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卫文化纵横
4021000000039

第39章 文化随笔(5)

作为“班长”,李兴发把古人“其身正”才能“有令则行”这一至理名言作为带好一班人的行为准则。1993年,一位亲戚为调儿子进税务局,求情不成又拿现金相送,当即被他退回并晓之以理。久而久之,使干部职工形成“在李兴发那里办事不兴这一套”的共识。他分管账务工作多年,虽有方便的条件,但从未沾过公家的便宜。1994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局内组织妇女举办节日活动,事后给每位女职工发了一份礼品,组织者考虑到他平时对妇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顺便给他送去一份,当即被婉言谢绝。滴水映太阳,小事见精神。中卫县税务局在他分管基本建设的8年里,几乎每年都竣工一幢住宅楼或办公楼,包工头为从他身上打开承建缺口或得到方便,可谓不择手段,曾承建过税务局住宅楼的某建筑公司,为了达到承包工程及结算方便的目的,于1992年前后大肆行贿,致使全县20多名党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干部陷入泥潭。随即,县纪委、监察部门以此为线索,对凡与该公司有过业务往来的单位一一进行了“顺藤摸瓜”,但税务局是清正的,李兴发是清白的。

不徇私情,从家属亲友做起。1989年局里建3号住宅楼时,有位亲戚想让他关照多补点搬迁费,除软磨硬泡外,还乘他不在家时送去厚礼,他知道后马上让家属退还了礼品。为了不造成搬迁工期延误,李兴发上门苦口婆心讲道理,最后这位亲戚被感动了,不仅搬迁费分文没有多要,彼此之间还达到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堂弟李兴军在一次公开招聘股所长的答辩中,思路开阔,表现尚佳,但终因年纪太轻还需要锻炼而未能过他这一关。相反,干部王宗贤有魄力和才干,工作中尽管与他有过摩擦,但在选聘为所长的问题上,他却不计前嫌,为其投了公正的一票。

税务部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为颇具诱惑力的经济执法单位,征纳双方的利益格局随时都在发生碰撞,这就迫使李兴发不得不从主政、勤政的高度去认识和思考本行业的廉政建设问题。他本着端正税风和对干部职工负责的宗旨,在抓廉政建设方面,做到了“经常教育不间断,发现问题不护短,处理问题不手软”的要求,全局至今未发现一例收受礼品和违纪行为,税务局因此被县委及上级主管部门评为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地税局成立后,他烧的第一把火仍然是抓廉政,尤其是学习王振举活动开展以来,首先在全局上下组织“过好三关”的教育,即以理想道德教育过好政策关,以反腐蚀教育过好金钱关,以行业守法教育过好人情关,从而增强了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至今全局共拒吃请115人次,拒受贿13人次,拒收礼品礼金45件(次)。

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李兴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感召全体员工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所领导的税务局连年被区、地评为先进集体,他个人先后23次受到国务院、自治区、地县党政组织表彰奖励。面对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接踵而来的荣誉,他备受鼓舞,使他格外珍惜的是1995年国务院授予的那枚璀璨夺目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章。这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殊荣,将激励、鞭策他继续顽强拼搏,开拓进取。

十三致敬书记

人们通常亲切地称呼陈致敬为书记,是因为他多年来一直为党工作,忠实履行“书记”职务,堪做一名出色的父母官,尊姓大名往往被家乡人所省略了。陈致敬于1940年8月出生,男,汉族,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胜金村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1962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卫县永康公社党委副书记,镇罗公社党委书记,中卫县计划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卫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银南地区人大联络处副主任,吴忠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党组副书记。

1966年至1982年主政永康、镇罗。永康人多地少,注重向荒山要地,建设梯田,碱沟村被树立为全县、自治区“农业学大寨”标兵队。他立足镇罗实际,因条田林网、水利基本建设业绩突出,该公社被树为宁夏“农业学大寨”典型,本人连续五年受到自治区表彰。

