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3776100000094

第94章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2]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3]男儿本是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5]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6]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8]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9]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10]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B11]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B12]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B1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B1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B15]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B16]

【注释】[1]《燕歌行》:古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本诗内容有所开拓,此前多限于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2]开元:唐玄宗年号。[3]汉家:借指唐朝。[4]横行:纵横驰骋于敌军中。[5]摐(chuāng):击打。金:指形如长形钟、有柄可持的类似钲的行军时所用乐器。榆关:指山海关,是通向东北的要隘。[6]校尉:武官名。羽书:指插羽毛以示紧急的传送紧急情报或命令的文书。[7]极边土:直到边疆的尽头。凭陵:凭借某种有利条件威逼、侵犯他人。[8]军前:军事前线。帐下:指领兵将帅的营帐里。[9]穷秋:深秋。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10]当:受到。恩遇:指受到皇帝的恩惠知遇。[B11]铁衣:借指着铁甲的兵士。玉箸:玉制的筷子,借指思妇的眼泪。[B12]城南:泛指少妇的住处。蓟北:泛指征人所在地。[B13]边庭:边疆。飘飘:这里喻动荡不安。[B14]三时:指早、中、晚,犹言整天,与下文“一夜”相对。刁斗:古代军用铜炊具,夜间用以打更报夜。[B15]相看:共见。岂顾勋:哪里想到立功受赏。[B16]李将军:指汉守边的名将李广,他与匈奴作战时有勇有谋,身先士卒,与兵同甘共苦,屡立战功。

高适(706-765)字达夫,德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早年家贫,仕途失意,长期漫游梁、宋间,与李白、杜甫等有交往,创作最多。731年,奔赴幽蓟(今河北北部)边疆,渴望报国立功,亦未得志。734年,任封丘县尉。因不愿“拜迎长官”、“鞭挞黎庶”而去职。后漫游河西,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曾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故有高常侍之称。封渤海县侯。曾两次出塞,熟悉边塞军旅生活,又关心边塞,创作以边塞诗著称,与岑参并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燕歌行》是其代表作。其诗气势雄健,格调爽朗,融律句入歌行。有《高常侍集》。

【鉴赏】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三年(732-735),作者身居蓟北对战败很有感慨。本诗是作者在开元二十六年(738)有感于征戍之事而写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全诗相当广泛地描写了边塞征战生活,歌颂从征战士轻身许国、英勇战斗的爱国思想,揭露了官兵的对立、统帅的不恤士卒与荒淫无能给战士、给人民、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边境告急、战士奉命出征。汉朝东北烽火连天起,杀敌将士离家奔前线。男儿本性崇尚远驰骋,帝王格外礼遇和奖励。敲金击鼓飞越榆关去,战旗飘扬直奔碣石间。千里沙漠军使传急令,单于练兵战火照狼山。“在东北”、“破残贼”点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重横行”、“赐颜色”为下文埋下伏笔,看似赞扬将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本段从辞家去国写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氛从缓和渐入紧张。

第二段八句写战争的具体经过。敌人蹂躏如雨暴风急,大部分战士战死阵前,军士战死难解围,可谓一场双方力量比较悬殊的血战。而“美人帐下犹歌舞”暗示战争必败的原因。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将帅的骄傲轻敌和战士的苦战。

第三段八句写战败被围,战士和思妇重逢无望的悲凉,实事上是对汉将极深的谴责。战士守边辛苦多年,思妇城南百结愁肠断,北疆战士空望归;而环境十分险恶,更增添悲凉气氛。边关旷远,绝地苍茫,战云密布,寒气袭人。这不能不让人追寻把战士、思妇置于这样处境的根本原因,从而深化主题。

第四段四句写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和作者的感慨。战士视死如归,不惧血染白刃、为国牺牲不计功和名,多么勇敢,却又多可悲,这样优秀的战士竟没有遇上爱兵惜兵的飞将军李广呢!

全诗28句,写出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多用对比手法,只摆事实,不轻易下结论,艺术效果十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