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针灸与养生
3814400000014

第14章 时令节气养生治病(1)

天人合一、时令节气与养生

天人合一,在《灵枢·邪客》中被称为“以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则概括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自然的产物,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管子》曰:“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形势解》)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能适应则健康,不适应即为病,甚至气血逆乱而致死;同时,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的变化相类似,可取类比象,因此,人类又可以依据天地自然存在的现象和变化来推论和辨知自身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融,是人类生存乃至防病治病的基本方式,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疼痛亦关系密切。这表现在,从人体的生理结构上看,左右上下肢共有十二个关节,二十四个关节面,这与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相吻合。这种吻合更深层的含义是人体的关节与自然界的节气相关联,确切地说,就是人体关节的疼痛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针灸临床上经常见到,特别是一些罹患慢性骨关节病的老年人,对风雨阴晴的变化尤为敏感,他们通过自身关节疼痛性质的变化就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有时甚至比天气预报还准确。《素问·六节藏象论》:“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各从其主治焉”的意思是说,每个个体发生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包括治疗,都要服从于十五天这样一个“气”的节律点的改变,即时令阴阳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认为,一天十二时辰之子午酉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是阴阳气交的枢机,因此,成为一天与一年的关键时刻。(一昼一夜,好比一年的微缩。昼为阳,黎明卯时,薄暮酉时,相当于春分、秋分;日中午时一阴生,夜半子时一阳生,寒热分化,阴阳交替,相当于夏至、冬至。)二分,乃昼夜相等,阴阳平衡之时,病人应之,宜“阴平阳秘”,否则非病重即预后不良。二至,为阴阳交替之时,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病人应之,也宜阴阳交替,阳生阴长,否则阴阳离决,非重病即预后不良。临床上常见老年人的某些沉疴痼疾,每遇二分、二至,即感不适,或病情加重,某些痛证更是如此,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时令阴阳对人体影响之佐证。为什么天人合一变化的节律点是五行之数的三倍而不是二倍或四倍或其他倍数呢?《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只有“三”这个基数,万物才能负阴抱阳,有阴阳做基础,事物才有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本,所以“三”也就成了一切事物之基本倍数,当然也就成了天人合一共同变化节律点“一候”的倍数。把这一理论用于针灸治痛,首先要求医生须熟知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并能具体运用于临床。比如,春季木气升发,人之气血从蛰封始向四肢灌注,针灸取穴应顺势而行,酌配气海、中脘、章门、尺泽、足三里;夏季酷暑炎热,汗出伤津,汗为心之液,心燥则痛甚,取穴应顾护心气,益营敛汗,安神定志,故内关、大陵、神门、足三里、三阴交为要穴;秋季燥金偏盛,金旺火衰,金水不生,取鱼际、照海、尺泽、太溪以滋阴润燥;冬季气血封藏,易气机壅滞,取膻中、列缺、支沟、丰隆以宣通气机。其次,掌握这一理论能从容应对病情的突发变化,比如,每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气来临时,病人的身体状况都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此时既可把这一理论用于临床预防,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做到遇变不惊,从容应对。第三,把这一理论通俗化,通过对病人及其亲属做一些必要的解释,使之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初步了解,这对防病治病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春节话养生

《说岳全传》里面讲过一个故事,宋将牛皋与金兀术交战一生,牛皋最后将金兀术打倒在地,非常高兴,大笑不已,结果当场笑死。在中学我们学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范进中了举人,高兴过度而精神失常。成语“乐极生悲”差不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要举上面两个例子呢?因为每年的国庆、春节长假,医院里会增添很多心脏病、心脑血管病复发的老年人。今年2月3日又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每当这个时候,新闻媒体会不断地提醒人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可惜,他们只从饮食和休息的角度来说,却不知道,过节的时候,太过高兴,太过热闹恰恰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多发的直接原因。

