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3814300000027

第27章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起病缓慢,反复迁延不愈,逐渐形成消瘦。常因感冒受风寒湿邪而反复发作。

(2)类风湿因子阳性,发作期血沉增快;X线片见骨质疏松改变,或关节骨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以及骨性强直、关节融合等。

(3)病人累及关节呈梭形肿胀,压痛拒按,活动时疼痛,后期关节变形僵直,表面光滑,周围肌肉萎缩,少数病例有皮下结节。

(4)初起多以小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多发于指关节,晨僵、活动不利。

2.西医诊断: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制定。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晨僵每天持续至少1h,病程至少6周;

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至少6周;

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有皮下结节;

手X线改变(至少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升高。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受累关节(0—3分)

1个大关节,0分

2—10大关节,1分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

血清学(0—3分)

RF和CCP,阴性,0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规定高于正常人上限水平且低于3倍正常人上限水平)2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规定高于3倍正常人上限水)3分

急性期反应物(0—1分)

CRP和ESR均正常,0分

CRP和ESR异常,1分

症状持续时间(0—1分)

<6周,0分

≥6周,1分

注:在A—D四个部分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相加,分值≥6分即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湿热痹阻证: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晨僵,得热加剧,遇凉稍解,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寒湿痹阻证: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畏寒怕冷,舌淡苔薄白,脉紧或沉紧。

3.痰瘀互阻证:关节肿大且变形,活动时痛,屈曲受限,肌肉刺痛、痛处不移,皮肤失去弹性,按之稍硬,肌肤紫暗,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麻,眼睑浮肿,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白,脉象弦涩等。

4.肝肾亏虚、邪痹筋骨证: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烦疼、僵硬、活动受限,筋脉拘急,常伴见腰膝酸软无力,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舌淡无华或舌淡红、舌苔薄,脉细弱等。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推荐方药:三妙丸合宣痹汤加减。主要成分: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金银花、连翘、防己、炒栀子、忍冬藤、赤芍、当归、清风藤。

加减:关节肿胀者加木瓜、泽泻;发热者加柴胡、黄芩,或加秦艽、地骨皮;热邪伤阴者加生地、石斛;热毒盛加山慈菇、蚤休。

中成药:四妙丸、宣痹汤等。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散寒除湿、通络除痹。

推荐方药: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主要成分:制川乌、桂枝、麻黄、赤芍、黄芪、白术、当归、秦艽、薏苡仁、羌活、防己、甘草。

加减:处方中制川乌用制附子代替;关节肿胀者去白术加苍术、木瓜;关节痛甚者加清风藤。

中成药:通痹胶囊、复方夏天无片等。

3.痰瘀互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合小活络丹加减。主要成分:红花、桃仁、地龙、川芎、赤芍、川牛膝、莪术、香附、羌活、白芥子、胆南星、甘草。

加减:关节疼痛加制乳没;关节肿胀甚加防己、苍术;气虚加黄芪、白术。

中成药:通痹胶囊、风湿液、小活络丹等。

4.肝肾亏虚、邪痹筋骨证

治法:补益肝肾、祛邪通痹。

推荐方药:补肾强督治尪汤加减。主要成分:生熟地、制附子、骨碎补、淫羊藿、补骨脂、独活、桂枝、白芍、威灵仙、红花、皂刺、蜈蚣。

加减:偏阴虚者去制附子加山茱萸、知母;气血虚者加黄芪、当归;关节肿甚者加苍术、薏苡仁。

中成药:通痹胶囊、金匮肾气丸、仙灵骨葆胶囊等。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

1.针刺:根据病情局部或循经选穴进行针刺。

2.灸法:具有温阳散寒、疏通筋络等作用,一般适用寒湿痹痛,选普通艾条或雷火灸等,借助或不借助灸器,对病痛局部进行灸疗,同时辅以局部按摩以舒筋活络。

3.穴位贴敷:具有消肿镇痛、舒筋活络之作用,一般使用舒通消痛贴、多克等或草药配制,局部或选取特定穴位进行贴敷。

(三)其他治疗

1.中药足浴:川乌、草乌、生大黄、鸡血藤、红花等多味中药,加工成细粉,直接进行泡洗或熏蒸足部,也可煎煮后进行,7—10日为1疗程,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镇痛、通关利窍、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等治疗作用。

2.远红外光照射:改善疼痛肢体的活动,促进炎症吸收,以及协助药物透皮吸收,照射20分钟,1—2次/日,7—10日为1疗程。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症状分级、疗效评价、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基本缓解;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好转;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无发送,甚或加重。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参照2002年ACR20、50、70标准制定。

显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等)正常;

有效: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等)有改善;

无效:关节疼痛、肿胀及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等)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方法

(1)症状分级标准:

(2)疗效评价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方法

(1)完全缓解

炎症性关节痛消失;无晨僵;无疲劳;关节检查中未发现滑膜炎;影像资料不提示骨关节进行性破坏;血沉或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

(2)ACR70

触痛关节数减少≥70%;

肿胀关节数减少≥70%;

以下五条中三条好转≥70%:

(1)患者对疼痛的评估;(2)患者对疾病活动的整体评估;(3)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整体评估;(4)患者对活动能力的自我评估;(5)急性时相反应物(血沉或C反应蛋白)。

(3)ACR50

触痛关节数减少≥50%;

肿胀关节数减少≥50%;

以下五条中三条好转≥50%:

(1)患者对疼痛的评估;(2)患者对疾病活动的整体评估;(3)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整体评估;(4)患者对活动能力的自我评估;(5)急性时相反应物(血沉或C反应蛋白)。

(4)ACR20

触痛关节数减少≥20%;

肿胀关节数减少≥20%;

以下五条中三条好转≥20%:

(1)患者对疼痛的评估;(2)患者对疾病活动的整体评估;(3)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整体评估;(4)患者对活动能力的自我评估;(5)急性时相反应物(血沉或C反应蛋白)。

(整理: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