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计学原理(第三版)
4261400000006

第6章 总论(5)

审计的任务是人们在充分认识审计职能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对审计工作所提出的要求。例如,早期的审计,其任务主要是审查会计账目、纠正错误、揭发弊端;而后,为了满足社会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审计还担负着向社会提供客观公允会计报表的任务。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审计的任务又扩展到为经济有效地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益、讲求经济效果提供建议。根据我国现行审计制度的要求,我国审计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微观搞活服务。具体的任务是:审核检查会计和有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公允性;审查和评价财政预算、财务预算以及经营决策方案制订和执行情况;审核检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有效性,揭露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充分披露损失浪费和低效(或无效)行为;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审查和鉴证有关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为信息需要者提供服务。

审计监督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均能发挥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审计的制约作用

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经营行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度,是千百万个企事业单位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方向正确经营的保证。审计通过检查监督,能够发现被审计单位贯彻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的情况,能够揭露和制止违反国家法规的行为。

(2)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会计资料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料,应该真实、正确、合理、合法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事实。但不少单位的经济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着有意造假现象,以图掩饰非法的经济行为。通过审计的检查监督,不仅可以揭露出经济资料的错误和舞弊,而且还可以揭发经济业务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从而进一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和考查有关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3)揭露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正之风。不论是财政财务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都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揭露出社会上不正当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理,提出改正意见,刹住不正之风,促进廉政建设。

(4)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各种审计特别是财政财务审计,可以发现和查明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偷税、漏税、骗税、走私、造假账、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大公为小公和化公为私,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并配合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行政纪律监察工作,法院、检察机关的司法侦查工作,以及各种临时检查工作,进行查证与鉴定,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特有作用。

(二)审计的促进作用

审计通过调查、评价、提出建议等手段,来促进、服务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微观经济管理,促进国民经济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

(1)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发现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从而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员管理素质,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和评价,可以发现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履行情况及责任归属等问题,并向有关方面反馈信息,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正确的执行。

(3)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审计部门作为对一切国有资产的监督部门,通过微观审计和宏观调查,都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一些违法乱纪和破坏正常经济秩序的现象和行为,审计机关和人员不仅有向有关领导和宏观管理部门反映信息的义务,而且有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的权力,从而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

(4)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无论是微观审计还是宏观调查,都可以发现一些在处理国家、地区、集体、个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获得了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也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审计通过信息反馈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责、权、利更加密切地结合。

作为监督国家财政的有独立行使权的国家审计理应围绕党和国家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工作,发挥它的作用。政府审计既是民主与法制的产物,也是民主与法制的工具。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国家民主法制化的发展,理应是国家审计的责任。二十多年来,我国国家审计抓住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在经济和政治文明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己任的我国社会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培育发展资本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和吸收国外资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注册会计师已经参与到经济建设与相关决策的方方面面,并在各级人大、政协中积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同时也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组织,以及各级纪检机关、法院、检察院的委托,进行经济凭证鉴别、经济案件检查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值得提出的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成为青年人才就业的重要选择,它不仅能缓和我国就业的压力,而且也为管理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新的途径。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揭露单位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单位信息的质量,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而且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内部人控制问题;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加强,以防范经营风险;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增加管理的价值;有利于帮助管理者正确履行职责,实行组织整体目标;有利于组织资源综合利用,以提升现代企业整体水平。

西方的审计学家认为,审计是建立一个廉洁政府的有力工具,由此可见,审计监督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节)审计基本假设

一、假设与审计假设

审计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莫茨和夏拉夫在其成名作《审计哲理》中首次提出的。要理解审计假设的涵义,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假设。

假设是哲学和逻辑学中的一个概念,是进行演绎推理或科学论证的先决条件。假设是任何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导。因为对任何科学的研究都会产生一系列未被确知,并难以直接论证的问题,而任何科学的原理、定律及结论的产生,都要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假设。即首先建立假设,再进行实验、实践,作进一步的验证,然后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提出切合实际而又符合情理的假设,既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又是指导社会实践的必要,假设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假设并不证明其自身的正确性。任何假设都不能对它本身作直接的验证,但可以对由假设所演绎的结论进行验证,因此假设的正确性要由其推演结论的正确性来验证。

(2)假设是推论的基础。假设是一种人们可以接受的公理,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人们借助于假设进行推导、实践或实验,如果假设正确,其推导的结论或实验的结果也会正确。

(3)假设是发展变化的。假设虽然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导,但它产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之中,势必要随着它们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也即是旧假设可能会消失而新假设不断涌现,只有这样才会推动科学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向前发展。

