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蚁虫杀灭技术
蚊虫是四害之一,不但叮吸人畜血液、扰乱人们休息,而且有的蚊种还能传播疾病。其中能传播疾病的主要有按蚊、库蚊和伊蚊三属。
一、形态特征
1.成蚊
体长为1.251.60厘米,有1对翅和3对细长的足,体表被鳞片覆盖,体色一般为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近似球形,两侧有一对复眼。两眼之间有1对分节的触角。雄蚊触角上密布长毛,雌蚊毛短而少。花头部前端正中处有一细杆状的喙,即刺器。雄蚊的刺器退化,故不能叮刺吸血。喙的两侧有1对分节的触须,为刺吸时的感觉器官。胸部:分前胸、中胸、后胸三部分。在胸部有3对足,1对翅和1对平衡棒。胸部背板上的颜色、条纹、斑点、鬃毛、鳞片的数目、分布在分类上都很重要。足:蚊虫有3对细长足,分别长在前、中、后胸两侧。足上的色泽,特别是跗节上有无向斑或白环,是鉴别种类的重要特征。翅:在中胸上有其1对翅,翅窄而长。翅上有鳞片,有翅脉。翅脉的分布、数日及翅上鳞片的色泽、斑点是分类的依据。在后胸有1对由后翅退化成的平衡棒,在蚊飞行中起平衡身体的作用。腹部:由10节组成,最后两节变成外生殖器,肉眼能见(节。
2.卵
蚊卵很小,长约0.5—1.0毫米。形状不一,因种而异。刚产出的卵呈灰白色,但很快就变成黑色。库蚊卵多为长圆形,许多卵连在一起如木筏,称为卵块(每块约100°150个),浮于水面。伊蚊卵为单生,呈纺锤形,无浮囊,多沉于水底。按蚁为船形,两侧有浮囊,常排成星状浮于水面。
3.幼虫
生活花水中,俗称孑孓,共有4龄。1龄幼虫很小,长约1.50毫米,经3次贼皮成为4龄幼虫,此时幼虫体长比1龄幼虫增长倍,体长610毫米。
4.蛹
外形似逗点,不食能动,头部利胸部融合为圆形。其后为细长的腹部,在头部背面有1对喇叭形呼吸管。蛹的抵抗力强,在无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度,蚊蛹仍能发育羽化为成蚊。
二、生活史与习性
1.生活史
蚊为完全变态昆虫。它的生长发育有四个时期:卵、幼虫、蛹、成蚊。前三期都生活在水中,成蚊生活于陆地上。卵在水中孵化成幼虫,幼虫经4次贼皮变为蛹,蛹羽化变成蚊。这一系列发育过程称为蚊虫的生活史。蚊虫的生活史,因蚊种和气温不同而长短不一。在适宜温度和环境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需要15天左右布。
2.生态习性
(1)卵:蚊卵多产在水面上,有的蚊种将卵产在湿土上或潮湿缸管的内壁上,但都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出幼虫。刚产出的卵是白色的,经过1)2小时变成暗色。一般产出48小时孵化为1龄幼虫。按蚊、库蚊卵漂浮在水面,干燥后易死亡,伊蚊卵多沉在水底或潮湿的泥土中,耐干、寒,在干燥情况下可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故卵可以越冬。蚊虫卵孵化的时间,在同一蚊种中也因温度而不同,但在适宜温度下(27t±1t),卵通常在2)3天开始孵化,在较低的温度中卵孵化的时间延长。
(2)幼虫:幼虫滋生在水中,离开水很快死亡。幼虫经3次蜕皮成为4龄幼虫,即成熟幼虫,第四次蜕皮后化为蛹。幼虫发育期的长短与温度、食物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适宜的环境下,幼虫的发育期一般在89天完成。前三龄每个龄期约需2天,四龄幼虫经过4天后化为蛹。遇到环境不适宜时,幼虫期可延长至1个月或更长。影响蚊幼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水的温度,适宜温度为20°—35°,在30°—35°时幼虫生长最快,死亡最少。日光、雨量、水污染情况、水域状况、水中动植物情况均影响幼虫生长发育。因此,了解自然因素对蚊幼虫的影响,对防治蚊虫具有重要意义。不同蚊种幼虫对滋生环境有一定选择性,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一(1)大型静水。如稻田、菱白田、池沼、苇塘、低洼积水等是中华按蚊、窄卵按蚊、三带喙库蚊等幼虫的主要滋生场所。(2)缓流清水。如缓流的山溪、清泉、灌溉沟渠等,最适宜微小按蚊幼虫滋生。(3)小型积水。如缸管、石穴、树洞、竹筒等容器积水,适宜于白纹伊蚊、埃及伊蚊滋生。(4)污水。如污水沟、污水坑、稀粪池等,适宜淡色库蚊、致乏库蚊幼虫滋生。
