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3814300000054

第54章 带状疱疹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谭新华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外科学,1999》制定。

(1)水痘病人或带状疱疹病人接触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

(3)单侧阶段性水疱疹。

(4)神经痛。

(5)排除其它相类似的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制定。

(1)水痘病人或带状疱疹病人接触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

(3)单侧阶段性水疱疹。

(4)神经痛。

(5)排除其它相类似的疾病。

3.尚有下列一些较特殊的类型

(1)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症状严重,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水疱可迅速破溃而形成溃疡性角膜炎,以后可因瘢痕形成而失明,严重者可发生全眼球炎、脑炎、甚至死亡。

(2)耳带状疱疹:外耳道或鼓膜有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听觉症状。

(3)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表现有头痛、呕吐、惊厥或其他进行性感觉障碍,尚可有共济失调及其他小脑症状等。

(4)运动性麻痹:多为眼、面麻痹,脊髓根运动性麻痹较少见。

(5)内脏带状疱疹:病毒由脊髓后根神经节侵及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胃肠道及泌尿道症状,亦可发生发生阶段性胃肠炎及单侧性膀胱年末溃疡,当侵犯腹膜、胸膜时,则可在这些部位发生刺激性甚至积液等症状。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湿热,兼感毒邪证

主症:皮疹为单侧条带状分布鲜红色丘疹、丘疱疹,皮疹出现前常轻重不同的前驱症状,如发热、疲倦、食欲不振,局部皮肤灼热、敏感、刺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胃湿盛,兼感毒邪证

主症:局部皮疹淡红,水疱松弛,疼痛略轻,自觉口不渴或渴不欲饮,食欲不振,饭后腹胀,便溏,妇女白带多。舌质淡,舌体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郁证证

主症:红斑消退,水疱干涸结痂,局部仍刺痛窜痛;伴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紫黯,苔白,脉弦。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胆湿热,兼感毒邪证

治法:清利肝胆,解毒止痛。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成分:龙胆草、黄芩、板蓝根、大青叶、栀子、泽泻、车前子、生地、连翘、元胡、生草。

加减: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发于胸部者,加瓜蒌;疼痛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丝瓜、木香、当归、丹参;体弱者可根据患者体质酌量加入黄芪。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2.脾胃湿盛,兼感毒邪证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主要成分:茯苓、白术、陈皮、厚朴、车前子、泽泻、元胡、板蓝根、生甘草。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丝瓜络、木香、当归、丹参;体弱者可根据患者体质酌量加入黄芪。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

3.气滞血郁证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主要成分:柴胡、陈皮、厚朴、元胡、板蓝根、桃仁、红花、生地、川芎、白芍。

加减:老年患者疼痛剧烈、气短乏力,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徐长卿、蜈蚣、地龙等。

中成药:元胡止痛片。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

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个药湿敷: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

3.中药散剂: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直接外涂,或以中药油调敷,或外用湿润烧伤膏。

4.中药油剂或软膏:干燥皮损外用中药油或湿润烧伤膏。

5.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或龙头、龙尾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疮处,隔日1次,连续治疗3—5次。

6.循经取穴:用于带状疱疹后期及后遗神经痛。常规消毒后,在皮损发病部位相应经络取穴针刺,针剌入后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

7.火引疗法:取局部阿是穴;局部酒精常规消毒,将中粗火引烧红烧透后,速刺法,点刺疱疹的头、中、尾部。不留引,深度2—3分。或可加入火罐以去除淤血。较大水疱可用火针点破,使液体流出。复以干棉球擦拭。每周2—2次,5次为1疗程。

8.至阳穴埋元利针法: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患者,证候属于肝经郁热证:疼痛为中度痛、持续1小时以上;疱疹及疼痛发生在颈项、躯干及四肢者。采用元利针于脊柱呈现15°角向下平刺刺入至阳穴,而后于脊柱平行向下送针至针柄处止,再用橡皮膏固定针柄以防滑出。

还可根据病情选用热敏灸、钩活术、蜂针、穴位注射等治疗。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选用红外线照射,激光、微波、UVB、红光照射、频谱、磁疗等疗法,以及光电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仪进行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

(2)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

(3)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临床痊愈:皮疹结痂,疼痛消失,n≥95%。

(2)显效:皮疹大部分结痂,疼痛明显减轻,n≥70%。

(3)有效;皮疹部分结痂,疼痛减轻,30%≤n<70%。

(4)无效:症状基本无变化,n<30%。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方法:以皮疹消退程度及疼痛程度计算。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方法

(1)时间指标:新丘疱疹/水疱停止出现时间(无新水疱出现的时间)、丘疱疹/水疱完全消退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全部结痂时间、开始脱痂时间、全部脱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间、疼痛完全消失时间。

(2)症状指标

(1)丘疱疹/水疱

0分:无丘疱疹/水疱。

1分:丘疱疹/水疱数日<25个。

2分:丘疱疹/水疱25—50个。

3分:丘疱疹/水疱>50个。

(2)糜烂

0分:无糜烂。

1分:1—3处糜烂,或糜烂直径<5mm。

2分:4—6出糜烂,或糜烂直径5—10mm,巾度渗出。

3分:>6处糜烂,或糜烂直径>10mm,重度渗出。

(3)红斑/水肿

0分:正常肤色。

1分:皮肤淡红。

2分:皮肤潮红,中度肿胀。

3分:明显的潮红、肿胀。

(4)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尺度评分法(VsualAnalogueScale,VAS),即以长度为10cm的标尺两端(0—10,每1cm代表1分)。0为无痛,10为剧痛,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让患者取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生读出分数。

(整理: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