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政治学新论
4260800000022

第22章 主权国家的外交政策(1)

主权国家的研究,涉及较多领域,除了研究国家的一般性质特点、国家的国体与政体分类、国家结构形式、国力综合评估、国家间相互作用的背景与方式之外,还要研究国家的外交决策。其实,国家的外交决策是国家之间交往的最主要的前提条件。任何国家之间进行交往,首先需要进行外交对策研究,涉及国家对外交往的政策目标、外交方针原则、外交方式等具体内容的研究决策。国家对外交往的目标、方针、政策的研究与决定过程,一般就称之为外交决策,这一行为一般也可归入在公共政策管理范围。

(第一节)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界定与分类

一、外交政策的界定

主权国家的外交决策研究,是国家间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弄清外交、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等基本概念是深入研究外交决策过程、方式、原则等的前提。

什么是外交?所谓外交(Diplomacy),是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关系的目标,推行与其相适应的对外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通常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外交部门的代表进行的各类外事访问、谈判、交涉、缔约等对外活动。战后许多国家的外交,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外交人员的官方外交活动之外,一般还有民间渠道进行的大众外交或民间外交。例如,中美关系改善之前,中美两国政府之间的外交接触,主要是双方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移至华沙。但是1971年4月,在日本三重岛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上,毛泽东启动了民间外交的渠道,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小球拨动大球,加快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什么是外交政策?所谓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指国家在对外活动中所遵循的方针原则、追求的目标、采取的具体措施。如果说外交一词更多地指实现对外目标与政策的活动,那么外交政策一词,则是规范外交活动的方针与实施的措施。无论是外交政策,还是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它们都必须从根本上服从统一的国家对外战略。如果说国家对外战略是国家对外交全局综合分析与较长时间段的谋划,那么外交政策只能是实现对外战略的具体时间段内的行动计划、目标与具体措施。

什么是国家对外战略?所谓国家对外战略,亦称国家的国际战略或全球战略,是国家为了根本国家利益,从世界全局出发,运用外交谋略制定的最基本的外交计划与外交策略。它一般包括对国际社会所处时代和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国际格局演变规律的判断及对外关系目标与基本原则的制定。其特点是长期性、综合性与全局性,是以对较长时间段内本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全局认识与国际地位的综合判断为基础的。

就国际政治学而言,它与外交学有区别,尽管国际政治与各国外交密切相关,但是国际政治对国家外交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各国对外战略的谋划、决策、运用和相互作用,而非具体的对外政策。国际政治着重探究的是国家对外战略相互作用的一般现象与规律。这些现象包括结盟与离散、集团与分裂、和平共处与战争冲突、合作发展与摩擦危机等,它们构成了某一时期内的某种不可分割的统一国际体系与运作秩序,其内在的结构又表现为某种国际格局。国际政治在相当程度上又以少数几个世界级大国的对外战略及相互作用为基本研究对象。关于国家对外决策的研究,首先要区分基本概念的内涵,其次应区分这些对象的层次,外交、外交政策、对外战略的层次不同,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也不尽相同。

二、外交政策的分类

国家的外交政策服从于统一的对外战略,但在处理各种不同的对外关系时,具体的外交政策又显现多种形式,因此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外交政策进行不同分类。例如,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遏制政策,美国对亚洲地区的外交政策,美国对华政策,这是不同空间范畴的对外政策。而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遏制政策,一般已具有全球战略的内涵,但它又只能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即对东方集团关系的部分。美国全球战略还包括对西方盟国关系,对发展中国家与不结盟国家关系等。除此之外,对外政策一般又可分成综合性与专业性两类。美国对日政策,涉及对日经贸、文化、科技、军事诸多方面的政策,是一种综合性政策;美国对日贸易政策,则是一种专业性政策。

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摩根索,以国家利益与权力为依据,将国家外交政策加以分类,他认为有三种代表性的外交政策。

1.维持现状的政策

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表现出“趋向于保持权力而不是朝着利己方向改变权力分配”的特点,便可称之为维持现状的政策。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门罗主义,维持西半球现状,不准其他地区的国家染指、改变该地区现状。门罗政策似乎是维持现状政策的典型例子。

自中美关系三个政府公报发表后,历届美国总统在台湾问题上,尽管口头上支持“一中原则”,但是实际上始终坚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维持现状的政策,使美国可能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

