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
4324400000040

第40章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变革的效率分析(6)

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虽然不很高,但单位面积的产量却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在于单位面积产量,而是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空间并不大。与此相联系,我国农业生产总体上已经处于边际产量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阶段,这又使增加产量与增加农民收入并不总是处于正相关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简单地把增加产量与增加农民收入看作是同一个问题。在今天我国农产品已经自给有余的情况下,应该把对问题关注的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而不是再把增加产量放在第一位。当然,这并不是要把增加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对立起来。而是要具体分析这两者的关系。

二是通过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的途径来增加农民收入。在增加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空间不大的条件下,把调整农产品结构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也许更有效。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比重将不断提高。要适应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这一趋势,生产优质农产品将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方向。生产优质农产品尽管投入相对比较大,但其附加值更大,更能够适应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并且还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因而对增加农民收入更有效。

三是通过减负的途径来增加农民收入。这是通过政府的政策途径,从减轻农民负担的角度来实现收入的增加。近几年,政府采取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通过费改税的改革,规范政府行为,扭转费大于税的现象,把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其二,通过对部分税收的减免,使农民的税赋得到减轻。这两个方面都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随着政府与农民利益关系的规范化,以及政府税收的合理化,通过这一途径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余地也不会很大。并且,以减负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不具有持续性,而是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四是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途径,以减少农民数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让更多的农民去从事其他产业的活动,从而直接减少农民的数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之所以是最有效的,是因为这是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实现的农民收入增加。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就是这一途径的实际内容。因为城镇化的进程就是直接减少农民数量的过程,城镇化意味着有更多的农民脱离农业,从事其他产业,由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在目前农业劳动力绝对过剩的条件下,一部分农民脱离农业并不会导致农产品产量的下降,其结果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农民数量减少与农民收入增加之间的反比关系将存在于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因而通过这一途径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极大的空间。这也已经被我国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实践所证实。如果再和上述其他的因素相结合,那么,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更有效。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上述几条途径的比较,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无疑走城镇化道路的途径是最有效的。可以说,哪里的城镇化水平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高。反之,则相反。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放在减少农民数量上,并把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作为减少农民数量的根本途径。

(2)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解决农业问题的实质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其内容来看,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无论是机械技术还是生物、化学技术的运用,前提是土地经营的相对集中,而城镇化则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中国农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总体是落后的。如果用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那么,中国农业的落后主要不在于土地生产率指标,而是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这是中国农业生产落后、现代化水平低的一个突出表现。造成这一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水平。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人口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扩大都不是主观愿望能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能是通过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来提高农业中劳均耕地面积的水平。

第二,中国农业的土地经营规模远低于世界水平。这是由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调整来改变这种状况。

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农业中劳均耕地面积的水平和土地经营规模,为机械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提供基础条件,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有效提高,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劳均耕地面积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水平,实际上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提高劳均耕地面积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自然条件,而提高土地经营规模的水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经营方式的条件。劳均耕地面积少,就不具备进行土地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同样,没有经营方式的变革,土地的大规模经营就没有制度保证。所以,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制度保证。

首先,从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均耕地面积来看,城镇化道路是一条根本的途径。在耕地面积不能扩大的条件下,要提高劳均耕地面积的水平只有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而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无论是通过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使农民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还是把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最终的走向都是城镇化,或者说,都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容。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因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必须要通过城镇化的发展来容纳。从这一意义上说,城镇化的发展是农业劳动力减少的基本前提。所以,在今天中国的具体国情下,通过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来转移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均耕地面积,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其次,从提高农业的土地经营规模来看,走城镇化的道路是一条基本的出路。城镇化就其现象形态来看,就是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变人口在农村的分散居住为在城市的集中居住。这一变化对农业来说,其意义就是可以改变因居住分散而引起的对土地的分割,从而为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创造更好的条件。

我国农业目前规模经营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体制上的因素。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人多地少,二是土地分散,不能连片。要解决土地分散的问题,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走城镇化的道路,使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一方面提高了城市土地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农业的规模经营提供更好的条件,从而也使农业生产具有更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城镇化水平低,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劳均耕地面积少和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尽管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直接指标是机械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的运用状况,但它的基础条件却是劳动力与耕地的比例,以及土地规模经营的水平。或者说,在城镇化水平低,劳均耕地指标和土地规模经营水平都比较低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是难以提高的。

因此,可以说,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3)城镇化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一任务的实质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的差距,使城乡协调发展。当然,这里的缩小城乡差距,是要通过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来实现的。所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与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两个同时并进的过程,两者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

首先,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村城镇化的过程。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基本特征就是城市现代工业经济与传统特征明显的农业经济同时并存,这一现象在我国现阶段同样表现突出。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出路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升农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扩展城市经济的发展,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镇,使农业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即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从第二个方面来看,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就在扩展城市经济的同时,缩小了农村经济的比重,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

其次,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有所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众多的农业劳动力导致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地低于其他产业,农业劳动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远低于其他产业,并且,农业具有的弱势产业的特征决定了很难通过增加产量的途径来缩小这一差距。二是众多的农村人口导致通过增加农业收入来增加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难度极大,农业收入增长本来就比较缓慢,并且具有不稳定性,再把这种缓慢增长的收入分摊到众多的农村人口上而体现出来的人均收入增长就更是有限。这是在分析城乡差距有所扩大时不能不看到的一个因素。因此,要缩小城乡差距,除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数量,通过这一途径来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再次,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繁荣农村经济是一个涉及农村发展各个方面的问题,不仅包括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社会化发展,也包括农村中的各种非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就其内涵来说,就是要把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和发展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看待,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农村中农业与其他非农产业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发展其他非农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农业的发展又需要由其他非农产业来支持。同样,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是立足于农业发展的,但同时,又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农业发展能够具有更高的效率。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互动发展,就能够形成推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的机制。因此,必须改变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经济只是局限于农业的传统观念,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要由其他非农产业来支撑的,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是要由非农产业的发展来体现的,而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既使城镇化发展具有了现实基础,同时也是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过程。因此,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与城镇化的发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同一个过程。

“三农”问题都与“农”有关,但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城镇化水平低是我国目前“三农”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因此,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现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