(3)蛹:蛹期的长短因蚊种和温度不同而不同,可短至24小时,长至数周,一般在适宜温度下蛹期为12天。由于蛹比幼虫更需要氧气,因此蛹多浮在水面呼吸空气。蛹的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土壤中仍可羽化为成蚊。蛹对杀虫剂的抵抗力也强。
(4)成蚊: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寿命较短,一般半个月。雌蚊必须吸食人或动物血液才能使卵巢发育。蚊虫通过吸血才传病。各种蚊虫的嗜血习性不同,有的嗜吸人血,如致乏库蚊,有的兼吸人、畜血,如中华按蚊等。嗜吸人血和兼吸人、畜血液的蚊种在传病作用上更为重要。大多数蚊种均在夜间吸血,但是,白纹伊蚊、刺挠伊蚊喜在白昼及灯光下吸血。微小按蚊全夜吸血,子夜达高峰。三带喙库蚊偷袭性吸血。
3.栖息场所
蚊虫栖息场所因蚊种和环境而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类:(1)家栖性蚊种白天多栖息在房屋、畜舍的隐蔽处,如淡色库蚊、致乏库蚊等。(2)半家栖性蚊种,兼有室内、外栖息的习性,它们夜间进人到卧室或畜舍吸血,并在其中活动,天明前离开到野外找藏身之处,如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等。(3)野栖性蚊种,雌蚊吸血后栖息活动于野外,如白纹伊蚊。
4.活动规律
蚊虫活动与温度、湿度及光线有密切关系。温度在20°—30°,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最为活跃,10°以下即停止活动。光线强烈的白昼多停息不动,但多数伊蚊在白天亦可吸血。雌、雄成蚊羽化后一天即可进行交尾,时间多在黄昏后黎明前,此时,大最雌雄成蚊群集飞舞于水面或空旷的草地上或在屋檐下,这是捕杀成蚊的有利时机。成蚊飞行距离一般为12千米,少数蚊种可飞行10千米。如无特殊情况,多局限在吸血、栖息和产卵场所附近活动。
5.季带消长
蚊虫数量因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适于蚊虫滋生繁殖。冬季气温低,停止繁殖,不食不动,处于蛰伏状态,进行越冬。一般华北地区5月有蚊虫活动,7月、8月最多,9月开始减少。各种蚊虫的越冬形式常不同。多数蚊种以雌性成蚊越冬,如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在越冬期间,大部分蚊虫自然死去,只有少数能活到次年春天,故越冬期蚊虫数量最少,生命最脆弱。越冬成蚊不食不动,躲藏在0°—10°的隐暗、避风、潮湿的地方,待早春气温转暖时开始吸血,产卵繁殖后代。
6.蚊虫寿命
蚊虫在夏季一般只生存14周。雌蚊的寿命比雄蚊长,越冬的雌蚊在条件适宜时,寿命可长达45个月之久。蚊虫的寿命长短因种而异,营养、气候及蚊体内外寄生物都对寿命有所影响。
三、常见种类
蚊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有2000余种,我国已发现近300种,其中与传播疾病有关的主要有按蚊、库蚊和伊蚊三属。现将这三个属常见的种类简述如下。
1.中华按蚊
中华按蚊是我国广大平原地区间日疟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蚊种。分布广,数量多,全国除青海、新疆和西藏外,其他省、市、区都有,常是水稻产区的优势蚊种。雌蚊兼吸人、畜血,偏嗜食畜血(以牛、马、驴、猪等大牲畜为主)。黄昏开始活动,一般高峰在子夜前后1小时。白天多栖息在村庄四周的农作物和芦苇丛、灌木丛、牲畜棚中。以成蚊越冬,越冬场所多在山洞、蜜洞、畜舍、防空洞、草堆及动物洞穴中。为疟疾、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2.淡色库蚊