永康、镇罗地处黄河两岸,几乎每年防汛。每逢汛期,他吃住河边,睡在码头,屡历险难,幸被群众营救。特别是两次遭遇洪水,夜间天寒,虽疾病在身却仍坚守岗位,因落水而落下顽疾,10年后方治愈。由于长期处于治河第一线,在潜心积累民间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丁字坂”治理黄河措施,得到群众公认和专家肯定。永康徐庄村河坂合拢历时半年,全县的船只、汽车几乎全被动用,且进人夏末水势更猛,黄河决堤改道险象环生。他临危受命,被委以总指挥重任,与民工、解放军战士同住同吃同劳动。考虑到民工的生命安全,县委决定撤退到二线护岸;但为了不前功尽弃,他挺身而出,请求继续战斗。于是,在人、财、物严重不足,且稍有不慎必受处分的情况下,他放弃老办法,运用“杠杆原理”,重压急流,终于成功,创造了中卫河坂合拢史上之最。此法很奏效,后来用于诸如河沟村、安水殿等中卫有名的河堤大合拢。镇罗刘庄村黄河大堤决口,淹没两村庄并危及包兰铁路。自治区领导临场督战,几千人马半月堵口未果,只好调换陈致敬为卫宁两县防洪抢险总指挥。他用徐庄河坂合拢妙法,苦战六昼夜,堵口告捷。

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公社党委书记,与志同道合者达成共识,确定大包干生产队、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各一处,暗中支持,至1980年冬试点增为5处。后被县委发现受责,但仍坚持不懈,收效显着,为后来全县农村体制变革提供了经验。1995年前,所从事的全县“两高一优”农业,老灌区改造,新灌区开发,乡镇企业发展等,均取得相应成效。

如何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进程,是继全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他郑重思考的又一件大事。带着这一使命,他多次率队前往南方等发达地区考察取经,形成报告,为县委确定“继续抓好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强化流通服务业,推进科技进步”方针和“以农稳县,以工富县,以商活县,依法治县”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

1985年至1995年,全县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形成第二次创业高潮。作为分管县长继而主持全盘工作,带领班子成员抓决策、搞调研、跑项目、筹资金,南北出击,内引外联,先后引入资金1000多万元,引进人才50多名。工作中,采取一手抓老企业技术改造,一手抓新上项目建设,坚持国有、集体、个体、合资合作项目一起上的“两手抓”和“全面开花”方针。除多次跑北京、走南方外,又先后从德国引进石膏粉生产线、六色胶印机,到香港签订特种纸、制鞋、彩扩照相等合资项目,并落到实处。同时,主持城镇建设项目及农村校舍改造,卫营、迎闫等公路修筑,协助修筑中卫黄河公路大桥、南环路及宝中铁路并兼任协调领导小组组长,主持鼓楼四周开发、毛泽东塑像修复及孟长有烈士雕塑等。

在党的建设上,率先在宁夏推出农村党支部“堡垒系统工程”建设,自治区党委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中,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农户”“军民共建文明城”以及“建功杯”等活动。整顿机关作风,有效开展历次“严打”专项斗争和“综合治理”工作。

用赤子情怀谱写春秋,凭赤诚勤勉建功立业,为自己构筑起光芒宜人的人生坐标,并折射出了一个清晰的背影一向人民致敬。陈书记于1995年5月被组织提拔调往吴忠工作至光荣退休。但他仍不遗余力,对中卫的发展献计献策,指导企业改制,帮助家乡承揽建设项目,热忱关心年轻干部成长。近年来,他担任中卫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并被相关部门聘请为政风行风评议员、热点工作监督员,常以普通一员参与政务活动,不讲条件,奉献余热,受到群众爱戴。尽管已步人古稀之年,但民众源于肺腑的心声萦绕在中卫大地,那就是一陈书记,家乡人民向您致敬!

十四塞上英才罗晓踰

罗晓瑜,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原籍湖南怀远,生于中卫,曾在中卫县畜牧站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农业推广研究员,宁夏畜牧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现任宁夏畜牧工作站站长,宁夏农林科学院草畜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夏奶业协会副秘书长。1984年宁夏农学院毕业后,罗晓瑜一直奋战在畜牧业第一线,主持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14项,制定地方标准2部,潜心于品种改良、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产业升级、提质增效的优良业绩,成长为自治区奶业首席专家、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是宁夏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推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更是行业的领军人物。

科研攻关夯实产业基础。他立足宁夏实际,围绕畜牧业生产关键技术环节,系统开展了品种、繁育、饲养和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西部专项、自治区重大技术研究等项目30多个,首次在宁夏建立了系统的奶牛改良技术体系、奶牛全混合日粮(TMR)应用技术体系、肉牛良繁饲养屠宰加工生产技术体系,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牛肉生产技术填补了宁夏空白,头均产值4万元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省为单位统一实施奶牛选种选配和群体改良计划的主要做法在全国推广应用。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农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1项,编着出版《奶牛饲养与疾病防治》等学术专着6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技术推广提升发展水平。他注重成果应用,致力于系列技术组装配套和研发,推进畜牧业科技整体发展。建立优质奶牛冻精引进和推广体系,集成现代繁殖育种和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技术,精准指导奶牛群选种选配和高产奶牛培育;建立宁夏饲草料集中生产配售体系,突破了制约养殖园区和散养奶牛户饲养管理技术瓶颈,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有机融合;创立奶牛标准化养殖园区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农户养殖条件下小规模养殖与大群体规范化管理有效结合,切实推动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研发适合宁夏条件的奶牛、肉牛和良种羊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咨询、管理信息化平台,完成34万头良种牛羊档案资料在线录入,实现畜牧业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研究建立滩羊舍饲生态养殖模式和品种选育技术体系,确保全区滩羊生产在退牧还草形势下步入健康持续发展轨道。

