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惊悚海盗王宝藏
388300000107

第三十三章 技高一筹(4)

他不待萧邦回应,便从怀中摸出一物。众人定神一看,原来是一个用锦缎精心包裹的小盒子。小林中石将其轻放于桌上,然后轻轻打开。盒内,叠放着一张白纸。

小林中石将纸一拉,那纸居然就抖直了,并无折痕。一姝坐在小林中石斜对面,一眼就看到了纸上的字,不由得心头一跳。原来,正是她的祖先林道乾作为传家宝留下来的那首《感遇》: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萧邦投眼看去,但见这幅书法约莫两尺见方,即不成中堂,也不成条幅,更没有落款。萧邦大奇,对小林中石说:“小林先生,能否将墨宝让萧邦近观?”

小林中石便亲自起身,走到萧邦身侧,将其轻放于桌上。

萧邦一看,不由大吃一惊。这幅字,不仅书法同一姝所携漆盒上的字笔意相同,更奇怪的是,那纸张毫不发黄,洁白如雪,纤毫如旧,且似有弹性;那墨更是奇特:色泽纯正,细腻异常,且带有丝丝香气,仿佛刚于昨日写就一般。

小林中石见萧邦眉头皱起,便不无得意地说:“今夜前来拜会萧先生,饮酒尚在其次,主要是想将此墨宝恭呈方家赏鉴,以解在下心中之惑。说实在的,本人不才,粗通文墨鉴定,但对这幅字,终究不能妄断。也许,萧先生能慧眼识宝,以解中石疑团。”

一姝听得心头火起,心想这个小林太也无礼。她本想说:这是明代万历年间所书,但又怕拿不出证据——这小林中石虽然猖狂,但毕竟是有见识的。而且,在座的人,其中国学问,鲜有在自己之下者。于是,她只能咬了一下牙,心中却暗暗祈祷萧邦获胜。

萧邦观字良久,忽然闭起眼睛,将鼻子贴近纸张,细细品嗅。良久,他才睁开眼睛,对小林中石道:“萧邦不才,但敢断定:书此诗之人,定是明朝万历时代的人。”

小林中石后退一步,脸上写满惊愕。怔了半晌,他才问:“您……您是如何断定的?”

“有三点。”萧邦不紧不慢地说,“其一,是纸。大凡中国书画用纸,最有名的,称宣纸,而宣纸产地,集中在安徽。然而从当前这张纸来看,并非产自安徽,而是濒临失传的‘姑田宣纸’,产于福建连城姑田镇。姑田宣纸,正是始于明朝,且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青丝、蒸煮、漂白、造纸等四道工序。该纸弹力强,质地软,纤密细,厚度适中,白净吸墨,能经受风霜雨打、太阳暴晒、强光照射而不变色,故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之说。

“其二,是墨。静观此墨,纯净细腻,色泽丰润,浓淡匀和,暗香浮动,历久不变。中华之墨,有此质地者,非‘墨圣’方于鲁监造莫属。方于鲁是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制墨家,喜用油烟,并配入麝香、龙脑、熊胆等名贵药料,故此墨香气沉郁,冠绝古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三,是书。这幅书法,录唐代名相张九龄《感遇》之其一,然笔势纵横,遒劲峻厉,颇显明代书家之风。而细观笔意,书者似有不平之气,胸中抱负,深被压抑,欲冲天而羽翼受缚,欲长歌而五音受损。然而书中气象,有惊涛拍岸之气,有千军万马之势,更有傲视天下之心,足见此公决非庙堂文士,亦非乡野腐儒。纵观唐代以降墨客,有此种抱负者,实属罕见,除非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政治高压的情况下,能出此桀傲不驯之人。

“如果上述三点,只取其一点,实在无法判定。然而若将三者综合考察,不难发现,这幅字定是明代某枭雄所作,且成书之期,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

萧邦介绍完,连一直以“不屑”姿态应对的迈克尔都伸长了脖子,来看这幅字。

房间暂时陷入了寂静。

正在这时,一个略带沙哑的浑厚男中音说:“萧先生见识过人,在下佩服。看来今夜各位精英聚会敝处,已算不虚此行了。”

众人抬头看去。只见房门不知什么时候打开。身形肥硕的董商儒,慢腾腾地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