2.改变现状的政策

这一政策又被称之为“帝国主义政策”,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寻求的是在权力地位上的有利变化,或更大的权力”,以“否定现状,变更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关系为目的”,那么它便是帝国主义政策,或改变现状政策。依据改变现状的范围不同,又可分成以下几类:世界帝国主义政策,诸如,希特勒的全球扩张政策,美国的全球争霸政策;大陆帝国主义政策,诸如拿破仑一世的欧洲称霸政策,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地区帝国主义政策,诸如,越南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印度支那地区的称霸政策,伊拉克20世纪80年代在中东地区的称霸政策。

根据改变权力现状的手段与方式的不同,这类外交政策又可分成:

军事帝国主义政策,即以武力为手段改变权力现状的政策,诸如拿破仑的军事征服,希特勒、东条英机与墨索里尼的侵略征服;经济帝国主义政策,即以经济贸易为手段改变权力现状的政策。诸如19世纪西方列强对中国、印度等国进行的鸦片贸易、商品掠夺及对资源市场的侵占等;文化帝国主义政策,即以宗教文化的手段,改变权力现状的政策。诸如,西方文化对阿拉伯国家的侵蚀,美英等国在社会主义国家附近地区设置专门电台,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干预别国内政。苏联也曾利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控制其盟国。

3.显示威望的政策

如果一国外交政策,通过显示其拥有的权力来维护或增加其现有权力,或通过显示其权力,迫使别国相信或承认其拥有的权力,这便是显示威望政策。

实施这一外交政策,主要方式有:

1.利用外交礼仪与外交手段显示威望。在国际交往中,外交礼仪看起来很形式化,事实上每种规则与惯例都与国家间的关系亲疏、国家声望与利益的维护密切相关。

召开国际会议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地点与会议场所,甚至涉及桌椅的形状与多少。如果参加者并无主次之分,或者东道国为表示平等,往往使用圆形桌面。如果国际会议有主席国与一般成员国之分,则会议桌形状又会有些不同。一个主席时,通常使用椭圆形桌子;两位主席时,便使用长方形桌子;如果使用马蹄形桌子,正中央位子往往由权力与声望最高者居坐,其他代表分坐两旁。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的人数与椅子数也是不能疏忽的事情,一般是参加国的代表数相等,以示平等。例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一般规定每国三位代表,一位是总统或总理;另外两位分别是外长或财长。

1986年在东京召开该会议时,六国代表的安排没有异议,唯独法国代表难以安排,要求增加椅子,因为左派总统密特朗与外长雷蒙、财长巴拉度应邀出席会议后,右派总理希拉克也要求参加会议,以分享总统的外交决定权。

日本不同意给法国特殊照顾,仍坚持给法国3把椅子,最后法国财长只好将位子让给总理希拉克,因为法国的内政一般由总理主管。

为了表达对来访者的重视,显示两国关系的友好,东道国往往会给来访者高于其身份的热情接待,譬如,派比国际对等原则所规定的地位更高的人士去机场接送,安排来访者住在比其身份规格更高一些的旅馆;反之,则会对来访者“降格处理”。1946年巴黎召开庆祝反法西斯胜利一周年会议,法为显示对美英两国的友好关系,将两国代表安排在第一排就座,同时法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安排在第二排,以示亲疏有别。然而,苏联当时的国际地位与美英并驾齐驱,为显示苏联的威望与对法国政府安排的不满,苏代表莫洛托夫以退席方式表示抗议。

在处理敌对国关系的外交活动中,当来访者是相互敌对的两个国家的代表,或东道国为了避免招惹与来访国敌对的第三国的埋怨,往往特别注意外交礼节,有时甚至到了谨小慎微的程度。法国在中东巴以冲突中,为了发挥更大作用,采取灵活的手段。在巴勒斯坦尚未立国之前,法邀请阿拉法特主席访法。1989年5月,阿拉法特第一次正式访法时,机场上没巴解旗帜,以避免以色列对法国的抗议,但阿拉法特一坐进贵宾车,就发现车内已插了一面巴解的小旗,法国借此表示对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默认。1994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华盛顿主持约以首脑会议,双方首脑签署《华盛顿宣言》,结束双方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会场上三国的旗帜按美国星条旗,以色列白底蓝色大卫旗,约旦黑、白、绿三色旗次序,自左向右排列。其中以色列旗子在约旦国旗之前,尤为注目。约旦国王侯赛因对此布置表示不满,提出抗议,主张约旦旗应放在以色列旗之前。美国人告之,这是按国际惯例安排的,即按英文国名第一字母顺序安排,以色列(Israel)应排在约旦之前(Jordan)。侯赛因国王当即反驳,如果按此惯例,约旦英文国名的第一字母应是H而非J,故理应放在以色列之前,因为约旦国的国名全称是“哈希姆约旦王国”(HachemiteKindomofJordan),美国最后无可奈何,只好将其所偏袒的以色列国的国旗移到最后。