分布于北纬20°以北地区,为最多见的蚊种。幼虫滋生于污水坑,清水粪坑及桂地积水中。成蚊嗜食人血,栖息于房屋、畜舍内,以成虫越冬。本蚊种是斑氏丝虫及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之一。
3.三带喙库蚊
分布极广,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体型较小,深褐色。幼虫滋生场所及成蚊栖息场所同中华按蚊。成蚊嗜猪血、人血,是传播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各地区。成蚊体型较小,黑色,间有白斑,中胸背板上有1条明显的白色纵纹,后足各附节上均有白环。幼虫滋生于竹筒、树洞、石穴、瓦罐等各种容器积水中。成蚊白天吸血,以蚊卵越冬,为传播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的重要媒介。
四、蚊虫的危害
1.叮刺和骚扰
所有吸血蚊虫,特别是嗜人血的蚊虫对人的骚扰和损害有时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夜间,有几蚊子叮咬就使人很难人睡。白天在田间劳动,遇有吸血蚊虫叮咬,严重时会使人无法劳动和工作。由于蚊虫叮咬吸血,注人涎液,使人失血,有时因皮肤剌痒,用手抓挠继发感染,形成脓疮,儿童常引起过敏反应,造成很大危害。
2.传播疾病
在自然情况下蚊虫可传播多种疾病。我国由蚊虫传播的疾病主要有疟疾、乙型脑炎、丝虫病、登革热等。
五、蚊虫综合防治
蚊虫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环境防治、化学、生物、物理机械防治等,既针对蚊虫滋生地,也针对成蚊。
1.环境治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改造:主要清除蚊虫滋生场所,是控制蚊虫发生的基本措施。如果没有自然和人工积水,就不会滋生蚊虫,然而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中不可能没有积水,所以环境改造是控制蚊虫滋生的关键。
(2)环境处理:是指有计划地改变水环境,使之不利于蚊虫滋生,如疏通沟渠、变静水为流水等。
(3)阴沟改造:阴沟积水是蚊虫良好滋生地,如果把阴沟封闭变成暗沟,可避免蚊虫滋生。
(4)翻盆倒罐:居民户内外闲置不用的各类容器,如缸、罐、盆等,都应反转倒放,以防止积水。
(5)清除废弃器皿:破缸、空瓶、空罐头盒、塑料盒等都可能积水生蚊,应全部清除。
(6)处理特殊积水:一些机动车轮胎是一些蚊虫的滋生场所,应严格管理,以防生蚊。
(7)减少人蚊接触:居室应装纱窗、纱门等,以避免或减少人蚊接触机会。
2.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杀虫剂防治蚊虫,仍是快速、有效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化学杀虫剂有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三大类。化学杀虫剂主要用于杀灭成蚊,常用的方法有室外空间喷洒和室内滞留喷洒处理。
(1)空间喷洒:是杀灭成蚊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常规喷洒、超低容量喷洒、热烟雾喷洒及气雾喷洒。空间喷洒是把杀虫剂喷洒在空间,使蚊虫接触杀虫剂雾粒而中毒死亡。空间喷洒灭蚊最好时间是在黄昏,清晨蚊虫群舞时间,但杀灭室内伊蚊应在白天上午或下午(上午89时,下午45时)。使用药物,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药均可。可使用乳油原药,或比常规喷雾浓度高10—50倍(室网不用有机磷类)。
(2)室内滞留喷洒:把具有一定残效,并具有触杀作用的杀虫剂喷洒在室内蚊虫栖息的表面,如墙壁、天花板、衣柜背面、家具背面、堆放杂物处等,主要是阴暗处,使寝室内的蚊虫停息在这些喷洒有杀虫剂的表面时,接触药物而中毒死亡。用于滞留的药物有有机磷类(倍硫磷0.2)、马拉硫磷0.4)、杀螟松0.2%),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1)),拟除虫菊酯类(凯素灵0.04),奋斗呐0.06%)。
