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随身衣服、各种用具、以及客人的毛发、皮屑和各种分泌物,还有人呼出的气体中都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并能扩散到室内空气中去,使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增高。来自人体的病原微生物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等。在环境中,空气中的细菌总数越高,存在致病性微生物的可能性越大。
二、住宿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清洁的措施
1.安排合理的床位占地面积,防止室内人员拥挤
按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规定,每床占地面积为不低于4m2,高级宾馆不得低于7m2。一定要防止为追求利润多设床,多加床现象。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洁。
2.加强客房内的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属于物理消毒的范畴。例如在北方的冬季,往往把窗子关得很严,因而室内空气污浊程度很严重。可以说无论任何季节,始终保持一定的自然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清洁的重要措施。
3.保证机械通风设备的正常运转
在设有机械通风的住所场所,必须经常保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按卫生要求定期清洗过滤设备,保证室内足够的新风量。
三、公共场所空气化学消毒法
公共场所如电影院、住宿场所、商场等的空气,由于人群活动尘土飞扬,导致出现空气中细菌总数超标的现象,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降低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的办法除加强通风和湿式清扫外,在特殊情况下,应辅之以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常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如下。
1.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又称过醋酸,我国市售消毒用过氧乙酸浓度多在20%左右。具有广谱、[效、速效杀菌作用,是一种[效灭菌剂。过氧乙酸的溶液与气体都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用过氧乙酸熏蒸,对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效果很好。加热熏蒸时,最好用3%5%的水溶液,因熏蒸灭菌与空气的湿度(相对湿度60%80%效果最好)有关,加水稀释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其灭菌作用,而且稀释后的过氧乙酸安全。若在室温下任其自然挥发,则可用浓度为20的成品。用量13g/m3,密闭12小时。
2.臭氧
臭氧在常温下为带蓝色的爆炸性气体,味特臭,为目前已知最强的氧化剂,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一般都是现场产生,即刻使用。臭氧主要因其强大的氧化作用而杀菌。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菌剂。主要用于诊疗用水、医院污水及人不在的情况下室内空气的消毒。
臭氧用于空气消毒,密闭空间用510mg/m3的臭氧作用30分钟或30mg/m3作用15分钟,对自然菌的杀灭率为90%以上。可用于公共场所、手术室及病房室内空气的消毒。
空气中臭氧浓度达2PPm可引起呼吸加速、变浅、胸闷等症状。510ppm时,可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停留1h可发生肺气肿以至死亡。用臭氧消毒空气,必须是人不在的条件下,消毒后至少30分钟才能进人。
(第五节)公共场所餐具及茶具的消毒
一、餐具的消毒
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从餐具上可检出各种致病微生物,如果不经彻底清洗和消毒,餐具就可能成为传播某些疾病,如甲型肝炎、结核病、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的媒介。有人曾用开放性结核病人所用杯子的洗液注射给11只豚鼠,结果9只感染了结核病。在我国一些集体用餐单位,由于餐具消毒制度不健全,常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以及病毒性肝炎和细菌性痢疾等病的流行。因此,严格消毒餐具,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餐具消毒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热力消毒,另一类是化学药剂消毒。前一种方法为国内外多数单位所采用,后者一般作为临时性或没有热力消毒条件以及不便于采用热力消毒时采用。
