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针灸与养生
3814400000018

第18章 时令节气养生治病(5)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典讲的就是冬天养生之道,意即中医学中养阴之道。根据经典的意蕴和冬季的气候特点,我们知道冬季三个月,是阴气盛极,万物潜伏,阳气封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季节。按天人合一的理论,冬季精神调养重在“神静”,即情志安静,内心平和,这样做才能保证“无扰乎阳”。还要把肾精藏好、收敛好,既不可开泻太过,但也不能藏得过深,是个若有若无、若起若伏的微妙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中医强调的心肾相交、水火相济、阴阳相衡的中和之态。在起居调养上,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四季养生的睡眠当中,只有冬季是要晚起的,而春夏秋都要早起,为什么呢?冬天早点睡是为了尽量收藏,晚些起是避免无谓的耗散。“必待日光”的意思是尽量要等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因为只有太阳出升,天地间万物才能得到阳气的温煦,才能更好地使人体内的阳气内藏。“去寒就温”,是让人们尽量躲避寒冷,最好在温暖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冬季,人的阳气内藏,为了顾护真阳、元阳,人们就穿厚棉衣以保暖御寒,但也要注意不能过热。因为“热”从火,热字下的四点是“火”,而“温”从水,温字左边的“水”代表温是阴中有阳,是温暖而不是火热,热了就要上火,火性炎上而生燥必扰动内敛之真阳。“无泄皮肤”,人体的新陈代谢,气机的宣泄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皮肤来完成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呼吸系统。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人体的皮毛有不同的分工,皮主收敛,毛主宣泄,一般情况下,收敛大于宣泄。出汗是阴津和阳气协调作用的产物。冬天,气血蛰藏,出汗会发泄阳气,所以不应出太多汗,尤其冬季锻炼身体时,切忌剧烈运动,大汗淋漓,而要养精蓄锐,以资助阳气内藏。这样才是冬天之应,养藏之道。如果在冬季没有很好的养生,会有什么后果呢?“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季通于肾气,一年四季中“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按照人与天地的关系,冬天以养肾为第一要务,如果不注意冬季养生就会损伤肾气。痿厥是什么病呢?为什么冬天养生不利会在春天发生痿厥呢?痿就是四肢痿软无力,厥是四肢厥逆,即手脚冰凉,这在女性尤其阳气不足的女性多见。春天是阳气快速升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从伏藏状态向四肢灌注,冬天你没注意养生,戕伐了阳气,到春天需要更多阳气来充盈的时候却不能温润四肢,所以就会发生痿厥证。

冬天是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节气的变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养阴敛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保持情绪的宁静,避免烦扰妄动,含而不露,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这时节,如身体机能减退,阳气不足,尤其更年期阳虚体质的女性要特别小心留意。《黄帝内经》中说,肾主蛰,封藏之本,意思是说,要借助冬天肾主藏的时令特点来及时封藏肾精,以养肾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这一原则在冬季前后可吃当归生姜羊肉汤,有很好的温中补阳的功效。取当归90克,生姜90克,鲜羊肉1斤,切成小方块加入佐料少许,小火炖汤2小时,每次喝1小碗,连喝3天,最后把羊肉吃掉,有温经补血、散寒止痛的作用,女性有寒凝胞宫而致痛经的服此汤亦有效。也可把枸杞、黄精、何首乌、鹿茸、鹿角胶各10克在煲汤、炖肉时加入,有育阴潜阳的功效。

冬季有一个重要的节气需要关注,那就是冬至。冬至,是阴阳交替的节气。这一天,日影已短到终极,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黑夜长到尽头,自然阴寒也就最重,即所谓“冬至夜”。冬至一阳生,从冬至开始,阳气逐渐增长,在这种阴阳交替的重要时候,时令对人体的影响也较大。特别是一些老年重病痼疾,体内阴阳长期失衡,阳气衰微,不能适应阴阳交替的急剧变化,会出现病情的骤然加重,而难过冬至关。反过来,如果病情危重者能挨过冬至这一关,等待阳气来复,阳气衰微之势得自然阳气相助,病情会逐渐好起来。所以,医学上有“重病难过冬至关”的说法。了解了上述道理后,对一些慢性病,年老体衰,重病痼疾等,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于容易在冬季复发的一些慢性病,如老慢支、冠心病、脑中风、老寒腿等,应积极进行抗复发治疗。在这方面中医针灸疗法有一定的优势,即在冬至来临前一周用针灸疗法进行干预治疗,根据病人差异性临床表现进行个性化治疗,基本穴位选用,大椎、百会、膻中、中脘、关元、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以针刺效果最佳,必要时可配合火针治疗。平时,也可以对上述穴位进行按揉,手法不宜太重,以和缓舒适为原则。我中心每年冬至前后都开展防治慢性病复发的干预性治疗,临床经验证实,本组穴位有显著地预防慢性病复发的防治功效。

