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镇和光华乡、永宁乡紧邻,是郇阳县唯一一处靠黄河的地方,正好处在晋省、陕省、豫省交界处。清远镇在最中间,光华乡靠近黄河,而永宁乡在去往县城方向,但却被一条小山脉阻隔。虽然不高,但也阻碍三个乡镇与外界的交流,这三个乡镇风俗习惯相同,说话腔调一样,结婚找对象也基本在这三个乡镇找。而公家事务上,三个乡镇也是同进退。因此三个乡镇被外人称为河阳的(黄HN边)。
前朝咸丰年间曾有传承久远的风水先生过河阳,给当时河阳的大户朱家留下一封批示,但不知怎么得,批示给流传出去,说河阳这地方靠山环水,山不高水不急,且四方汇聚,世居者家族连绵不绝,最高者位居一人之下。可惜的就是格局太小,潜龙还太幼小,需要岁月来成长,且当年的河阳算得上荒山恶土,如果不改变这荒凉的土地,就算潜龙长大,不易形成合力,容易造成群龙困斗之局,更会破坏这一风水局。
见事情传得纷纷扬扬,朱家当代族长朱老太爷也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邀请河阳当时各村的村老、大户,大家商讨该如何改变格局。
风水先生当时给的解决办法很简单,正和毛先生的思想:人定胜天。整个河阳一起把整个河阳山脉(就是那个小山脉)全部种上树,修渠引水,将整个河阳变成一片绿海。
朱家既然是倡导者,且与风水师接触的是朱家宗子朱秀才,那具体如何进行就由朱秀才来牵头。没想到,朱家宗子朱秀才心有不岔,私底下给朱家老太爷抱怨请来这风水师为他朱家的千年基业相看的。为此,朱家付出不少代价,而他更是将自己宗房存下来的不少宝贝拿出来才请的先生。
结果被朱家老太爷跪祠堂去了,越发引得朱秀才心中不满。
朱秀才既然坚信风水,那么对风水也是有过一番研究,虽大格局没有那功力,不敢乱动,但小地方改动确实很有信心。
朱秀才借着领头的便利在自家地界上种上大批梧桐(招凤),开上几条大渠(引龙),借着整个河阳之力把朱家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过了10年,整个河阳大变样,更加神奇的事,河阳年年出上几个秀才,不时出上几个举人了,20年后,河阳出了三个进士,形成三大家族,留下三个大的聚集地:清远、光华、永宁。至此整个河阳开始兴旺。
但朱秀才风水手段不错,格局却不怎么样。借河阳之力将朱家推向顶峰,结果河阳地区各潜龙跟着提前速发潜运,但河阳风水大格局还没有成型,导致当时河阳提前发生群龙困斗局面。清朝末年,整个河阳大动干戈,相互之间已成血仇,最后,河阳三大家族:朱家全家被土匪加害身亡。刘家、郭家也损失惨重,最终泯灭于历史中,只给河阳留下的印记就是三个乡镇的形成。
朱家灭门后,有当年受恩于朱家老太爷的小户人家壮胆上朱家大院收敛尸体。有人在当年朱秀才、现在的朱家主书房发现破门的密室,地上洒落大量纸张册子,想来是土匪对这些不敢兴趣。其中有书生捡到那张批示。后河阳便留下规矩:欲速则不达,河阳要休养生息,才会避免困斗之局,待改革换代之后再行兴盛。
接下来的民国年间,整个河阳已衰败的跟其他地方一样,再没有没有出过多少人物,只出过后来的水利部长官及当时的政务院副总。
建国后,改革换代后,河阳便陆续出现许多能人,但也没造成大的纷争的局面,河阳人越发相信这个风水局和那个传言。
清远镇地处中间,正是当年朱家的主宅所在,土地最为肥沃,农耕习俗较其他两个乡镇重些,读书人多,外面做官的不少。
光华乡地靠黄河,过了黄河就是陕省,土地流失比较严重,出去做商贸生意的人相对就多一些,人大多在外地,到老了才落叶归根。因此在河阳本地不显气(不起眼)。
而永宁乡则是靠一人之力顶起永宁的一片天,才使得三个乡镇三足鼎立。
永宁有个能人叫李建业(土话,厉害的人),祖上是铁匠出身,70年初九开始就开办家庭作坊,刚开始做铁锨、铁镢、铧头。因为质量好、李建业也是个活道(土话,不死板)的人,生意越来越好,慢慢地,开始找人帮忙做,生意越做越大,建起了小厂房。80年代,永宁乡政府找到李建业,让他把永宁乡人民公社修造厂这块牌子竖起来,算是乡政府完成激活乡镇企业的任务,李建业想了两天就同意了。第二天,清远镇、光华乡当时的领导就听说了,附近的能人太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必须要想办法跟进。当晚,清远镇党委书记、光华乡党委书记就拉着永宁乡党委书记找李建业:“咱们三家向来同进退,建业你娘舅家还在清远镇呢。”旁边光华乡党委书记就急忙插上一句:“建业,你老婆还是我们光华的,你这光华女婿也得替丈母娘家出出力。”
这是给其他人那算是倒八辈子霉,有一个婆婆就算了,还找了三个。没成想,李建业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而且给三个乡政府每家15%的股份。这事在三个乡镇传遍了:都说李建业有钱骚包的不知道自己能干嘛了,这种事都敢答应,还给政府分红(传言是李建业每年将45%的钱分给三个乡镇)。
后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河阳集团在河东地区开始快速扩张,涉及衣食住行、机械、化工、物流等等。不论外地什么企业,除了有通天背景外,在河东地区这块地方上存活的都不顺利,干上三五年就自然倒闭了。
自然,河阳集团走出去的道路也就越发受阻,好在光华老乡不少,出去也吃不了大多的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