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4155100000040

第40章 荒唐的战争为什么不能和平地结束(2)

当前危机真正的和根深蒂固的原因是东巴也是整个次大陆的贫困、悲惨、绝望、偏见和狂热。直接导致这一危机的政治事件是今年3月份控制全国政权的巴基斯坦军队企图用武力镇压东巴人民联盟,联盟主张东巴应享有更充分的自治权,它刚刚在全国大选中获胜。东巴的孟加拉人本来也许会满足于扩大自治权或要求脱离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军队的行动把事情搞糟了。孟加拉人宣布成立孟加拉国,在今年春天的几个星期里,孟加拉国部分地成了现实。接着,巴基斯坦军队开始粉碎独立运动。据说军队执行的政策是把所有孟加拉人当罪人,结果至少几十万孟加拉人遭到杀戮。约一千万难民像潮水一样涌入印度,其中绝大多数人属于东巴的少数民族印度族,这些人成了军队的替罪羊。还有数百万人在大恐怖的气氛中从这个村逃到那个村,流落他乡。巴基斯坦军队在枪杆子所及的地方成功地恢复了统治。

与此同时,在边界的印度一侧(东巴几乎处在印度的包围之中),印度军队则为孟加拉解放军提供武器和庇护所,为它训练人员。在过去半年里,这支解放军在东巴境内开展越来越有效的游击战。此间的外国分析家认为,解放军目前仍不是巴基斯坦军队的对手,不能同它进行真正的军事对抗。但是解放军在东巴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已把叛乱活动扩展到整个东巴。

达卡的外交官估计,东巴25%的乡镇已经完全被解放军控制,剩下的大部分为双方所“争夺”。达卡每天晚上都发生枪战和爆炸事件,一位外交官说,本周初一天晚上,他在一条大街上曾被解放军拦截。一位西方外交官说,“现在,军队到不了的地方,就是孟加拉国的天下。”当然,解放军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印度越境入侵所带来的威胁。巴基斯坦在东巴驻军只有75000人,其中大多数又分散在边境线上对付印军,而不是在内地同叛乱分子作战。

印巴边境冲突从今年3月份起就时有发生,并且逐渐升级,从偶然打几发迫击炮到长时间地互相炮击,从小型的过境袭击到大规模交战。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外交官以及比较公正的观察家都说,巴基斯坦一定对印度发动过一些小规模的越境袭击,但是边境冲突主要是印度挑起的。巴基斯坦军队因为在军事实力上处于劣势,看来他们仍然奉命不得进入印度领土进行反击。巴基斯坦人似乎没有多少理由会挑起战争,因为一打起来他们明摆着是要输的。巴基斯坦的将军表面上虚张声势(说什么“一个伊斯兰士兵顶一百个印度兵”,等等),严峻的军事现实恐怕是尽人皆知了。

印度军队总兵力是100万,巴基斯坦是40万。印度的空军和装甲部队在数量和装备上都超过巴基斯坦。印度自己有一个能生产多种武器弹药的军火工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巴基斯坦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国供应。印度有苏联做它可靠的盟友(起码向它提供武器和政治支持),而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友谊比较脆弱,同美国的关系也不牢靠。巴基斯坦的东、西两部分,中间隔着印度,相距1200英里,它的供应线必须从空中或海上绕行。此外,驻守在东巴边界上的军队,背后有游击队,并且孟加拉人中的绝大多数对他们怀有敌意。东巴每天发生桥梁被炸事件,军队从达卡向前方运送给养已经遇到困难。

巴基斯坦一直在军事上表现出某种克制,这是不足为奇的。叶海亚·汗总统已提议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举行直接会谈(甘地夫人回答说:“我怎么能同一个紧握拳头的人握手呢?”),他同意派遣联合国边境观察员的建议(印度已经拒绝)。他还私下表示愿意同孟加拉人达成政治妥协(这种建议要是在3月份提出,孟加拉人可能会接受,现在已经不会,也不可能接受)。叶海亚·汗总统现在的这些举动,在印度人和孟加拉解放军看来,似乎只是软弱的表现,这种看法可能是对的。此间一位西方外交官说:

“印度人正在挤压巴基斯坦,极力挑逗它。印度人的算盘是,巴基斯坦人要么继续忍受,要么被迫按印度的条件解决问题,要么打一仗---不管哪-种,印度都无所谓。”巴基斯坦人当然还没有采取那个表面上合乎逻辑、可以避免全面战争的步骤,即允许孟加拉人独立并从那里撤退。西巴有些人私下可能会承认:东巴已成为可怕的包袱,从长远来说镇压是不能成功的,东巴只会耗费西巴的人力和资源。仇恨这么深,除了允许独立以外,任何政治解决手段都行不通。但是,即使叶海亚·汗总统以及他手下的将军持这种观点(很可能将军们不这样看),巴基斯坦已经骑虎难下。放弃东巴,把它让给孟加拉解放军,会使巴基斯坦军队(和巴基斯坦政府,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威信扫地,还可能在西巴引起政治动乱。一位欧洲使节说:“军队要是败在他们所说的一伙侏儒、矮小的孟加拉猴子手里,简直不堪设想。军政府的信誉以军队的信誉为基础,一旦信誉丧失,巴基斯坦也就完了。”因此,有些观察家相信,面对严峻的选择,军队也许宁愿同印度打一仗让东巴脱离,而不会让游击队逐渐取胜。