3.生物防治
利用其他生物或它们的产物来控制蚊虫的种群数量。虫物防治有两类。
(1)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样杆菌和球形芽孢杆菌(毒素)。生物杀虫剂对蚊呦的杀灭效果很好,一般用量在25毫克/千克,24小时可以杀灭90)100)的幼虫。此外,该杀虫剂无残留,对人,畜、禽、鱼无毒,价格便宜,没有药害。
(2)捕食蚊虫动物:主要是鱼类和其他肉食昆虫等,其中以柳条鱼应用最广,每平方米水面有25条时,可有效地控制蚊幼虫的密度。鲤鱼、草鱼、中华斗鱼等也可大量吞食蚊幼虫,每亩水稻田或水塘、水沟中放养1000尾鲤鱼或草鱼苗,可有效控制稻田中幼虫密度。河沟中放养草鱼,可清除河沟的水草,控制中华按蚁、三带喙库蚊的滋生。蚊虫的其他天敌,蜻蜓、家燕、蝙蝠、蜘蛛、青蛙、壁虎都是吃蚊子的能手。
(第二节)蝇类杀灭技术
蝇是一种最常见的家庭卫生害虫,为“四害”之一,骚扰人、畜并能传播多种疾脑。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蝇约有2030种,多属于蝇科、丽蝇科、麻蝇科及狂蝇科。
一、形态特征
成蝇大小及体色因种类不同而异,一般为614毫米,体色为暗灰、暗褐或带绿、蓝、莆、紫、金属色泽。全身有鬃毛,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半球形,凸面在前,平面在后,两侧有1对大的复眼。多数蝇类雄性两眼距离窄,而雌性两眼距离较宽。头前而中部有1对触角,是蝇类的感觉器官。头前面下方有口器,又称喙。多数蝇类口器为舐吸式,可以伸缩折叠,可以收缩在头部下方的口器窝内。少数蝇类口器为刺吸式,坚硬,可吸血。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三部分组成。中胸背面有鬃毛并可见各种纹饰,可作为分类依据。中胸两侧有膜状翅1对,翅基部下面有1对平衡棒。胸部有足3对,足的末端有爪及爪垫(肉垫)各1对,爪垫上有细纤毛并能分泌黏液,可黏附、携带病原体。腹部由11节组成,节与节之间有膜相连,外观只能见5节,其余各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蝇外生殖器即排卵器,平时缩在腹部,排卵时伸出。卵乳白色,椭圆形或呈香蕉形,前端细,后端粗,长约1毫米,常多个卵黏成卵块。幼虫俗称蛆,多为乳白色,前端尖细,向后渐变粗,呈细长圆锥状。少数蝇幼虫背腹扁平,体侧有棘状突起,身体呈褐色,如厕蝇幼虫。蝇幼虫分为三个龄期,需蜕皮两次。从卵内刚孵化出的1龄期幼虫约长1毫米,经发育至3龄期,体长可增至1015毫米。3龄幼虫成熟后不再蜕皮,虫体逐渐缩短,表皮硬化,颜色呈棕褐色而化蛹,蛹为长椭圆形。
二、蝇生活史
蝇是全变态昆虫,分卵、幼虫、蛹、成虫四期,以家蝇为例,在2530—时生活史一个周期为710天。
三、常见种类及习性
家庭中最常见的蝇种有家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厩腐蝇、麻蝇等。
1.家蝇
家蝇是与人关联最密切的一种。分布很广泛,我国各地均有。身体中型,长为58毫米,灰黑色,胸部背面有4条黑色纵条。腹部呈橙黄色,并有黑色纵条。家蝇是杂食性蝇类,各种物质都吃,如人和动物胸排泄物、分泌物,人的食物,厨余垃圾以及植物的液汁等。家蝇的活动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很大,49—时仅能爬动,1015—时能爬动和起飞,但不能取食,不能交配和产卵。20—以上即开始活跃,3035—时最为活跃,但到3540—时呈静止状态,4547—即为其致死温度。在温暖季节里,白天通常在室外或门户开放的菜市场、食品加工厂、走廊、商惦等处活动,温度上升至30—以上时喜停留在较阴凉的地方。秋凉季带、室外有风、室内有诱蝇气味时则侵人室内。常集中在家庭厨房、农户厩舍或农村庭院家畜身上、粪肥堆、垃圾周围活动。家蝇的寿命一般为3060天。家蝇幼虫滋生场所很广泛,滋生物种类繁多,城市、农村、家庭、农舍中主要有酒糟、醋渣、畜毛、畜粪、禽粪、腐败饲料、垃圾等。
2.丝光绿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