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皆有错:名家经典
4038700000032

第32章 致21世纪的中国科学家

(美)L.莱德曼郑艳秋译

年轻科学家的意见可以或多或少地在如何把伦理道德作为选择领域时考虑的一个方面、在知识的利用和避免社会在没有经过长期后果的评估就仓促扩大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产生影响。

这篇随笔是写给对科学有一定兴趣的中国青少年读者的,同时也作为对中国未来的寄语。在21世纪,中国肯定是一个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也肯定会与其他国家一样处于全球科学技术进步的控制之下。

鉴于下列事实被一些人长期遗忘了——罗马日历的编排者们是如何决定了我们何时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的?当然学者们是不会遗忘的。我要强调:这一事实远比字面上的意义重要得多,因为我们都意识到了人类社会中正在进行的巨大变革。当然,这些变革是由科学和技术所驱动的。令我们震憾的是:变革的速度、变革的全球性及其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我们用几百年来改进印刷术,用几十年来改进工厂和交通工具中的蒸汽机,还有改进飞机和电话;但是,仅在最近的一二十年内我们就有了传真机、移动电话、家用电脑、软件工业、互联网和全球经济。

让我们试着对比一下21世纪所面对的科学和在我的大学和研究生时代(1940—1950)所面对的科学。

我对科学着迷可追溯到暗淡模糊而不可靠的回忆中,那是在读了一本爱因斯坦写给年轻读者的书之后。在那本书中,爱因斯坦把科学比作侦探小说,他们都是通过大量神秘的、表面没有关联的线索逐渐找到一个答案,在这个答案中,各种问题迎刃而解。

事物间的关联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高中时,我知道了尼尔斯·玻尔如何总结出概念上全新的电子电荷、光的速度,用彩色氢光谱来解释轨道上的粒子!用玻尔的理论可以解决某些和他的理论一样令人敬畏的事。玻尔的理论使我开始对使物体运转的工具和设备着迷。在探索自然界的事物是如何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的那份激动和心灵上的敬畏,是人类任何活动都无法比拟的。那时我就坚信这一点,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仍然坚信这一点。

每天处于使用仪器工作、学习新观点及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交谈的兴奋中,加上突发的灵感(如果幸运的话,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就出现一次或两次),就促成了你自己的发现。

我处于一个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在这个时代,大科学正在产生——巨型天文望远镜、粒子加速器、管芯激光和质谱分光仪等相继被研制出来,新的领域也正在打开。对我来说,粒子物理学或高能物理学,从核物理学和宇宙辐射物理学之间的交界处分离出来,只要有耐心和热情,还有一些运气,一个人几乎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试验。工程技术在为科学服务的同时,反过来也发展了自己。

今天就不同了。在深奥微妙的科学前沿,我们需要更为复杂的仪器和技术,超容量的计算机是获得和综合数据的基础,大学和学院必须共享他们的资源以获得重要物质。国际协作并不常见。一个重要的试验可能会花费六七年或十来年。我们的学科现在更加接近了粒子和空间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神经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一个人需要对这些学科有一个更广泛的了解。许多仪器被共同使用:同步加速器、计算机、卫星上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和海洋科学船。大范围协作的时间也延长了。但从事科学研究最初的悸动仍然存在,它现在也许正陷入一些最深奥的问题,这当然是我在大学时那些科幻作家们所没想到的。我们研究宇宙的诞生,我们可以观察大脑是如何缉获其专门部分来应付各种刺激的,也可以观察人类的意识问题。我们更少依靠运气、而用新的技术替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最终,我们今天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在把科学如何恰当地运用到人类事物上是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我们也确定已经产生了一些影响。

科学家已经影响了人口的增长,谴责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我们经常阅读到基因科学在应用上的长足进展等方面的文章,它正改变着我们的农业、我们自己的生命片段,人类的智慧甚至通过遗传工程改变了人类的形态!

所以,我们确实在跨越一座桥梁走向对人类进步有着极大潜能的新世界。但是危险处处存在。人类在20世纪留下了无法抹杀的暴力行为:两次世界大战、难以计数的“小型”战争、仍然处于瞄准状态的几万枚核弹头、不计其数的细菌和化学武器,从中我们能看到什么进步吗?

在我们历数这些问题时——这些问题必须引起21世纪年轻科学家们的注意,我们还应注意到那些技术革命预期以外的(而且经常是预期意外的)阴暗面。显著的差距存在于贫富之间;存在于那些获得科技和因为太穷无法获得科技的人之间。那些嫌速度不够快与说“太多,太快”的技术怀疑论者间的隔阂还在增大。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进步体现在世界科学研讨会上提出的两项声明:一项是针对人类进步提出的新的科学义务——“新的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公约”;另一项是强调“接触科学知识是受教育权和信息属于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是导致内生科学能力的根本……”

当我们了解到20世纪的科学主要是由经济和军事利益所驱动时,目前重大变化的可能性给了我们愉快和乐观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确实打算改变科学的目的的话,我们必须明白,这才是根本,因为我们在这些观点上并没有一种一致的意见。

在第三世界国家,由于贫穷及领导阶层的不重视,教育和发展经费很少。在发展中国家,得到重要物质的需求与教育人们达到世界科学研讨会上倡议的伦理道德价值的需求是互相冲突的。

即使在发达国家,一般对科技的理解也并不包含道德上的考虑,而是片面理解科学是如何运作的,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牵扯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我们如何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即应用社会知识时必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一代科学家如何努力搞清科学对人类的贡献及科学应用的阴暗面。

年轻科学家的意见可以或多或少地在如何把伦理道德作为选择领域时考虑的一个方面,在知识的利用和避免社会在没有经过对长期效果的评估就仓促扩大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产生影响。科学拥有显示其力量、经由教育得到公众认可的重要职责。

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敏感,应该是中国年轻科学家的一个特点,这将会使他们容易在公众中产生号召力,容易与公众沟通,并且拥有与公众沟通的巨大能力。

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家就必须与新闻记者、电视专家及电影专家等紧密结合。如果科学被制成娱乐节目来展现的话,一定会很有效,这和教育是一样的。互联网是一种引发和触动公众对科学感兴趣的有效途径。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科学是一种真正可以忽视国界和语言障碍的全球文化,只有科学能够在21世纪为地球上的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

作者简介

L.莱德曼,美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理事会主席。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成果卓著,并获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心香一瓣

这是老一辈科学家对新一代年轻科学家的深切嘱托和寄语。随着科技越来越广泛地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摩擦也进一步增多。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已经广为人知。科学家在这一时期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科学家不仅肩负着探索未知领域、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光荣任务,还承担着避免科学触犯伦理道德底线的义务。科学的现实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需要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也有赖于公众的了解和支持。

所以,新一代科学家应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引导科学向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