诚然,按照简单的逻辑,印度似乎不应该为此打仗。一旦发生全面战争,印度即使“打赢”了,战争的结果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一样:精疲力竭。除了急迫的国内需要之外,印度不值得为别的事情耗费精力和财力。巴基斯坦军队是一支难以对付的战斗力量,虽然在东线可能输给印度军队,但在西线也许会打得难解难分。独立的孟加拉国如果诞生于战争,对毗邻的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分裂倾向无疑是一种鼓励。建立一个真正行使职责的孟加拉国政府会给印度人带来一大堆问题,那时印度人在这里就成了外人,由此引起的财政和政治后果对印度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但是,强大的压力正在把印度推向战争。人们对没完没了地为照管一千万难民而付出的代价感到没有出路,他们对难民在印度东部各邦所造成的混乱感到不安。人们还担心,东巴的内战拖得越久,对印度不怀好感的好斗分子就越有可能控制孟加拉的解放运动。人们觉得,现在正是印度想办法使它传统上的敌人威信扫地,把它贬为西边一个小邻国的大好时机。甘地夫人面临公众和政治上的强大压力,要她对东巴局势“有所作为”,也许原因之一是在冲突的初期,印度政府就公开鼓励人们对孟加拉解放军的前途怀有乐观的期望。

甘地夫人现在更加需要东巴问题取得“成功的解决”,因为国大党2月份面临全国大选。最后,4月份签订的印苏合作条约看来给印度壮了胆,她不再像过去那么害怕。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西方外交官倾向于认为,苏联签署这个条约的目的之一是制止印度走向战争。

报道评析

报道中评论,评论中报道

战事评论中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即报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或者说是为满足自身的利益要求),对客体消息的有选择的筛选、接受和传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从战争的性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侵略和反侵略战争;由边界冲突引起的国家、地区间战争;为争夺势力范围或有限资源进行的地区性战争;政治、民族、宗教等引起的国家内战。基于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同媒体的战事评论角度有较大区别。

战地报道与战事评论不同。战地报道是基于事实所写的报道,它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真实、及时,要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战事情况,不能夹带私人的观点、感情,否则很有可能误导读者。而战事评论则不一样。战事评论是对于某件战事新闻发表的个人的观点,针对同一战事新闻可以有很多评论,观点也可以不同,它是主观的,具有价值取向。

彼得·卡恩的这篇报道带有评论,指向是很明确的,对于南亚次大陆“荒唐的战争”,很是疑惑,“为什么不能和平地结束”?

该报道评报结合,观点鲜明,卡恩对这场战争提出了质疑。不仅把印巴之间的怨恨诉诸笔端,同时还包含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局限于提供客观事实---实际上,作为记者,他已经参与了整个事件。

英国一位传播学教授主张:事实皆神圣,评论可随意。应该说,战地记者的新闻报道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舆论,而舆论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进程:或推波助澜,或迎头遏止。战争状态下战地记者能否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与判断?他们的存在价值仅仅是记录战争吗?其终极价值关怀何在?这些追问体现出一种正义和真理的呼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弱者的同情,对强权的批判,对正义的呐喊,对和平的追求。应该说,战争从本质上是反人类的。从战场归来的战地记者亲历了炮火的洗礼和战争的残酷,在他们的报道中,理所当然应该记录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弱势群体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战地报道的宗旨应该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动态报道,表达对人们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揭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不论战争的目的、动机何在,战争行为本身总是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而非建设性。对于战地记者而言,从获取新闻的角度来看,战争无疑最具有新闻价值;但以人类终极关怀的目光来审视,战争终究意味着灾难、挣扎和死亡。战地记者的神圣使命就是用不同的报道手段和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战争的每一个重要事实甚或细节,向世人揭示战争残酷的本质,以生命的代价传播人类渴望正义、追求真理、呼唤和平的声音。

战地记者应是战争的旁观者,但不应是无聊的看客,其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如实记录战争上,还应当成为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观察家和评论员,分析战争过程,揭示战争本质,预测战争走势等,这就需要战地记者成为一定意义上的专家,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直觉、深刻的分析,写出有分量的战地新闻报道,为读者了解战争的发展提供一个清晰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