。写作是作家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作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实际上,任何一位作家都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或长或短,大体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生活积累,二是对创作理论的把握和感知,三是创作经验的积累。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勤奋的,他们有大量的创作积累,他们在这大量的创作积累中付出了心血和劳作,也取得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在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养成了创作功力,提高了创作水平。所谓“轻车熟路”说明了经验的重要性,而经验是靠不断地实践取得的;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说明勤奋是成功的阶梯,而作家的勤奋就是勤于观察,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就是挤时间、抢时间,把别人喝牛奶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一个影视作者要有孜孜不倦、呕心沥血的探索精神和创作精神,才能登上成功的阶梯。

影视作者的不断总结、体会、感悟,是提高生活积累质量的必要过程。一般说来,生活积累包括创作积累既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杂乱无章的。要从大量的生活积累中择取有用的素材,要从大量的创作实践中引出有教益的认识,就要不断总结、体会和感悟。一个高明的作家固然重视阅读和创作,在阅读和创作的实践中更重视总结、体会和感悟,力求找出经验或教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感悟创作之道。有了不断总结、体会和感悟,他的艺术实践就是自觉的,理智的,循序渐进的。

生活积累还具体化为“生活见识”。

所谓“见识”,就是在生活表象积累的基础上,对生活物象的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即从哲学与历史的层面上对生活物象作出的清醒而深刻的观照与透视。

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是浩瀚无垠,丰富多彩,二是运动不止,瞬息万变。人们要想以有限的生命阅尽大千世界的全部生活内容,是根本不可能的。对生活表象的了解越多越好,这是每一个人的希望;但对一个影视作家来说,他的使命是用自己的作品揭示生活的真谛,通过展示某些生活现象而告诉观众一些什么,因而他对生活内容的见识往往比对生活表象的了解更为重要。

有这样一种人,他的生活经历是广泛的,耳闻目睹的人与事也是不少的,但由于文化素养或认识能力的限制而缺乏独有的见识,对生活的精彩与深沉浑然不识。这种人虽然经历不少,但从对生活内容的认识与理解看,他并不懂生活,因而他对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茫然无知,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识别力,对探索生活现象背后隐藏的因素,对探索生活的真谛,缺乏内在的驱动力。没有见识就没有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主动的行为。

还有一种人,倒也勤勤恳恳,经常记下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积累了不少生活表象的东西,有的也有创作欲望,也在辛苦地创作着。但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见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常常出现两种倾向:要么“记录生活”,只是罗列许多生活现象,缺乏对这些现象的透视和揭示,难免失于浮浅;要么“图解政策”,把某些现成的结论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在政策圈子里绕来绕去,重复着某些常规性的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写出的人物也是概念化的。比如一些写计划生育的作品就是这样,什么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还是计划生育的好,如此而已。没有见识就没有认识的深刻性和独到性,往往趋于表面化和概念化,没有见识就没有强劲而透辟的表现力。

以上两种情况都说明了见识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只有见识生活,才能体味生活、享受生活、把握生活、披荆斩棘地开辟生活之路,将生活之舟驶向理想之彼岸;只有见识生活,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艺术,进而用艺术表现生活,展示生活之精彩与深沉,创作出对社会生活有积极影响的文艺作品来。第一句话是从生活的意义上说的,第二句话是从创作的意义上说的。

在一个电视剧作家的全部生活积累中,如果说生活见闻起着基础的作用,那么见识则起着灵魂的作用。要创作出好的作品,首先要“抓素材”———拥有有价值的生活见闻,同时还必须“长见识”,对生活素材有独有的认识和发现。没有素材,就缺乏创作基础;没有见识,素材则只能停留在素材的位置上而难以变成创作题材。见识对发现艺术具有导向作用,见识是更高一层的生活积累。

怎样才能称得上对生活有了见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