审计学作为一门监督科学,自然也需要有特定的假设。比如,为什么要进行审计,要对什么样的资料和活动进行审计,如何判别审计证据力与证明力,怎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等等,都离不开假设。如果没有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合情合理的审计假设,不仅建立不起来审计学科的理论,也无法开展审计工作。无论社会制度如何,也不管人的主观认识程度如何,审计假设始终存在,它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国外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中,审计假设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特别在合法性审计和弊端审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计假设,一般是指对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者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设说明,它是建立审计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审计推理的依据。这里提出了审计假设的客体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物”,而不是已知的或者可望确知的事物,因为审计所监督的是复杂的经济活动,其监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没有一种假设,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和可能实行的审计制度。如假设会计资料可以查明,才有检查的必要;假设审计人员具有胜任能力,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检查。假设只是针对着特殊情况、过去情况或不合乎情理的情况,如假设会计资料能遵循会计原理、会计原则、会计制度的要求去进行如实反映,在这里就撇开了那些不如实进行反映的特殊情况、不合乎情理的情况,对于这种假设需不需要证实呢?大可不必。因为这是被社会公认的一般道理。审计假设不是由哪一个人提出来的,也不是由哪一项法令特别规定的,但它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公认,因此,往往被称为公设,也就是公认的假设。

由上可以看出,审计假设是有条件的假设而不是随意的判断,它与审计推理、审计惯例、审计准则、审计观念等相关的审计概念有本质的区别。审计假设只是审计推理的依据,而本身不是推理的过程。审计惯例是指那些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或者没有形成具体原则和理论,但在审计实践中曾经施行并且已成为习惯的通行做法,但是从随心所欲开始逐步形成的审计处理上的习惯的通行做法。审计惯例是审计假设的来源依据,假设并不是惯例。审计准则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审计观念是人们在审计实践中所产生的思维活动,并由这些活动所形成的对审计实践的看法和思想。审计观念范围广泛,它不仅包括在审计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审计概念,还包括各种审计理论和方法,审计假设只是审计观念的一种概念。任何概念都有它自身的本质属性,审计假设也有其自身属性,它与审计的有关概念有联系,但不会完全一致。

审计假设是人们从长期的审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审计工作及其涉及的有关方面所作的合乎逻辑的论断,是公认的理性认识,它是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审计理论的基石。审计实践是形成审计假设的客观基础;审计假设是一种公理,而不是一种定理,无法从逻辑上证明其正确性;审计假设是审计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正确性。作为从审计实践上抽象出来的审计假设,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概括性

审计假设是从大量的审计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理应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是对审计工作及其涉及的有关方面所作的高度概括。同时,审计假设的表述也应该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2.系统性

从审计实践中高度概括出来的审计假设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审计假设的体系。存在于审计假设体系中的各种假设,虽然不能相互包含、互相重复,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具有鲜明的系统性。随着审计实务的发展,审计假设体系也会不断完善。

3.实用性

审计假设是对审计实践的理性认识,可以用来指导审计实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审计假设只是一种空洞的、无意义的理论表述,其本身就不能称其为审计假设。

4.相对性

审计假设指导审计实务的有效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特殊情况下,它不一定有效或正确;随着审计实务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假设也可能失去了作用,必须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或提出新的假设。

审计假设对于建立审计理论与指导审计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很多审计理论的建立,首先要提出假设,这种假设以大量的实践资料为依据,然后去推定,在实践中去验证,即搜集充分而有力的审计证据,再证实假设与客观的相符性。如果大量的客观现实说明这种假设不存在,则说明这种假设不能成立;如果说明其存在,则说明这种假设成立,就形成了科学的审计理论。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针对具体的审计项目,确定审计的范围根据各种假设再进行审计资源的分配,搜集必要的审计证据,最后形成审计的结论和决定。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审计的假设,就无法进行审计工作,审计人员总是在充分而有效的假设指导下开展和推进审计工作的,整个审计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肯定或否定假设以及推出新的假设的过程。

审计假设虽然以审计实践的经验为主要依据,但主要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要使这种判断尽量与客观事实相符,在审计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熟知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判断力,注意对规律的探索和经验的总结;此外要持谨慎的合理的怀疑态度,对于任何假设既要设想其成立的一面,也要留意不能成立的一面,要谋求把审计风险减小到最低限度。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假设是建立审计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审计理论的重要内容,研究审计假设,有利于推动对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其次,审计假设可以用于指导审计实践活动,即既可以用于直接指导审计实践活动,也可以将它作为建立审计理论的基础,通过审计理论再指导审计实践。再次,审计假设是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每条审计假设都涉及一定的审计责任,因此,审计假设为确定审计人员应承担的审计责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二、国外审计基本假设

审计假设的研究起步于美英审计理论界。其代表性人物有莫茨和夏拉夫、托马斯·李和弗林特,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代表国外的三种相互联系的审计假设体系。

(一)莫茨和夏拉夫的基本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