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针灸与养生
3814400000011

第11章 脏腑经络养生防病(9)

协助诊断:通过拔罐部位皮肤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脏腑的关系。如拔肩井穴,起罐后出现紫斑、淤点多为颈椎病气血瘀滞的表现,黑紫色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色黑紫伴有局部发凉者为寒凝、阳虚、气虚,发痒或出现皮纹者为感受风热之邪;拔脾俞穴,起罐后出现很多细小水疱,多为体内湿气较重,湿邪困脾的表现;患者在拔罐过程中,皮肤所呈现的颜色逐渐变浅,症状也大多逐渐缓解;拔罐处皮肤的颜色越来越深,说明病情在加重或无改善,因此,借助拔罐可以判断病情好转或恶化。

祛除病邪:拔罐疗法以负压吸拔体表穴位,不仅能够开泄腠理、祛除风寒,还能调整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鼓舞人体正气,祛除体内致病邪气。拔罐法能有效地治疗感冒、疼痛、胀满等症状即是实例。

双向调节作用:拔罐疗法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就是说在临床上取穴和拔罐的方法都不变的情况下,因为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治疗作用。如,内关穴拔罐,既可治疗心动过缓又可治疗心动过速;足三里穴拔罐既可以治疗便秘也可以治疗腹泻。这种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是临床上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

保健养生:中医学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培本固元。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腠理、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常用于拔罐养生保健的穴位有:肾俞、关元、足三里、大椎、膏肓、三阴交、内关等。

了解了拔罐疗法的上述常识,下面介绍拔罐法的具体操作。先说选择拔罐部位:人体腰背部肌肉丰厚又相对平坦,是拔罐最佳的选择,尤其是拔罐技术掌握不娴熟者,肩背腰是最常用拔罐选择的部位,一些养生保健如,大椎、膏肓、至阳、脾俞、肾俞等也分布在后背,而且五脏六腑都在腰背部有相应的对应区,如肺俞、心俞、肝俞、肾俞、胃俞等,这些穴位与脏腑发生着直接的沟通关系,均在背部膀胱经第一循行线上,不论是治疗还是养生在这些穴位上轮流拔罐,既不影响工作休息,还能减少对一个部位反复拔罐而造成的疼痛。人体的其他部位如头面部范围小、胸腹部皮肉娇嫩、四肢要从事繁重的劳作经常暴露,除非必须,一般不用拔罐。其他如骨关节、心脏、乳头、患有皮肤病的部位、毛发多的地方均不宜拔罐。中医认为人体阴阳保持平衡是靠脏腑、经络、气血各自分工又相互配合来完成的,经络学说中的十四正经尤其奇经八脉对人体气血的疏通、溢蓄有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慢性病人或大病久虚或亚健康患者祛除病邪、恢复正气过程中必须依赖的生命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任督二脉,我们经常在武侠小说和电影中听说,主人公无意间打通了任督二脉之后功力大长,一夜间成为武林高手。当然,这是文学作品的夸张,但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任督二脉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那么,用拔罐法怎样疏通任督二脉呢?简单的方法就是“平衡”疗法。如顽固性咳嗽可在大椎和天突二穴平衡拔罐,胸痛在膻中和至阳二穴平衡拔罐,肾阳不足之腰冷痛、小便失禁在气海和命门拔罐等。这样不仅平衡了阴阳,疏通了任督二脉,尤其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故任督二脉平衡拔罐法亦为临床所常用。

如去医院拔罐,因为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医疗规范此不必赘述。简单介绍一下患者在家中自行拔罐的要领。最好选取医用玻璃罐,拔火罐前,应先将罐洗净擦干,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充分暴露要拔罐部位,如拔罐处皮肤过于粗糙干燥或松弛应在罐口涂以少量凡士林,以确保拔罐后的稳定。将蘸有酒精的棉球用镊子或医用血管钳夹住点燃,一手持罐,将点燃的棉球迅速敏捷伸入罐内,将火球在罐中上下左右晃几下并迅速撤出,与此同时把罐快速拔在治疗部位。拔罐时,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甲紫或烫伤膏再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拔罐时间,大号火罐吸附力强,一般拔5~10分钟,小罐可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青壮年时间可稍长些,年老体弱短些;新病、轻症、疼痛性疾病等留罐时间短;慢性病、重病、麻木等留罐时间长;头面、颈肩、上肢留罐时间短;腰背、臀部、下肢、腹部留罐时间长。总之,临床上视疾病性质及病体状况灵活运用,留罐时间达到充血性罐或淤血性罐即可。留罐期间有些患者皮肤出现水泡,如有些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拔膻中、鸠尾3~5分钟即起水泡。另外,水肿、脾湿、酒湿、暑湿患者易起水泡,可用针轻挑水泡,加速病气排出,要注意防感染。对一些青壮年以养生保健为主的病人不易拔出水泡。起罐的方法:动作要轻柔、协调,双手配合,一手握罐将其稍倾斜,另一手拇指近罐口缘挤压皮肤,使气体缓慢充满罐内,罐体自然脱落。不可生拉硬拔,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起罐后,局部皮肤常出现蒸汽,可用棉球擦干,若有水泡处理同前述,若局部皮肤绷紧胀痛,可轻轻按揉使其放松,拔罐处皮肤的紫红斑点属正常反应,无须特别处理。治疗结束后,应休息5~10分钟,避风寒,以确保疗效。拔罐疗程:急性病,如感冒、发热、重病、顽固性疼痛,每天可拔罐2~3次,注意拔罐部位要有不同穴的选择;慢性病或养生保健可以每天1次或隔日拔1次;拔罐后出现较重的淤斑,应尽量避免反复拔之,以防皮肤破损。一般治疗5~10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进行第二个疗程。急性病治疗2~3次,慢性病治疗2~3个疗程无明显效果,应改用其他疗法。