机制创新放大典型效应。他坚持深入基层,先后对全区肉牛养殖、滩羊生产、农作物秸秆加工及配送、奶业发展和推进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等深入调研,探索建立了适合宁夏畜牧业生产经营的体制机制,全区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整体效益得以全面提升。特别是形成并推广的龙头企业带动型“夏华模式”、整村推进型“泾源模式”和合作社带动型“石羊模式”等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创造性地推行“山繁川育”高档肉牛技术示范和生产模式,带动南部山区农户每头公犊增收1500元以上;指导培育出集高档肉牛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型龙头企业2家,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年产值达到5.6亿元,成为全国高端牛肉生产的知名企业。

项目带动增强惠农效果。他先后组织实施的7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产生了项目带动、技术服务、惠农富农的叠加效果一奶牛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促使宁夏奶牛成年母牛养殖水平和单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实现由数量型快速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了全区奶业的跨越式大发展。项目累计增产牛奶53.5万吨,新增产值16.05亿元、经济效益5.49亿元,带动全区奶牛成年母牛单产水平达到6.7吨,比全国平均单产高1700公斤,位居全国第四。黄牛冷配改良技术推广项目,基本形成了区、县、乡、村四级推广体系,冷配网点覆盖全区90%以上的乡镇,年冷配改良黄牛15万头以上,既节约了种公牛饲养费和大量饲草料,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牛群整体品质,又实现新增产牛肉63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31500万元、纯收入5670万元。饲草加工利用新技术推广,普及应用秸秆青贮、黄贮技术,有效开发利用苜蓿、非常规饲料等资源,建立饲草加工利用技术体系,实现以草促养、以养带草、草畜结合的饲草养殖模式,全面提升了宁夏秸秆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2012年,饲草加工调制利用总量260万吨,秸秆利用率达到60%以上,每年可节约粮食43万吨。

天道酬勤,人道酬诚。罗晓瑜秉持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和赤诚,务实创新,志存高远,学识造诣深,开拓能力强,以优异成绩和学术实力占据着全区农业科技制高点。1997年人选自治区“13”人才工程,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评为“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宁夏人物”,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013年被评定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宁夏“塞上英才”荣誉称号。

十五中卫包古是酒乡

中卫地理位置独特,处于阿拉善板块与黄土高原结合部,在地质构造上有生成天然矿泉水的自然条件,加之物产富饶,文风清丽,自古盛产酒品。沿袭当今,弘扬大道;兴替不殆,造化有加。1998年11月25日,自治区主席马启智欣然挥毫,题赠“中卫自古是酒乡”一款,此乃故乡人民一大幸事。

据《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及有关专家考究,宋夏时,中卫酒已自成流派,形成体系。明清时期,中卫白酒生产已进入鼎盛时期。除“老窖白干”外,计有雄黄酒、重阳酒、绵蓬酒、醪酒、羊羔酒等多种产品,其中以天然沙生植物绵蓬籽为原料制作的绵蓬酒、以羊羔肉配料制作的羊羔酒,在中外酿酒史上堪称首创。清代江西籍武举李孝洋有《樵云黄同年惠中卫酒》一诗,盛赞“中卫酒”之佳美:“千顷波澄慰渴人,双樽稠迭拜芳醇。从今识得鸣沙味,吸尽葫芦满腹春。”此时,中卫白酒已驰名塞上。

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自古为西北军事重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道光续修中卫县志》记载,明清时中卫这个边塞小县,有案可稽的贡生、举人、进士就达419名,其中出文进士5名,武进士9名,举人120名。许多人文治武功,建树颇丰,成为朝廷栋梁和地方名宦。这一切与当地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有密切关系。清道光年间,中卫知县郑元吉主持完成的续修县志《文艺志》中收录的诗、赋、记、铭等作品篇幅占全书的五分之二,其中关于酒的作品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