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卫文化纵横
4021000000019

第19章 文化概论(17)

乡贤闻达拂去中卫历史的封尘,我们仍能寻觅到众多民族遗落在这里的文化遗迹。羌族、匈奴、党项、鞑靼等民族都曾在这里居住生活过,但因历史上宋、夏、辽鼎立,中卫沦入西夏版图,故而历史文字失考,至明代才有了较为系统的文字记载。“中邑自五代迄宋,沦入西夏,荒灭不可考矣。元置应理州,明改宁夏中卫……”,这是清朝乾隆年间首部县志的记载。打开这部史籍,历史上中卫文化的墨香便浓郁弥漫,在封建王朝的皇榜上,进士不乏其人,举人、乡贡比比皆是。中卫人文早开,在有记载的明清时代,各种庙学、私塾在各地纷纷兴办,崇文、重教、尊师风尚在时空的长河里涓涓流淌,早已渗进中卫人的血管里。毋庸置疑,这是历史留给中卫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中卫学子没有辱没读书报国的志向,学业有成后为官朝廷的有之,寓居地方教化于人的有之,于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或长或短,或深或浅,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新学盛行,中卫学子的脚步也跨进了京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五四运动中也有过他们的热血澎湃,尽管身影寥寥,但代表的正是中卫的文明主流、文化愿景。在中国,读书是为了求知明理,求知明理是为了更好地做人,至少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是中国读书人区别于西方国家读书人只为学知识的地方。

汪潮明朝嘉靖年间选贡,任江苏沭阳县丞。在任期间为政清廉,功绩显着,淮上百姓时称“汪青天”。

黄元会明朝万历年间贡士,授山西武乡知县。为官清正廉明,政声卓着,武乡列入名宦。

李彩明代中卫古水营守备,率军响应李自成起义,反抗清兵而罹难。

李日荣清代名将。曾率军平息吴三桂叛乱。

李景隆清代名将。转战东南沿海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军功卓着。

黄允清清代举人。1895年4月,在京参与康有为的联名“公车上书”光绪皇帝,宁夏籍唯此一人。

袁守义清朝同治癸酉(1873年)拔贡,光绪三十年(1904年)甘肃废科举,通令各县,罢废书院,首创中卫县高等小学堂。

刘佩黻清代教育家。鼎力倡导新文化,举办新学校,提倡男女平等人学读书,创办了宁夏第一所贞贤女子学校,为中卫开办新型教育做出贡献。

张济美先后任国民党“国民大会”代表、宁夏省党部宣传科长、宁夏省教育厅长等职。拥护和平解放主张,参加了在中宁举行的和平解放宁夏签字仪式。

苏芳擅长水利工程兴建技术。清末民初,被地方民众推举管理美利渠务,其时针对时弊提出夫差按亩负担的改革方案。

周兴礼生于泥瓦匠世家,时有“周瓦匠”之说。其主修的各类建筑造型别致、工艺精湛。门下徒弟陈铭、汪学仁、狄振义,系当地着名木匠,人称“三大聋子”。建成中卫高庙、平罗玉皇阁及灵武高庙,至今仍受到建筑行家推崇。

陈铭字子新,生于1898年,1980年11月去世。本籍沙坡头区黄弯村人。一生从事建筑工艺,技艺精湛,遗存遍布宁夏各地,尤以中卫高庙为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铭出生于木工世家,祖父陈诚、父亲陈玉清、叔父陈玉温皆为本地名匠。他幼年就读私塾,帮祖父干活,通晓门历。祖父逝世后缀学,随父学艺,15岁时练就木工基本功,并掌握雕刻、画样、汇料等工艺。父亲病故后又跟随叔父学艺。陈玉温承袭父兄事业,技艺出众,但脾气暴躁,为师严厉,对徒弟动辄施以拳脚。陈铭亦难免苛责,久之,两耳失聪,人以“陈聋子”称之。陈铭自幼性格倔强,沉默寡言,专志攻艺,成为木工大师傅,声名远播。