(一)餐具消毒前的处理
在对餐具进行消毒之前必须进行洗刷,其目的是除去食品残渣、油污和其他污染物。洗刷是消毒的基础和准备,洗刷还可除去大部分微生物,洗刷不彻底将影响消毒效果。为保证洗刷效果,应使用流动水,最好用热水。应对餐具反复冲洗反复洗刷,特别是一些表面粗糖、有缝隙的餐具,还必须用毛刷。洗刷带油污的餐具,必须加人洗涤剂,并与无油污的餐具分开进行。
(二)餐具物理消毒法
1.煮沸消毒
煮沸消毒是最简便又可靠的加热消毒法,它适合于碗、筷、勺等餐具的消毒。为了保证消毒效果,在煮沸消毒时应注意餐具的放置方法。碗、盘、盆等宜直立放置,浸入水中时即散开,这样餐具各部分均接触沸水,消毒效果就可靠。如果将碗,尤其是盆、盘等重叠平放,则由于紧密叠合,其内部达不到要求的温度,从而影响消毒效果。此外,煮沸用水应完全浸没餐具,一般水沸腾以后再煮5一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餐馆中经常使用的抹布,也可采用煮沸消毒法。有人检查发现,抹布的污染程度相当严重,若不消毒,可能成为污染食物原料和餐具的直接原因。在煮沸消毒时,最好在加洗涤剂的沸水中煮沸15分钟。消毒后洗净的抹布应充分干燥,并存放在专用的保洁设备内备用。
2.流通蒸汽消毒
通过管道将蒸汽引到柜内进行消毒,这种过饱和蒸汽,在没有压力情况下温度约为90°,采用蒸汽消毒餐具,如果时间充分,消毒箱密封较好,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采用该法可避免煮沸消毒易破损餐具的缺点。蒸汽消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蒸汽的温度和消毒时间,如温度达到90°,应保持10分钟才能达到消毒目的。此外,在消毒时还要注意排出消毒箱内的冷空气。有实验证明,排出与不排出冷空气,在同一时间可相差45°,排气时间的长短由消毒箱的体积大小决定,一般排气1—2分钟即可。
3.远红外线消毒
远红外线消毒属于干热消毒,干热穿透性较差。若使用这种方法消毒时,要将温度调到120°,保持15分钟才能达到消毒目的。有实验证明,远红外线消毒箱内实际温度达90°以上,作用15分钟可杀灭大肠杆菌。温度达140°以上,作用10分钟可杀灭蜡样杆菌芽孢。温度达170°以上可杀灭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还可灭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毒后应待温度降至40°以下,再打开烤箱,以防碗、盘、杯炸裂。
4.自动冲洗消毒洗碗机
自动冲洗消毒洗碗机具有机械冲洗、加热与化学消毒(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0毫克/升)功能,三者具有协同作用。使用该机冲洗消毒餐具,一般水温应控制在85°以上,冲洗消毒应在40十以上。对洗碗机的现场试用证实了其在餐具消毒方面所具有的良好性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三)餐具的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效果不如热力消毒可靠,因此多在不具备热力处理的条件时或不能用热力处理的物品才使用化学法消毒。由于化学药物往往有异味甚至有毒,故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供餐具消毒的化学药剂较多,常用的有含氯消毒剂、碘伏、过氧乙酸等。
1.含氯消毒剂消毒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中可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本类消毒剂分为无机化合物类与有机化合物类。前者以次氯酸盐为主,杀菌作用较快,但性质不稳定。后者以氯胺类为主,性质稳定,但杀菌作用较慢。它们的作用多与有效氯含量成正比,因此使用剂量一般按药物的有效氯含量计算。目前我国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有漂白粉、三合二、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市场上出售的含氯制剂也都是在上述含氯消毒剂的基础上复配而成,以漂白粉为例,说明在餐具消毒上的应用。
漂白粉液消毒餐具,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有人报告,用有效氯含量为26.34%,浓度为0.2%的漂白粉液浸泡餐具30分钟,其效果优于煮沸及蒸汽消毒法。但是,漂白粉消毒后的餐具留有氯味,因此多数人不欢迎。有人建议在用饭前,最好用少量开水冲洗一下,这样可使氯味明显减小。
除漂白粉外,其他含氯制剂也可用于对餐具的消毒,使用时,有效氯浓度控制在250毫克/升以上,消毒时间保持在5分钟以上。消毒后再把消毒液冲洗干净,放在专用的保洁柜内备用。
2.碘伏消毒
碘伏是一种有效的消毒剂,20世纪50年代在国外已普遍应用。碘伏对细菌芽胞和病毒均具有迅速且持久的杀灭效能。用砚伏消毒餐具时,不仅能有效地杀灭餐具上污染的致病菌,而且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芽孢菌也具有明显的破坏和杀灭作用,是一种良好的高效、速效餐具消毒剂。一般碘伏浓度为200300毫克/升,作用时间为5分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