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当时刘承祐也是被杀人之后就能得以解放这个念头给整得疯魔了。连老娘的话都不听了,直接下令杀人。事后还把所有亲近之人都杀了,比赶尽杀绝还绝,“分遣使者帅骑收捕邠等亲戚、党与、傔从,尽杀之。”杀过瘾之后,刘承祐突然发现不对劲了,人头里怎么没有郭威!
没有办法了,那就继续杀。杀人这种事有时候真的会成为一种习惯的,因为简单,所以刘承祐选择继续杀。“弘肇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尤厚,邠等死,帝遣供奉官孟业赍密诏诣澶州及鄴都,令镇宁节度使李洪义杀殷,又令鄴都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步军都指挥使真定曹威杀郭威及监军、宣徽使王峻。”(《资治通鉴》)只能说刘承祐真的还是太年轻,杀戮虽然是个好办法,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你想杀就能杀的,即使是皇上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之后我们会好好来讨论讨论杀人这件事的。没办法,谁让这方法实在可以堪称是影响或者说是改变历史的最优选择。
刘承祐到底还是知道这种事是不能随便这个人去做的,所以他派去的人在他看来应该很忠于他,因为这个李洪义是他亲舅舅。但是这个李洪义转身就把自己的皇帝外甥给卖了,他把诏书直接交了出去。这种情况下,郭威还能怎么办,摆明了不死不休的局面了。也不管其他了,带着一帮子人回去打算回去找刘承祐算账去。当然此时还是“荡涤鼠辈以清朝廷”。后世朱棣直接用了三个字就表达了这意思,“清君侧”!
此时的郭威之所以选择这么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妥的说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郭威的家人还在京城,还在刘承祐的手中。但是刘承祐这个熊孩子实在没法说了,之前我们可以说他是年轻、不懂事,现在却能说他是愚蠢了。
托孤大臣中,现在还活着的除了郭威,还有苏逢吉。苏逢吉算是老好人一个,平时对皇帝也是恭恭敬敬的,这次也真的是逢凶化吉、侥幸逃得一命。他虽然和史弘肇关系并不好,但是也没有预料到李业等人的行动,没有想到皇帝会做得这么绝。随后,刘承祐的猪队友李业将郭威、王峻一家屠戮殆尽,不论老少。至此郭威世上只有一个亲人,他的义子柴荣。愚蠢的刘承祐虽然杀尽了郭威的家人,却也消除了郭威的最后一丝顾虑,转而迎接他的将是郭威满腔的怒火。
而刘承祐也丧失了和郭威谈判的最重要的筹码,如果刘承祐没有杀郭威和王峻的亲人,郭威顾忌着家人的性命,说不定这次行动真得就只是清君侧而已了,虽然刘承祐本人最大的可能就是变成一个傀儡皇帝,然后被废,以郭威的为人,很可能会让他一辈子做个富贵王爷的,不过这比丧命要好的太多。不过,对此我们最多只能说一句不作不会死。刘承祐确实是自己作死的,他老妈劝他好好在城里待着他不听,偏要出去干掉郭威,结果就倒霉的死在了外头,只有苏逢吉这个托孤大臣还陪着他,鉴守着对刘知远的承诺,自杀身亡。
郭威顺利进城之后,听王殷、郭崇威之权制止了部下的劫掠行为。而这时候,一个人闪亮登场了。“太师冯道帅百官谒见郭威,威见,犹拜之,道受拜如平时,徐曰:‘侍中此行不易!’”这人实在是官场一传奇。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堪称十朝元老,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我觉得他也就是死得早,不然的话到了赵匡胤当皇帝,他一准也还是宰相。
“自谓:“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盖其自述如此。”且为人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而且死后也比较受欢迎的,“为太祖山陵使。葬毕而道卒,年七十三,谥曰文懿,追封瀛王。道既卒,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
后世人中有不少人说他没气节,是读书人的耻辱,其中最出名的可数欧阳修。不过后来南怀瑾先生却曾经为其伸过冤,这个人具体怎么样是众说纷纭,小弟我就不跟着掺和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这个人。
而我之所以在此着重提出此人,是因为两件事。第一件事文学上的事,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冯道为印行经籍标准文本,经皇帝批准由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等人任详勘官,李鹗、朱延熙等书写,依唐刻《开成石经》,并和经注合刊,开雕“九经”:《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以端楷书写,能匠刊刻,世称“五代监本”,(简直就是五经的扩展版)而他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第二件事则对当下影响比较大,就是前面说的他带领文武百官见郭威的事。“隐帝已崩,太祖谓汉大臣必行推戴,及见道,道殊无意。太祖素拜道,因不得已拜之,道受之如平时,太祖意少沮,知汉未可代,遂阳立湘阴公赟为汉嗣,遣道迎赟于徐州。”(《新五代史》)
郭威佣兵进京后,冯道居然有胆子像平常一样与郭威相互见礼,郭威就心里没底啊。深怕再给自己惹出什么大麻烦。就想要稳妥点,觉得取代汉朝的时候还没到,于是打算立刘赟为帝。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后世咋么评价他,但是在当时,冯道确确实实是文人中的领袖级人物。不过也是,那时候有骨气的人实在是不多。但是即使是这样,也并不是我将之单独列出的重点。
实在是因为,郭威此时未直接称帝,以致后来发生的事深深的影响到了一个一直在冷眼旁观的年轻人。我相信赵匡胤一定在暗自的观察这一切,不仅仅因为这是五代中的最后一次皇位更替,以后再无机会,更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接近权力的漩涡。注定要走上巅峰的赵匡胤是不会错过这次机会的,因为老天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彩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