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
3992700000053

第53章 加强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9)

2.参政党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参政党理论建设,就是把参政党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使之带有条理性、综合性,上升到理论。参政党理论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经历不断探索、提炼、形成和发展而来。参政党理论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参政党的理论体系构建须以执政党的理论建设为基础,同时,结合民主党派的特色和实际,从独立的政党主体地位出发,突出参政党自身的差异性。参政党理论研究既要包括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研究,又要包括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贯彻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实践研究;既要涵盖政治发展方面的研究,又要包括促进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经济社会方面研究;既要对参政党自身内在规律进行探索,从适应时代发展和继承发扬自身优良传统的角度,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就如何发挥参政党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参政党的能力建设,提高与执政党合作共事水平,巩固合作地位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系统地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又要从执政党和参政党合作共事的历史选择中,对双方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进行主动的探索,通过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渠道、规范合作程序、建立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成效、巩固合作成果,实现和谐共进,形成党际之间的良好的互动。

系统地研究参政党建设的一般理论,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参政党建设,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进行参政党建设的问题。参政党理论建设既要探索执政党与参政党、参政党与政协、参政党与统战、参政党与政府、参政党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又要研究和探索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原理,回答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原则、途径、方式问题;从而,形成一整套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推动和规范参政党建设的实践,为参政党自身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参政党基本理论、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参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参政党基本理论应包含:参政党的概念、性质、地位、作用研究,参政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功能研究,参政党的基本职能研究,参政党运行机制研究等。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应包含:参政党思想建设,参政党组织建设,参政党制度建设,参政党能力建设等。参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包含:多党合作史、中国近现代政党史、民主党派史265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等。

3.参政党理论研究的要求。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和各民主党派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按照各自章程的规定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其中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紧密结合参政党建设的实际,深入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其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研究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要从参政党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立新观点,使理论建设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实际工作的发展。理论研究联系实际,就是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各民主党派的具体情况,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政治实践,分析和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最终上升到理论层面。要结合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实际工作,重点研究执政党与参政党、参政党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其关联性,探索互动模式;结合自身建设,重点研究参政党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特别是要注重当前参政党建设中存在的党派发展趋同性等热点问题,认真研究参政党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做到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要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执政党和参政党都必须高度重视,要从培养和建设参政党理论研究的骨干队伍入手,以建立和健全各种有效的工作机制来推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参政党理论建设依赖于执政党的引导和推动,参政党本身缺乏丰富系统地政治实践,自身建设经验也不足,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不牢、动力也不足,难以吸引理论研究人才。随着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参政党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理论研究有了实践基础,应该从制度层面强调参政党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从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入手,改变参政党理论研究滞后的局面。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应高度重视参政党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要有计划地培养专业理论队伍,在资金、人员和工作安排上提供有力的支持,重点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成员的培养,形成以专业理论人才为核心的多层次研究队伍。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定期开展课题招投标、学术研讨和发表理论研究论文等交流活动,切实加强对理论研究骨干的培养,丰富研究成果,从而推进参政党理论研究工作。

二、提高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组织化水平

对于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来说,党派组织结构的优化和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组织化协商”是指充分发挥组织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基层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经济组织和社团,把分散的、无组织的、非理性的社会化活动,转化为有组织的、有序的、理性化的协商活动,通过平等对话寻找利益平衡点和问题关键点,形成组织化的有序参与和协商解决问题的局面。“组织化协商”的关键是“组织化”,没有“组织化”就没有“有序参与”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在政党协商中,提高组织化协商水平有利于形成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整体合力,从而提升协商的高质量和决策的水准。

(一)健全党派组织化网络

民主党派组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应当涵盖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运行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既要注重组织的壮大,也要注重组织成员政党意识和思想素质的提高、组织凝聚力的增强、组织制度的完善、组织架构的合理。各民主党派要注重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在关注成员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优化党派组织结构,依托各个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之间的整体协同配合,通过规范和创新体制和机制的运行,形成上下级组织之间的联动,从而实现组织化水平的提高。