现在年轻人大多不和老人一起生活,加上平时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难得有较长时间跟父母生活。老人呢,整天孤孤单单的,孩子们不在身边,精神常有失落感,好不容易盼到春节长假孩子们都回来了,自然非常高兴,春节本来是个喜庆、团圆的节日。一家人包括一年难得见面的远方亲人,团聚在一起,做一大桌子高蛋白高脂肪的佳肴,兴致所至,还要有酒助兴,结果脾胃的工作加重了,需要更多的气血来帮助,就要借用原本供给心脏的气血,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暗耗心血。而人在高兴的时候,本来就心气涣散了,即中医认为的“喜伤心”,同时,因摄入过多的高能量难消化的食物又使本已超负荷的心脏来帮助脾胃,受损伤的脏腑实际上是心脏,心脏的发作也就在所难免了。

逢喜事精神爽,一年一度佳节的到来,七天放松的长假,中国传统习俗赋予春节特有的喜庆氛围,节日期间频繁的迎来送往,要想把这种高兴致的情绪控制在身体机能适应的范围内,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果,不堪重负的心脏终于承受不了了,出问题了,有突发症状了。有哪些症状的出现预示着心脏将要出问题呢?有这么几点:说话时总觉得舌根发硬,查看舌头也没有什么特殊异常;睡眠不好,夜里总觉得前胸憋闷,总想把窗户打开透透气,白天屋里温度适宜却莫名其妙地感觉心里发冷,经常感觉疲惫胆小,平时很踏实的心脏忽然变得担不住事,一点小事都会惊恐万状;脾气性格突然的变化,很温和的性格,一下变得暴怒或善哭善笑;舌红少苔、口中少津、两手心脚心发热以致焦虑不安等等,老人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高度警惕了,这是心脏发作的典型征兆,也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提醒我们要关注心脏了。

首先要及时就诊就医;其次是在家做好防治措施。还是我在前面多次提到的保命穴“内关”。无论是针灸临床还是预防保健,心脏的随身保健医生首推内关穴,该穴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振奋胸阳、和胃降逆的作用,它的主治范围就是心脏系统疾病,以心脏供血不足、心律失常最有效。同时对消化系统疾病治之亦有效。它的位置很好找,手掌朝上,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用大拇指尖用力按压使之有酸麻感,持续按压五分钟即有效。配合在后背的心俞拔火罐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如果合并明显地消化不良在按压内关后,马上用力按揉双侧足三里,力量要大以下肢有明显酸胀感为佳。

春节啦,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和谐的生活画面,每当这时,用5分钟按压内关穴,借用内关的保命作用,将心气控制在生理功能范围内,让它平安度过春节,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爱惜自己的表现。

立春话养生

今年二月四日是大年初二恰逢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开始进入春天。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四季从此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劳动人民对春天的到来寄予着极其美好的希望,历来都很重视这个节气,包括中医养生。

什么叫养生?养生就是养生机,也就是长养人体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而这最佳时机始于立春。中医认为,春季属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肝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病,奉长者少。”这就是传统中医文化春天养生的基本原则,亦即春天养阳之道。

立春过后,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意志充满生发之气。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要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发之气的原则。如果人违逆了这个原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季就会生寒病。由此可知,春气通于肝,天人相应,故立春后的春季养生始于养肝。肝脏的特点是升发阳气、喜条达疏泄、恶抑郁。要想肝气顺应立春的升发之气,顺应春天的自然属性,首要一条,必须重视精神调养,注意心理卫生。如果思虑过度,忧愁不解,势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滋生。据我二十多年的临证经验,春季精神功能紊乱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原有肝病及高血压的患者在春季会加重或复发。所以,春季尤应重视精神调摄,心情舒畅,切忌愤然恼怒,怒则伤肝,春季养生必须戒怒以养肝。