冬季进补,在时间上主要指立冬后到立春前这段时间,而习惯认为冬至前后最为适宜,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冬季饮食进补的原则以滋阴潜阳为主,尽量遵循“冬季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冬季严寒,所以平时要选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如瘦肉、甲鱼、蛋、奶、桂圆、胡桃肉等,但不宜燥热;也要进食一些蔬菜水果,但切忌寒凉,以免克伐阳气。特别注意,首先要弄清自己属于那种体质,如果属于湿热体质,一般应慎用热补,尤其慎用补阳药;胃肠不佳的人,尽量先调理好胃肠功能再进补;有些体质虚弱的病人,在感冒或其他急性病期间应停服补品,待病情平稳后再缓缓进补,否则使病情迁延难愈。冬季,阳虚之人的主症有畏寒怕冷,体力不支,周身疲惫,精神委靡,心慌气短,或年老体弱,或工作后精气神欠佳,或慢性病引起的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可服用人参、黄芪、白术、鹿角胶;阴精不足的可见面色不华、头昏头沉、口唇发白、腰膝酸软、潮热汗出、失眠多梦、月经量少或闭经等,可服用熟地、当归、阿胶、枸杞等中药。虚什么才能补什么,千万不要烂补,如果您实在弄不清自己是哪种体质,还是去医院请传统中医大夫帮您确认一下吧。

值得关注冬季进补的另一话题是过度补阳。在经过漫长的夏秋二季之酷暑炎热后,人体亢盛的阳气消耗了太多的阴气,再加上秋燥的肆虐,更使阴津受损。如果在冬季大势壮阳,必然会造成阴精的虚损,出现阴虚阳亢的病理反应。因此,壮阳必须有阴精做基础,否则很容易出现“油尽灯灭”的严重后果。这时候不妨选用中庸中和的方法,每晚睡前一小时先泡脚20分钟,然后按揉肾的原穴太溪10分钟,再分别用艾条灸关元、肾俞各10分钟,如此既滋阴又补阳,其效虽缓,却稳妥平和,是冬季穴位养生屡试不爽的方法。

冬季是阳气收藏的季节,不宜过多沐浴,否则,身为热水所迫,皮肤、腠理开泄,大汗淋漓,容易感寒。同样,在冬季不能过度劳作汗出,以免过度发泄阳气。冬季时令特点是,寒气日盛而至极,阳气微极而复萌,从某种意义上讲,养生就是养时令。上面所谈的养生内容无不以此为基点,冬不养生,春来生病,为了明年春天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养生了。

冬至话养生

2011年12月22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这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冬至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即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个小节,代表寒冷程度的加重。冬至,为一九的第一天,直至九九八十一天,寒冷宣告结束。寒冷的冬季也称“数九寒天”,其中三九最为寒冷。“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阳气最少,阴寒最重,故又称为“至寒之夜”。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一年中天地阴阳气机转接的关键时刻,也是人体内阴阳气血转接的关键时刻,原因是“冬至一阳生”。按易经学说,冬至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古代先民把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依据取类比象的原则,同样,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夜间23时至次日1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古代的养生学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节点,认为这一初生之真阳,有如农民育苗,妇女怀孕一样,需小心顾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阳气,是人体内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生命的健康和长寿才有物质基础。所以,一年中之子月,一天中之子时便成为养生学理论极为重要的时刻。

冬至一阳生,病人应之,也宜阴阳交替,阳生阴长,否则阴阳离决,非病重即预后不良。老年人、慢性病、重病痼疾在冬至到来前后即感周身不适,甚至病情加重,这就是时令阴阳对人体疾病的影响。一昼一夜,好比一年的微缩。昼为阳,夜为阴,黎明卯时,薄暮酉时,相当于春分、秋分;日中午时一阴生,夜半子时一阳生,寒热分化,阴阳交替,相当于夏至、冬至。时令阴阳在这些关节点上对疾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举个简单的病例吧,去年冬至前二天曾治疗一例“老慢支”合并心衰的病人,患者为女性,65岁,近5年每到冬至前后其症状即加重,病人和家属每到这时节有“闯关”的巨大心理压力。此前几年,用西医治疗为主,去年因病情较往年加重,于是介入了针灸、中药和穴位拔罐等方法。患者白天病情尚平稳,每到下半夜丑寅(夜间1~3时)时刻,即出现喘憋,继而烦躁,大汗出,最后发展到张口抬肩,气不接续,不能平卧,心、肺衰竭体征迅速出现。必须用西医的急救措施才能使症状缓解,而病情却在逐渐加重。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元阳不足,水气凌心,为主要病因病机,因为,夜半子时一阳当生而无阳可生(元阳不足),挨至丑寅之际,阳气当转旺而仍式微,胸阳不振则喘咳大作,继而烦躁汗出而加重,能延至卯时,阳气渐复,籍自然阳气之温煦则喘平汗敛。时令又值冬至前,阴寒正盛,克伐元阳,故症状呈加重之势。据此病因病机,针灸取穴,百会、内关、合谷、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公孙。先针刺,继用“三重法”,在下午酉时(肾经经气最旺)施治,当晚未发作,连续治疗一周,诸症悉平。病情稳定后,注重中医养生保健,冬病夏治,今年冬至前病情稍有反复,进行调治未大发作。从这则病例不难看出,冬至前后确实是阴阳气交的枢机,是疾病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也印证了“重病难过冬至关”的说法。所以,冬至前后对一些慢性病、重症沉疴,一定要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尤其是介入中医的一些治本之法,比如,在辨证基础上的针刺、艾灸、火罐、火针等,能较好地起到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