民国21年(1932年),承揽中卫县常乐堡高庙修建工程,运用杠杆原理向高层运送木料砖瓦,省工省时,建成三层大殿,得到群众赞赏。翌年,修建永康堡财神庙大殿及两层主楼,因工艺新颖、省工省料、进度快而远近闻名。民国28年(1339年),平罗县建造玉皇阁,陈铭应邀做主事工匠,设计富有新意,工程告竣,为全省同行赞赏。民国30年(1941年),灵武县修建高庙,慕名聘请陈铭。他设计出大殿为转山顶,两侧钟鼓楼为十字顶方案,历时一年建成,形体与工艺较平罗玉皇阁更胜一筹。民国31年(1942年),中卫高庙因失火而主楼建筑全焚,地方士绅和教门信徒商议重修,成立中卫高庙修建委员会,募捐布施,集资备料。翌年兴工,陈铭出任工程总指挥和设计师,继承古寺庙建筑艺术传统,充分利原台址空间,适当增加高度,勾绘出层楼迭阁、错落别致的主楼、附楼建筑蓝图,历时4年方成。新建主楼为三层,九转七结构,整体似凤凰昂首凌空,中楼二、三层以天桥式斜坡回廊曲栏与主楼二、三层连为一体。在主楼、中楼东西配置两座双层文武楼,形似凤凰两翼,二楼通过天桥回廊与南天门门楼相连,构成半环形楼台曲廊。

陈铭于旧台基上建起4幢楼阁、2座悬亭、4条回廊以及斋房等,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其梁、柱、檩、橡、门窗、雕格、雕屏、飞檐、拱斗等,名目繁多,图样之新颖,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与楼台前的南天门、保安寺、广场戏楼相互映衬,浑然天成,巍峨壮观,实属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古刹之一绝,给中卫人民留下了艺术珍宝。

温宝德1928年任县城高小教员,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次年,组队参加宁夏全省学生运动会,获总分第一。

袁金章民国年间爱国人士,追求真理,推进民主,联名请愿南京国民政府,揭露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黑暗统治,颇有声望。

张子华中共中央联络局副局长,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数次往返于南京、西安、陕北之间,从事党的统战工作。尤其是“西安事变”之后,以秘书和红军总部参谋身份随同周恩来前往处置,颇得赞誉。

李天才字达之,1908年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卫市中宁县枣园乡人。宁夏第一位革命烈士。1929年春考人宁夏中学。翌年秋本校发生学潮,有20多名同学被捕,李天才挺身而出,与进步学生一起带头走上街头游行抗议,迫使当局释放了被捕学生。同年10月,为筹建一支革命武装队伍,党组织委派李天才到中卫联络青年学生刘成栋、张曦等10余人,与马仲英旧部马谦联络并起事。马仲英割据遭遇失败,李天才脱离马部返回宁夏。1931年初,经由杜润芝介绍,李天才加人中国共产党,至后,协助杜润芝建立组织、发展队伍、壮大武装,负责中卫、中宁方面的工作。因发动兵变失败被捕,他被关押在省城监狱,虽遭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暴露秘密。1932年初,马鸿宾重新主政宁夏,为了表示重用地方人士而宽释政治犯,李天才出狱后回到枣园高小任教。同年4月,杜润芝获释也来到枣园堡,指示李天才等人准备开展新的活动。8月,李天才在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里任支队长,游击队失败后,只身秘密返回家中躲避,不久便化装潜往北平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秋,李天才在北平华北总工会秘书张子华安排下,在西城水庵7号设置联络点,做工运工作。由于他在这些活动中频频露面,引起国民党特务注意,1933年9月间,在门头沟被捕,在天津监狱关押,被摧残致死,时年25岁。

孟长有中卫中学学生。抗日战争时期毅然投身革命,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之后,由党组织派回宁夏从事地下革命和抗日宣传活动,被国民党反动军阀马鸿逵抓捕后,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壮烈牺牲,用年轻生命诠释了一个学子、革命者的高尚品格。系宁夏最早的着名革命烈士之一。

徐良曾参加了红军长征和平津、淮海两大战役。在50多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屡立战功,被授予上校军衔,任广东省公安总队副队长、广州军管会主任,多次负责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广州的安全保卫工作,成为中卫籍革命干部中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最多的人。

杨正喜新中国成立中卫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1949年9月下旬受命在中卫正式组建县级人民政权。

何至公曾就读于中卫中学,1946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读书。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被兰州市地下党组织推荐到北京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武汉被编入广西工作队。1950年1月12日,在广西来宾县遭国民党残余匪部袭击,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因弹绝势单,壮烈牺牲,时年24岁。

苏景泉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48年到台湾任教,一生潜修唐宋八大家、攻研“三苏”诗词,造诣颇深,论着亦丰。在台湾大学任教20多年,结交爱国侨生甚众,因其学术成就和影响,蜚声海内外。他在外漂泊42年,终生未娶,孤独一人。病重期间,怀乡思归心切。无奈咫尺海峡,欲归不能,遂赋诗寄情:“断肠天涯四二霜,梦祖颜,依旧苍。犹记祖母放声哭,可怜儿未送终娘。萧萧落木悲风急,云雾黯,飞鸟藏。死者已矣生凄凉,魂渺渺,影难忘。心碎日寒悲声扬,愿迅羽化变成仙,聚一堂,叙纲常。”这是一首血的吟唱,情的喷发,泪的控诉。学者以梦为引,用杜鹃啼血般的思乡之情,盼望两岸相通。但是,由于历史的隔阂与误会,学者至死也没有等到这一天。