在中医养生文化中,还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它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的升降出入,五脏盛衰不同时间的特点状态,所制定的养生原则。具体说,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春夏之时,天地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人顺应天地升发之气要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盈,不断旺盛起来,不要做损害体内阳气升发的事;而在秋冬之时,万物封藏,人亦应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收藏体内的阴精,使精气内敛,以润养五脏,具体到养生的脏来说,春夏养阳即养肝、心二阳脏;秋冬养阴则养肺、肾二阴脏。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生长之气,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为养阴。

立春饮食调补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宜辛甜,少酸苦。《黄帝内经》中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补就要有目的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中药和食品,草药如当归、柴胡、郁金、丹参等可煲汤时放入十克左右,中成药加味逍遥丸配乌鸡白凤丸减量服用二周对缓和春困效果好;多吃温阳发散的食物,葱、姜、蒜、韭菜是益肝养阳的佳品;大枣性平味甘,养肝健脾,春天可常吃多吃,菠菜在中药里亦有疏肝养血的功效,常食之,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以达保健养生的目的。

依据上述养生原则,立春后该如何选择针灸穴位养生呢?肝属木,旺于春,肝藏血又主筋,故春季养生要特别注重肝俞、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这四个穴位的运用。肝俞在后背,用针灸或拔罐刺激它,可以有效地养肝柔肝,有助于肝气的升发疏泄;阳陵泉,能疏肝利胆解郁,还有濡养筋骨的作用,针灸不便者,按摩亦有效;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是三经交会通衢之处,针刺之效果佳,能很好地保养肝脾肾三脏,使气血充盈流畅,对健康养生极为有益;太冲,是肝经的原穴,是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有疏肝、平肝、柔肝、养肝和清利头目,又能降血压,有似于中药白菊花的功效。位置在在足背大拇趾和第二足趾的结合处。平时那些肝火旺盛,脾气暴躁,尤其一些女性更年期患者,一定要注重太冲穴的运用。每天坚持用大拇指按揉太冲穴五到十分钟,一周内就会有生理功能的变化。顺便多介绍一下太冲穴对女性月经不调的治疗,临床常见很多女性月经不调,或提前或错后,经色鲜红色夹杂血块,伴随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头痛、低热等症状,这在中医看来就是肝郁化火。此时一定要轻揉太冲穴,最好在月经来临前五天就开始点按太冲,每次五到十分钟,连续做三个月经周期,就会有明显效果,大多月经不调能恢复正常,兼夹症也会消失。

有道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春季养生得法,将有益于全身的健康。这是健康养生意义上的“一年之计在于春”。

清明话养生

今年4月4日是传统民俗节日清明。从3月底开始,气温回升,天气转暖,草木萌动,朗空清澈,万物欣欣向荣,处处给人以清新向上的感觉。清明含有清洁明朗之意,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民间节日的节气。在《易经》中,此时为夬(guai)卦,卦象中五阳爻,一阴爻,足见此时节阳气已十分充足了。

清明节,从中医养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虽然清明节在时令上属于春之暮,即农历三月,但肝脏在此时仍处于极为旺盛状态中。春季应肝,肝属木,木气升发。所以平素患有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视物不清、腰膝酸软等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现代医学也发现,春季是高血压病的高发季节。因此,清明节后要特别重视对高血压病的防治。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内,动脉压持续增高而言,并可伤及血管、脑、心、肾等器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成年人的动脉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水银柱就被诊断为高血压。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且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要点,除观察血压变化外,还要对病人眩晕、头痛等全身症状进行分析,其主要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阴虚阳亢,包括情志失调、劳倦内伤、饮食偏嗜等诱发因素。常见的证型有:阴虚阳亢,症见,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失眠多梦,易怒口苦,面红目赤,四肢麻木,声音洪亮,大便秘结;痰郁互结,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神疲乏力;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心烦口干,耳鸣如蝉,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少寐健忘,神疲倦怠。由此可知,患有高血压的人在进行养生时,应针对阴阳失调,阴虚阳亢,本虚标实之病因病机,采用育阴潜阳,清上补下,调和阴阳等综合调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