1.构建组织网络,增强政党协商的组织化意识。建构一个层级结构合理、信息交流通畅的组织网络,有利于提高党派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因此,首先要强化组织网络建设。以充实民主党派现有组织为依托,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设立和完善各种专业委员会。委员会逐渐汇集党内一批专家和社会活动人士。各专业委员会可每年承担一定数量和难度的专题调研任务,负责提出较高质量的参政议政建议和批评意见。其次,提高党派成员政党协商的组织化意识。政党协商组织化不仅是一个有多少人参与协商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怎样参与协商的问题。民主党派机关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上情下达,而要组织党派成员定期培训、学习政治协商的理论知识,定期组织参政议政经验丰富的成员介绍相关经验,围绕协商的技巧、艺术等进行交流讨论,让成员熟悉政党协商的运作规则和基本规律。

2.强化组织领导体系。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是参政党开展政党协商组织化的重要保障。领导体系在民主党派组织中位置突出,具有决定性作用。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应着重研究民主党派领导工作机制和制度保证措施。要健全选用机制,把具备有一定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的同志;甘于寂寞、具有奉献精神的同志;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同志选入领导班子。通过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统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之成为民主党派工作的行家里手。要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分工职责、议事规则,理顺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规范适合参政党特点的民主集中制实施办法。组织领导体系的建设,其作用最终要落实到对下属基层组织和成员的引导和带动上,落实在使组织不断进步发展上。要建立和坚持领导成员与基层支部联系制度,使党派领导成员与基层广大成员保持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和联系,及时掌握基层思想动态,并切实发挥党派领导在政党协商行为上的示范带动作用。

3.加强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政党协商组织化的基础。基层组织是参政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它担负着发展、培养、教育、监督、管理广大成员的责任,基层组织抓好了,组织才会有活力,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参政党的作用。首先,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严格组织发展程序和发展标准,把好入口关,注重入会后的培养,保证成熟一批,发展一批,巩固一批,把组织发展与党派自身建设和开展活动起来。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的成员发展工作,增强参政党在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代表性;二是要选强配优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应由思想素质好、热爱党派工作、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能团结人、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群众基础,在所在单位有一定影响的同志担任。三是要搞好基层组织活动。有活动才会有活力,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基层组织活动的正常化、制度化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具体化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注重鼓励、引导、支持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督促基层组织开展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民主党派理论学习活动。各基层组织要有意识的做好社情民意的调研收集工作,并围绕所收集的社情民意组织活动;引导成员关心国计民生、体察民情,关注政党协商的各种议题,就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要注重基层组织活动的实效性,加强会内外基层组织的交流学习,积极总结探索基层组织工作的好经验和好的做法,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4.加强党派横向、纵向的沟通与协作。参与政党协商活动的民主党派成员作为政党协商的主体体现形式,一方面是党派组织的代表,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具有松散性。因此需要逐步探索建立一些机制以加强民主党派横向、纵向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参政党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协商合力。首先,建立健党派上、下级组织参与协商工作的协调机制,如省、市级组织成立有下级组织主委和骨干分子参加的专门委员会,每年根据政党协商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题联合调研。党派的上级组织把一些工作和活动有意识地下放到基层组织。这些工作交流、联合调研等可提高整个区域党派的组织化水平。其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党派基层组织所拥有的人才、资料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较为有限,党派上级组织可以探索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上下级组织和跨地区组织建立起联系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提高参政能力和协商水平,从而吸纳和整合民主党派的力量,使民主党派整体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第三,各民主党派之间开展联合调研、联名提案。当前,执政党政策的制订,与参政党进行协商决策,涉及到的往往不是一个方面或领域。因此,各民主党派之间可以进行联合,发挥各自优势,进行跨党派联合调研,特别是对于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联合攻关,以协商组织化的形式将各民主党派力量聚合起来,形成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完善党派自身规章制度体系

制度本身具有先导和保障作用,所以一个组织成立之初,一定的制度就随之诞生,成立之后,制度建设就不断跟进,因为没有制度建设跟进,其他建设就会失范,就很难健康顺利推进。可见,在参政党协商能力建设中,加强自身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就是健全其开展政党协商活动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