文人墨客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卫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各类优秀人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有的从事大学教学兼学术研究,着书立说;有的在文化部门工作,从事业余文化艺术创作;有的在艺术团体工作,成为着名的艺术家;有的在科研单位从事相关研究,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家乡这片热土培育了他们,虽然成就相异,但都用辛勤耕耘增加着中卫文化底蕴的厚度。

李天柱男,汉族,出生于1931年1月,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李嘴村人。1948年高中毕业,次年受聘于中卫简易师范学校任教。

1952年至1953年由宁夏教育厅选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深造,取得大专学历,其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卫中学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中卫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离休。现为宁夏文史馆馆员。

他个人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的常规建设,都有详尽的文字表述;对于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校训校风、师德修养等颇有建树,并富有实践基础。在学校任职期间,中卫中学4个高中毕业班学生考人北京大学10名、清华大学11名、复旦大学5名,先后取得博士学位者30余名,取得硕士学位者众多。1983年,评为自治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化学教学驰名自治区内外,1986年被评为自治区化学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工作者。1990年因其家庭四代人从事教育,并由于本人出色表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世家”。1991年被评为全区优秀校长,1993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1979年后连续当选为中卫县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8年,当选为第六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1984年起,还被推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政协常委。通晓地方文史,发表文学作品众多,出版《教育随笔》《似水流年》着作两部。德才出众,学养丰厚,深为学生爱戴和民众敬仰。2009年11月9日,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宁夏人物”荣誉。

谭学荣字云孙。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男,汉族,1932年11月28日出生于上海。分别于上海市教育干部行政学院、西北大学函授中文系毕业,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无党派人士。酷爱文史。历任上海蓬莱路第二小学教导主任,中卫柔远中学教导主任、镇罗中学校长,中卫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中卫县政协副主席、中卫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中卫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新编《中卫县志》编辑部顾问等职。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届人大代表。

他生在书香门第,深受先辈熏陶,从小敬仰文化,饱读诗书,学养深厚,为人仁善。1958年4月在上海被打成“右派”,10月下放到中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许多折磨,却始终相信人民相信党,矢志不渝,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此,无论处境如何险恶都秉持做人的正直品格,人在党外,心在党内,时刻为党的教育文化事业贡献力量。在中卫劳动、工作了整整40年,颇为学生敬仰和民众爱戴。

他凭着赤诚浓厚的中卫情结,组织领导了地方志编纂研究、文史资料挖掘整理等工作。编纂出版系列《中卫县文史资料》共9辑,约100万字,其中第五辑被全国政协以宁夏唯一样书展览;整理出版《标点注释中卫县志》(道光版)一书,参与《乾隆中卫县志校注》(乾隆版)一书稽考和审校工作;全程谋划,精心修订,为新编《中卫县志》出版发行做出了重要贡献。所撰写的《饲鹤赠鹤》《于右任与先祖组云公》《关于王树楠》《朱圈奖掖受用终生》等文章,被萧乾主编的《全国文史笔记》收载。研究发现“公车上书”宁夏参与者、中卫知县王树楠后人,得到张大千为王树楠所画肖像,丰富了地方文库。同时,十分关注“寺庙文化”构建,为中卫高庙求得一批名人字画,张大千长子心智先生看后评介:“这批字画,自治区博物馆也拿不出,放在全国应为一级文物。”潜心编审,出版《高庙保安寺》一书。恳求学界泰斗们为名胜景观题撰馈赠——郑逸梅先生的《沙坡头碑记》、何满子先生的《中卫高庙碑记》等,为第二故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

何家璘祖籍浙江余姚。男,汉族,1916年6月生,卒于1992年12月。着名书法家。先后在上海立德中学、南通大学、向前中学等校任教员、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58年错补为“右派”,遣送中卫接受改造,献身地方教育事业。系中卫县首批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擅长行草、楷书,尤精“二王”道统,书法深受于右任大弟子着名书法家胡公石赞誉,在宁夏享有很高声望。作品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次参加省级展览。现存鼓楼四券门额“锁扼青铜”“对峙香岩”“爽挹沙山”“控制边陲”为其所书,墨迹还散见于沙坡头、高庙等名胜古迹。其书法笔力遒劲,文学造诣深厚,人品师德淳朴,为民众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