最后介绍常见的拔罐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呼吸系统: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胸膜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消化系统:急慢性胃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呃逆吞酸、急慢性肠炎、腹泻便秘等。循环系统: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供血不足等。运动系统:颈椎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背部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神经系统: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失眠、抑郁症、末梢神经炎等。妇科: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其他如疖肿、毛囊炎、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拔罐的禁忌证:皮肤溃烂或严重过敏者、有接触性传染病者、皮肤肿瘤或皮下不明包块者、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者,颈部、心尖部、肺尖部、胸肋部及体表大血管处、妊娠妇女的腰腹部及乳房、急性骨关节软组织损伤、面部和严重水肿病人等均不宜拔罐。

简单介绍在家庭最适合拔罐的三种常见病。应当说明的是,在家庭拔罐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病情比较严重的最好还是到医院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腰痛:在腰痛处和委中穴拔罐15分钟,每日1次。

肩周炎:在肩疼痛部位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痛经:在关元穴和血海穴拔罐10分钟,每日2次。

灸法与养生

前两篇介绍了针刺和拔罐法养生,这一篇介绍灸法养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针灸医生还是到针灸科治疗的病人,总是把针灸说成一种疗法。其实不然,针和灸是完全两种性质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刺法在上篇已详细介绍,它的特点或操作工具以银针为主,需要专业针灸医生来操作,有严格的医学规范,不是每个人都能娴熟掌握的。灸是烧烤的意思,灸法是用某些燃烧的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的一定穴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和灸都必须通过穴位来实现各自的治疗功效,且针和灸又往往联合运用以提高疗效,这是针和灸的历史渊源。自从经络腧穴理论发明之后,针法和灸才开始成为如影随形的亲密伙伴,二者或相互配合,如“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或互为补充,如“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由此使得本不相同的两种治法“针”和“灸”却以固定医学术语“针灸”一词沿用至今。

从灸法的发展历史看,施灸的原料很多,但基本以艾叶为主,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通十二经,祛风湿瘴气,温经散寒补虚。艾,生田野间,其茎直生,白色,高一米许,叶四布,状如蒿面深缘,背有白毛,每年5月连茎砍伐后曝干,收叶制成艾绒。艾愈陈久,灸病愈良。《孟子·离娄上》中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也。”意即用陈久之艾方可治顽疾。国内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茎雄叶厚气盛,取陈干艾叶用药碾轧极细,筛去末屑,取绒,色洁白为上品,或加麝香1分,绒4两拌匀,尤为气灵速效,唯孕妇不用麝香。存贮法艾绒宜干燥,避潮湿,否则不易燃,功效亦慢,用玻璃瓶或竹筒贮藏,口要封固,加麝香尤宜密封,以免麝香挥发。

养生保健灸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还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养生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行气血,通经络,祛寒湿,化瘀滞,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传统针灸有句俗语:“药之不及,针之不达,则效灸之”,是说,在药和银针治疗没有疗效时,必须用灸法来治疗,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

传统的灸法分为艾炷灸和艾卷灸。先说艾炷灸,艾炷的制作:将制好的干艾绒取出放置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捏成规格大小不同的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中等如半截枣核,大者如半截橄榄。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可以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症。由于直接灸容易灼伤皮肤出现水泡,愈合后形成灸疮。在皮肤上留有疤痕,故直接灸不宜在颜面、上肢等皮肤暴露的部位施治;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以某种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间接灸通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该法适应证广泛,可用于一切虚性疾病,很少起泡化脓,又各有侧重。隔姜灸主要治疗胃肠病、呕吐、泻痢、腹痛、痛经及风寒湿痹、痿弱无力等阳虚证候;隔蒜灸适用于肿疮初起蛇蝎蜂虫蜇咬伤等,有拔毒、消肿、定痛、散结的功效;隔盐灸多用于危重急症,具体方法是,用净食盐填满肚脐,上置大艾炷灸之,灸至灼痛及时更易艾炷,不拘壮数,对脑中风之脱症、寒厥证、因元阳不足而致晕厥者,该法大有回阳救急功效,须连续灸至肢温脉起为度。我曾用隔盐灸法配合毫针刺法治疗十多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昏迷病人有起死回生之奇效。艾条灸,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艾条灸的记载见于明代,后来发展为在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艾卷施灸,名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现代的单纯艾卷和药物艾条。我在临床运用灸法防病治病、健康养生已有二十多年的经验,在继承传统灸法治病的基础上,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与疾病的改变,从临床疗效入手,以提高灸法治病与养生疗效为切入点,经过九万多例临床实践,最终创新而成一种独特的针灸养生法“三重法”。目前该法已成为我中心治病养生疗效最为可靠的法宝之一。2003年7月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对“三重法”治疗颈肩腰腿痛进行专访,采访过程中恰遇一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来诊,患者发病1周,腰痛进行性加重,脊柱侧弯,不能独立行走,由二人搀扶入诊室,因剧痛呻吟不止,大汗淋漓,站、坐、上床、翻身均困难。用“三重法”治疗后40分钟,病人行走如常人,整个治疗过程被拍摄下来,这视频资料成为“三重法”治疗急重症疗效确切的一个真实记录。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后有二百多例国外患者前来求治,国外同行亦对此法密切关注,进行过多次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