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惊悚海盗王宝藏
388300000140

第三十九章 海盗精神(2)

“也可以这么说吧。”董商儒道,“从刚才及昨夜的讲述,二位大概也知道了董某是怎样一个人。在我这一生中,说我贪得无厌、心怀叵测的人很多,甚至有人说我阴狠毒辣、独断专行。这些评价,对我而言毫无意义。就如同后人评价林姑娘的祖上道乾公,有说他天纵英才、经世济民的,也有人说他背信弃义、涂炭生灵的,可谓毁誉参半,但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位震惊朝野、称霸南洋的海盗王。有句话叫‘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其基线就是先有功过,才有可能被人评说。倘若一介平民,终身碌碌无为,纵然德行符合传统规范,最多也是三代记忆,到第四第五代,后人甚至连其姓甚名谁都已不知,因而行世一遭,不过是浪费了粮食衣服,与蛇虫何异?实话告诉二位,董某虽早已身家亿万,但身染沉疴,不知何日便会归西,加上又无子嗣,即使寻得重宝,亦难带入坟墓。不过,自从董某知悉道乾公的壮举之后,认识到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奋力而为,不可苟且偷安,辜负自己一生!”

一姝心念一动。这个董商儒,居然毫不隐讳地将自身欲念和盘托出。比起那些口是心非、大言不惭的伪君子,反而令人生敬。

“这么看来,董总对我祖上的宝藏,是颇有研究了?”一姝问。

“应该比你们有研究。”董商儒淡淡地说,“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时间概念,而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从清晰到模糊,再从模糊到清晰。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往往开头因‘无知者无畏’,凭着兴趣和激情去闯,偶尔也会奏效,但时间一长,便发现不过是停留在表面而已;第二个阶段,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主观受客观左右,局限受无限干扰,各种冲突出现,使人陷入混沌,一时难以自拔;第三个阶段,经过时间的沉淀、冷却,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认识从主观变为客观,干扰的烟尘不再障目,于是目标重新清晰,这时的判断,才具有实际意义。我想,当前,我对道乾公宝藏的研究,正处于第三阶段。”

一姝听完,转了转眼珠,问董商儒:“董总讲的这个道理,与我祖上的宝藏及道乾公有何关联?”

“关联甚大,因为这是客观研究海盗的前提。”董商儒说,“之所以讲这个好像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就是想说明一点:人们对中国明代海盗的认识,或者说对道乾公的认识,还处在第一阶段。这种认识又分为三点:1,人们认为海盗不过是烧杀抢掠的强盗,是惟财是图的忤逆之辈;2,人们只关心海盗的宝藏,而忽略了海盗本身有比宝藏更值得发掘的东西;3,人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化,对海盗的形象定位多来自官方的定论,极少有自身的体验或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