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3814300000019

第19章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第六版《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P56)制定。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2)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4)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5)肺部X线摄片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

(1)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罗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

咳声重浊,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

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发热恶风,头痛肢楚,喉燥咽痛,鼻流黄涕,口渴,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3.风燥伤肺证

咽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咯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鼻塞,头痛,微寒,身热,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等,舌质干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4.痰湿蕴肺证

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粘,痰出即咳止,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5.痰热郁肺证

咳嗽痰多,色黄粘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6.肺热炽盛证

咳嗽,壮热,口渴,无痰痰黄稠或无痰,胸痛,喘促,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7.正虚邪恋证

咳嗽无力,痰少,低热自汗或盗汗,手足心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脉濡细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荆防合剂加减。主要成分:荆芥、防风、淡豆豉、薄荷、辛夷、蜂房、白芷、川椒目、玄参、山豆根、升麻、鹿衔草、鱼腥草、金荞麦、银花、板蓝根、蜜杷叶、款冬花。

加减:咳嗽较甚,加矮地茶、金沸草;表邪较甚,加羌活;咽痒甚,加牛蒡子、蝉蜕;鼻塞声重,加苍耳子;挟痰湿(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厚朴、茯苓;表寒未解,里郁化热(咳嗽音哑,气急似喘咳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加减。主要成分: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炙甘草、芦根。

加减:咳嗽甚者,加前胡、贝母、枇把叶;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金灯笼、土牛膝、赤芍;表热较甚,加金银花、荆芥、防风;痰黄稠,加黄芩、知母、栝楼、山栀;风热伤络,鼻衄、痰中带血,加白茅根、生地;热伤肺津,口燥咽干,加沙参、麦冬;夹暑,合六一散、荷叶。

3.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润肺合剂加减。主要成分:荆芥、陈皮、桔梗、炙紫菀、炙百部、炙白前、炙杷叶、炙远志、炙甘草、大枣、鹿衔草、鱼腥草、金荞麦、沙参、麦冬。

加减:表证较重,加薄荷、连翘、蝉蜕;津伤较甚,加玉竹;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鼻衄,加生地、白茅根。

4.痰湿蕴肺证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推荐方药:五味化痰汤加减。主要成分: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生姜、乌梅、炒谷麦芽、炙甘草。

加减: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细辛、干姜;脾虚,加党参;兼有表寒者,加荆芥、防风。病情稳定后服香砂六君子汤以资调理。

5.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推荐方药:清肺合剂加减。主要成分:桑白皮、黄芩、知母、连翘、玄参、制军、鹿衔草、鱼腥草、金荞麦、桔梗、海浮石、远志、银花、板蓝根。

加减:痰黄如脓,或腥臭,加薏苡仁、栝楼仁;胸满、咳逆,痰壅、便秘,加葶苈子、苏子;痰热伤津(口干咽干,舌红少津),加天冬、天花粉;痰中带血,加白茅根、藕节。

6.肺热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主要成分:石膏、杏仁、麻黄、甘草、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公英。

加减:咳嗽较甚,加紫菀、冬花、百部;痰粘难咯,加海蛤粉、海浮石、栝楼、黄芩;便秘痰涌,大黄、芒硝。

7.正虚邪恋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推荐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主要成分:人参、竹叶、石膏、半夏、麦冬、粳米、甘草、沙参、地骨皮、生地。

加减:咳嗽较甚,加紫菀、冬花、百部;痰粘难咯,加海蛤粉、海浮石、栝楼、黄芩;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潮热骨蒸,加银柴胡、青蒿。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

拔罐疗法

(1)风寒:肺俞、身柱、风门、外关或天突、肺俞、大椎。

拔罐方法:大椎穴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大椎穴,以稍有出血点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少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天突和肺俞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2)风热:大椎、风门、肺俞、曲池

拔罐方法:大椎、曲池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穴位,以出血点较多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风门、肺俞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3)风燥:风门、肺俞、孔最、外关

拔罐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穴位,以出血点较多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每日1次。

(三)其他治疗

穴位贴敷治疗:咳甚者,给予止咳平喘贴穴位贴敷,穴位选用肺俞、定喘、大椎、膈腧、膏肓等,每次选用6穴,保留4—6小时,每日1次,1周为1疗程。风寒重者,以三九贴穴位贴敷,穴位选用肺俞、定喘、大椎、肾俞、膏肓等,每次选用6穴,保留4小时,每日1次,1周为1疗程。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06—28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判定》制定。

根据尼莫地平积分法判定: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临床控制:治疗后证候疗效率≥90%;

显效:中医症状疗效指数≥70%,但<90%;

有效:中医症状疗效指数≥30%,但<70%;

无效:中医症状疗效指数<30%。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临床控制:咳嗽气粗、痰及肺部罗音消失,客观检查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综合疗效积分值减少≥90%;

显效:咳嗽气粗、痰及肺部罗音明显减轻,客观检查指标接近正常,综合疗效总积分值减少≥60%,但<90%;

有效:咳嗽气粗、痰及肺部罗音明显减轻有所减轻,但程度不足显效,客观检查指标有改善,综合疗效积分值减少<60%,但≥30%;

无效:治疗结束时咳嗽气粗、痰及肺部罗音无明显改变或较治疗前加重,客观检查指标无改善,综合疗效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采用中医证候学评价与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1.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2.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肺部CT。

(整理: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