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当代浙江概览
4206700000016

第16章 浙江城乡(2)

杭州是创业创新的天堂硅谷。杭州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建立形成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2010年,杭州成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云计算”试点城市,跻身全国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为29745件和26484件,全市研发投入占GDP的275%。杭州实施“杰出文化创意人才发现计划”和“文化创意人才梯队工程”,建设“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2010年杭州原创动画片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其中《梦回金沙城》成为我国首部获奥斯卡提名的动画作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8%,从业人员4473万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大力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着力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不断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相继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治安最好城市、中国协调发展城市、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模范管理(一等)水平城市、中华环境奖“城镇环境”大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荣登国民休闲贡献城市、电子商务十大创新创业城市榜首,跻身“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大陆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十大创新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等行列,排名中国十个科学发展优秀城市第2名,并连续四年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1名,连续六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1名,连续第七年被新华社《望东方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和谐发展指数排名全国41个城市第3位,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1位,并入选“低碳中国贡献城市”,荣获“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东方港城——宁波市

宁波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杭州湾南岸、浙江宁绍平原东端。因城临甬江,简称“甬”。宁波陆域面积981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9758平方千米。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宁波常住人口已达760万,暂住人口为404万人。现辖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6个区,余姚、慈溪、奉化3个县级市,宁海、象山2个县。

宁波历史悠久。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称“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代属会稽郡;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到现在的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开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讳,并因辖定海县,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称“宁波”,沿用至今。1949年置宁波市。改革开放以来相继被确定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

宁波素有“文献名邦”美誉,是一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宁波自古重教弘文,硕学鸿儒辈出,是浙东学术文化的发源地,涌现过心学大师王阳明、一代大儒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等历史名人,以及着名国画大师潘天寿、“书坛泰斗”

沙孟海等近现代大家。宁波籍两院院士逾90位,如童第周、谈家桢、贝时璋、路甬祥、韩启德等着名科学家。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位居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前列,宁海平调、宁波朱金漆木雕等14个项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波是江海交融的国际大港。宁波港拥有1200余年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始发港。现在的宁波港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是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超大型巨轮进出最多的港口,可通航30万吨级巨轮,现有万吨级以上泊位70多座,集装箱航线228条,其中远洋干线122条,最高月航班1338班,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全球航运业20强均已落户宁波。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1300万标箱,位居大陆第3位、世界第6位;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1亿吨,居大陆港口第2位、全球第4位。依托港口优势,宁波目前正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和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

宁波历来为商埠,是久负盛名的东方商都。孙中山先生对宁波曾有“无宁不成市”的赞誉。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宁波人移居海外,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宁波商帮,涌现了“世界船王”包玉刚、原香港商会会长王宽诚、影视界巨头邵逸夫、香港纺织巨头陈廷骅、全美中华总商会永远顾问应行久等一大批工商巨子和国际名流。宁波还是“红帮裁缝”的故乡,服装产量占全国的1/10以上。目前,宁波有30多万海外侨胞旅居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宁波先后获得“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优秀会展城市”、“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宁波名胜众多,是独具特色的旅游名城。宁波东濒大海,碧海青山相映生辉,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穿城,江南水乡和滨海港城融为一体,形成了“史前文明、名人故里、儒商摇篮、禅宗胜地、红色老区”五大地域特色和“大港、大桥、大海、大湖、大佛”五大景观优势。有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位居禅宗五山第2位的佛教名刹天童寺,闻名遐迩的溪口国家级旅游区,世界上最高的坐姿铜佛弥勒造像,世界上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奉化滕头村,兼具“西子风光、太湖气魄”的东钱湖和兼具海光山色的象山港绿色海岸公园等一批名胜景区等等。宁波是首批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被评为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公众首选宜居城市,现有国家AAAA级以上旅游区22处,其中AAAAA级旅游区1处。

2010年,宁波实现生产总值5126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68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6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53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29亿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6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1∶1。

创业热土——温州市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邻东海,南与福建省毗邻,西与西北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市接壤,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州以气候温和而得名。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置州,因其地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故名温州,至今未改。温州是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的核心城市和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陆地面积1178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87万,外来流动人口340多万。现下辖鹿城、龙湾、瓯海3个区,乐清、瑞安2个县级市,永嘉、洞头、文成、平阳、泰顺、苍南6个县。

温州是山水文化名城。温州气候宜人,山环海绕,城在海上,山在城中,既是一个港口城市,又是一个山水城市,山、江、河、海、岛、平原兼备。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河流湖泊众多,有瓯江、飞云江、鳌江和大小150余条河流;海洋资源丰富,大陆海岸线长355千米,有岛屿436个,天然良港资源较多;自然风光秀丽,有雁荡山AAAAA级旅游景区和楠溪江、江心屿、洞头、百丈说-飞云湖4个AAAA级旅游景区,有乌岩岭原始森林、南麂岛海洋生物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8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颇佳。