在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的地址选择上,往往也与有关国家的国际威望与地位相关。当拿破仑的铁蹄横扫欧洲之际,巴黎往往是国际重要会议的首选地。在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德国统一,国际地位上升,1878年欧洲列强集会讨论欧洲势力范围的瓜分时,会址不再选在巴黎,而在柏林。“二战”结束后,在关于联合国总部选址问题上,美苏两国意见相左,美坚持把总部设在纽约,苏要求设在中立国瑞士的日内瓦,但是美国以高出苏联一筹的国际声望与地位,最终使纽约成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

2.炫耀武力显示国威。通过军事力量的检阅与显示,进行军事演习等方式,炫耀武力,以威逼别国相信其权力与地位。战后,美国庞大的海上舰队在世界各海域游弋,以显示其国威。海湾战争以后,伊拉克国内一有风吹草动,美海上舰队便会调往海湾地区,或与沙特,或与科威特,或与约旦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以威慑伊拉克,并炫耀美军武力之强大。而在朝鲜半岛,美国与韩国经常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则是为了向朝鲜炫耀武力。“9·11”事件以后,美国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便剪除威胁美国国内安全的根基,显示美国独一无二的军事实力,维护其主导世界的霸权地位。

(第二节)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目标设定

主权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目标设定关系重要。一般而言,任何一项外交政策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但是国家利益并非抽象的,它由各种具体的利益综合而成,因此外交政策的目标,除了最终目标之外,还有诸多具体的目标。在设定外交政策目标时,应该注意诸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观科学地判断本国的综合国力,以此作为目标设定的基础;如果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设定与实际国力并不相符,那么它可能最终无力实现其过高的外交目标。一般情况下,在敌对国或竞争对手的挑战下,或在狂热的大众舆论压力下,外交决策者往往会过高估计自身力量,而追求某些不切实际的目标,甚至遇到挫折以后,还会耗费力量去实现目标,直至诉诸武力最终导致外交目标落空。例如,希特勒要奴役全欧洲的目标,美国在战后要遏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独霸全球的目标,都与它们的有限国力不符。美国在侵朝战争失败后,国内麦卡锡主义盛行,因此依然推行冷战遏制战略目标,侵越战争失败,被迫修改其目标,提出以缓和与退缩为特征的尼克松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期,越南自以为成了第三世界军事大国,而设立了称霸印度支那的目标,并挑起中越边境冲突,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客观科学地判断别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外交目标,并找出人我各自的目标差异与国力差异。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过高或过低估计别人或自己的国力,都可能导致外交努力的失败。确定实现外交目标适宜的外交手段与外交方式。为了解决南中国海问题,我国政府的目标是以国际法与国际海洋法为基础,搁置主权问题,共同开发资源。为此,我们主张与东盟有争议的国家进行双边协商,和平解决问题,反对与东盟数国同时进行多边谈判。

外交目标的分类,与国家利益的分类密切相关。国家利益一般可分为国家根本利益,具体现实利益、长远利益与即时利益等,外交政策目标的分类,一般也可分为以下几项。

1.根本目标

也可称中心目标。即一国根本利益所在,包括生存、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维护等。中国外交的中心目标,在战后50年代是巩固新中国的独立;60—70年代是维护主权独立,反对美苏霸权;80年代后是“四化”建设,发展综合国力与所有国家和平共处,争取和平环境,以实现到21世纪中期“三步走”的现代化目标。

2.现实目标

也可称即时目标。主要指一国在某一时间段所要实现的目标。例如,美日贸易摩擦的解决,中国“复关”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平解决南沙群岛问题等,可看作美、日、中各自的现实目标。

3.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