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校园左半边翅膀
413800000012

她叫自己黎未希(12)

她的眼睛亮亮的,不舍全写进眼泪里。

我知道她回到香港以后,依然要自己决定读书还是工作,依然要忍受很多的孤独。可是我很欣慰她因为这次夏令营而更加相信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仍旧存在的真诚。这种感觉很重要,对一个缺少安全感的人来说,更加重要。

但我丝毫不怀疑未希会好好成长。因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最纯净的情感,和最难得的美好。

【后来】

夏令营结束之后,还经常能在QQ上看到黎未希的踪影。

她说她从原来的学校退学,开始正式学习摄影,她说摄影让她很开心,但是她担心学不好,因为摄影班里的师傅每天都对她说:“摄影很累的!要扛很重的机器去很多地方!”

我一边鼓励她,一边暗自为她欣喜。但她许多事情依旧让人并不放心,中秋期间她又去了一次深圳,在一个比她大很多岁的男人家里住了几天。她说他们什么也不做,她只是贪恋他的床单,他身上的味道。

我并不怀疑她能保护好自己,但我愿意看到一个更好的黎未希,一个对自己认识更加清晰,更加独立勇敢的黎未希。

她已经年满十七岁,在这之后,她在新的人生里,也许不再叫做黎未希。

Part 4【心理分析】

再成熟,再无谓,到底也是女孩子

王卫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夏令营跟营心理辅导员

在夏令营开始的几天里,黎未希是所有工作人员最头疼的一个营员,她不参加任何活动,吃饭时也是散漫地东张西望,一度我们认定她是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孩子。但是我逐渐发现,其实她一直安静地在看,在听,在观察和判断周围的每一个人,戒备而又充满希望。最让我没有料到的是在夏令营结束的时候,这个女孩子赢得了几乎每一个人的喜欢。在告别的晚会上,她是队员中哭得最厉害的一个,那一刻,她内心所有的柔软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她与大家拥抱,用不流利的普通话祝福每一个人,眼睛里流露的是不舍与亲密。

坦率地说,这样的女孩,即使对我们心理老师来讲,也会感到心疼。她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女孩,成长问题主要来源于她的家庭。从出生开始,她父亲就处于缺位状态,母亲根本无力照顾她,从小就颠簸地碾转于几个家庭中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自出生,内心就同时存在着“生本能”与“死本能”。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的角色功能发挥得比较好,就可以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来自外界的消极情绪(心理学上所说的“死本能”)积极地过滤掉一部分,保证孩子不被来自外界负面的高强度的刺激和挫折击垮,培养良好的应对能力。但是在黎未希的成长过程,父母显然未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进入青春期后,她在向外界寻求爱与自我价值认定的过程中,强烈渴望与外界包括他人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但是当面临挫折时,她就无法应对,无能为力,身体里的“死本能”成分就不断强化,消极的情绪逐渐主导她的生活,促使她不断走向坠落和混乱。

但是,在黎未希的身上,最可贵的一点是,虽然在寻求认同的过程中屡遭挫败,她仍然是个有着向上动力的女孩。她告诉我,选择了摄影作为未来的职业,这是一个将自己敏感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最好的媒介。我相信,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