温州是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东瓯王国的故地,建城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温州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首创山水诗体,宋时温州又有“永嘉四灵”诗派。温州是中国南戏的故乡,永嘉的昆剧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是中国重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近百年来涌现出了苏步青、谷超豪、姜立夫等200多位温州籍数学家和数学教授。

温州是创业创新的热土。1956年,温州永嘉县率先进行包产到户,永嘉县因此被称为“包产到户第一县”。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被称为“温州模式”。灵活的体制、持续的创新、与时俱进的“温州模式”,使温州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温州为全球最具活力城市之一。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2557亿元;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9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16元。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温州的区位后发优势正在凸显,370平方千米的瓯江口新区、116平方千米的滨江商务区、40平方千米的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正成为温州新一轮发展的大平台和主引擎;300多平方千米的瓯飞工程,正成为温州向东发展、滨海发展的新空间和新载体。

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民营经济起步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温州民营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总量816%,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均超过90%,现有民营工业企业14万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02家,有22家民营企业跻身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服装鞋革、低压电器、泵阀、汽摩配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风电装备、电子电器、造船业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已建成“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36个全国性生产基地,拥有30个中国驰名商标、26个中国名牌产品,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6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大关,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接近30%。

现在,温州的民营企业正加快整合重组,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形成了“虚拟经营”等新的经营组织方式,建立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呈现出不断提升发展的良好态势。

温州是世界温州人的共同家园。温州人具有恋乡不守土、敢冒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吃苦不叫苦的禀性。在新的发展时期,温州人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商行天下、智行天下、诚行天下、善行天下,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形成了熟悉市场运行规律、懂经营管理、按法律办事、按国际规则办事、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温州企业家群体。目前有60多万人在世界131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发展,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在全国181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了温州商会,“十一五”

期间在全国各地累计投资超过3000亿元,创办工业企业3万多家,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多亿元,创办各类市场2000多个,通过在外温州人营销网络销售的商品年交易额达到6650多亿元,在温州经济之外还有一个庞大温州人经济体。

越韵吴风——嘉兴市

嘉兴地处浙江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当钱塘江与东海之会,揽江、海、湖之形胜。全市陆域面积3915平方千米,现有户籍人口339万,外来流动人口180万。现辖南湖、秀洲2个区,海宁、平湖、桐乡3个县级市和嘉善、海盐2个县。

嘉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的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嘉兴为吴、越两国征战之地,称李,因此有“吴根越角”之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由拳、海盐两县。三国吴时,喜见“野稻自生”,更名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年)改称嘉兴,延续至今。隋代开凿江南运河,穿城而过,嘉兴由此繁盛起来。

唐代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之说。南宋时,嘉兴为都城临安(今杭州)的外围重镇,“人烟稠密,灯火万家”,呈现一片繁华景象。明清时,嘉兴为“江南一大都会”,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嘉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之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闭幕,使嘉兴成为令人神往的革命圣地。1983年8月设嘉兴市。

嘉兴环境优美、底蕴丰厚。嘉兴自古繁华,有“衣被天下”的富足和“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的繁华,是中国商品经济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明清时每年数十万石米粮漕运京师,为“国家财赋”之区。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既凝练了“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人文精神,又彰显了“越韵吴风”、“水都绿城”的文化底蕴和生态特征,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拥有革命圣地南湖、“东方莱茵河”京杭古运河、“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江南一片真山水”海盐南北湖、“南方北戴河”

平湖九龙山、“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等。

“地美多俊木、水秀育英才”。嘉兴历史上有西汉辞赋家严正、严助,晋代陆机、陆云,南晋小说祖师干宝,唐朝名相陆贽,元代大画家吴镇,明清思想家吕留良,清朝文宗朱彝尊,晚清大儒沈曾植,近现代还有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一代大师李叔同、文学巨匠茅盾、漫画家丰子恺、“三毛之父”张乐平、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大师金庸、出版巨擘张元济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的1800名全国名人中,嘉兴籍的有80余人。清代浙江共出进士2800多人,嘉兴籍的有695人。现有嘉兴籍两院院士39名。

嘉兴区位优越、设施完善。嘉兴地处长三角和中国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处江河湖海交会之位,距沪、杭、苏均不足百千米。境内河网密布,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百千米范围内有浦东、虹桥、萧山3个国际机场,实现了到沪、杭、苏一小时的交通圈,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实现市县半小时交通圈、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等级化公路的城市。曾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东方大港”的嘉兴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口岸。通信、电力等总体水平居浙江省前列,是全省第一个电话市,第一个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城市,第一个有线电视下乡进村的城市,第一个跨市、县建成大型污水处理工程的城市。嘉兴还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和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嘉兴发电厂相继并网发电,目前总装机容量已超过600万千瓦。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城际客运专线、嘉兴绍兴跨江大桥、沪杭高速公路二通道、申嘉湖高速公路等的建成,嘉兴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