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史与文明
3757800000007

第7章 从司马迁故里看弘扬中华文明

摘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司马迁故里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宣传可以看出,弘扬中华文明应注重有选择地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并且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使中华文明不断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华文明;司马迁;《史记》;韩城

2005年8月,陕西省韩城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在韩城共同主办了“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有幸莅会,亲身感受了司马迁故里浓浓的文化氛围,特别是韩城市人民对这位古代历史学家及其名著《史记》的研究、宣传,以及对司马迁精神的景仰、倡导,给与会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地印象。联想如何更加有力地弘扬中华文明,感慨颇多,特撰此文,略表拙见。

一、弘扬中华文明应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中华文明“是指包括当代56个民族以及曾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1](《前言》p3)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既包括农业生产、陶瓷制造、纺织工艺、造纸印刷、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筑艺术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诸多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也包含政治组织、行政机构、科举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学术思想以及传统史学、语言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文化、礼仪风俗等多层次的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就一个人、一个学科、一个单位、一个地区而言,精力条件所限,则应有选择地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为弘扬中华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始终重视历史记载和史学研究,历代史界名家辈出,名著不断问世。我国古代史料之丰富、史学理论之深厚和史学体例之完备,在全世界独树一帜,无与伦比。正如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所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2](p11)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通史巨著,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我国汉代之前中华文明的主要成果,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文明自有文字以来近三千年的历程,并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史学成果。而司马迁忍受屈辱发愤著《史记》体现出的崇高人格、伟大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忠于理想、百折不挠的榜样,不断启迪、沾溉着后人,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神圣的事业而不懈奋斗,是中华文明中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4年8月,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史记》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时任韩城市市长的刘新兴同志在北京大学讲堂致辞,表达了韩城市在2005年举办“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愿望。其中指出:“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生在韩城,长在韩城,死后又归葬于韩城。在韩城,有司马迁的生地、读书地、耕牧地,有司马迁的祖茔、后裔和司马迁的祠墓,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观光考察。韩城以司马迁而知名,韩城人民以司马迁为骄傲。”[3](《序一》)因而,韩城学习研究《史记》,宣传倡导司马迁精神,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弘扬中华文明的最佳选择。这一点是有借鉴价值的。

二、弘扬中华文明需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生前凄凄惨惨,死后也一度冷冷清清。但其名著《史记》自两千年前问世以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史学基础,开创了中国“二十四史”的史学高峰,自魏晋南北朝日益受到重视,至唐代确立了崇高的史学地位,司马迁也逐步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之父,甚至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名人。正如学者所说:“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学巨著。司马迁不仅是中国的史学之父,也是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司马迁的成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史学家相比而毫无愧色。”[4](p307)无疑,司马迁及《史记》在我国的影响巨大,但在韩城则表现尤为突出,真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当地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之所以如此,得益于社会各阶层都积极投身于对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宣传和倡导。这至少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学界深入研究

司马迁是古代学者,《史记》是古代名著,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探讨均属于学术研究,因而学术界关注、重视理所当然。由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特殊地位和价值,中国学界研究者甚众。据统计,截止1998年,“历代以来,研究《史记》的作者2028人,留下的论文有3704篇,著作293部,总计字数1亿1千多万字,这是其他古籍研究不可比拟的。”[5](p2)

但是,如以县级单位来考察对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韩城市在全国当首屈一指。早在1985年3月,韩城市司马迁学会即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学术团体,受到全国史学界和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人民政协报》、《中国历史学年鉴》进行了报道。”当年12月,“在韩城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纪念司马迁诞辰2130周年。”[3](p609)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的成立,以及第一次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推动司马迁及《史记》研究的深入,无疑起了有益的积极作用。“韩城市司马迁学会自成立以来20年间,学会会员发表的学术论文100余篇,……会员论著有17种”[3](p609),成为司马迁及《史记》研究不可低估的一支重要队伍。

需说明的是,韩城归属的渭南市及陕西省也以司马迁为骄傲,该市该省也有一批学者为司马迁及《史记》研究作出了贡献。2005年,渭南师范学院编撰出版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是一项有创意的成果。该书主编庞德谦在《序言》中指出:“渭南是司马迁的故里,渭南师范学院是渭南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宣传司马迁和《史记》,研究司马迁和《史记》,我们责无旁贷。为了更好地宣传和研究司马迁与《史记》,早在1991年,我们学校就开设了‘史记研究’选修课,1995年1月,我们学校又成立了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室……以司马迁和《史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于从家世、生平、思想、世袭等不同角度开展对司马迁的研究,从史学、文学、礼俗、军事、经济、政治、版本、文字、语言、体例、史记学、地方文化等许多方面开展对《史记》的研究。先后获得了10多项学院及省厅级有关司马迁《史记》的科研立项,编写了《史记人物大词典》,出版了《〈史记〉人生百态》、《史记论稿》、《史记研究论文集》等三部《史记》研究著作,编印了《史记研究通讯》,发表了60多篇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学术论文……《渭南师范学院学报》还特意开辟了‘司马迁和《史记》研究’专栏。这一切,已经将韩城、渭南、西安连成了一个《史记》研究的文化长廊,为宣传、研究司马迁和《史记》做出了一定成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6](p2-3)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的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1992年成立,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如自1995年开始组织编撰《司马迁与华夏文化》大型丛书,已出近20种;出版了6辑《司马迁与史记论文集》,内容涉及史学、文学、哲学、美学、经济学、民族学、地理学等领域,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2、政府高度重视

当今社会,一项事业能否得到发展,政府的态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和宣传媒体等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韩城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方面之所以能取得成绩,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1985年,韩城市司马迁学会就是在政府支持下成立的。之后,韩城市政府组织承办了多次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讨会。

1988年,韩城市政府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承办了《史记》联络组主持的“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史记》联络组成立于1987年,当时是由北京外语学院程金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韩兆琦教授、兰州大学张大可教授等学者发起,有北京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光明日报、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韩城市等十多家单位的学者组成,活动了15年,举办了6次全国性的《史记》学术研讨会,为中国《史记》研究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研讨会到会80多人,有日本、美国学者参加,韩城市政府组织与会学者参观了司马迁祠墓和司马迁故里,为推动《史记》研究起了很好的作用。

1995年,“纪念司马迁诞辰214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韩城市政府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与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渭南市文联、陕西人民出版社联合承办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特点,是由《史记》研究延伸到“三家注”研究,日本学者还对《史记正义》单本何时传入日本进行了热烈讨论,这对于促进中外《史记》研究成果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市政府更是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举办了一系列纪念史圣司马迁的文化活动。5月28日,陕西省韩城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省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纪念活动,向全中国、全世界电视直播。8月22日至27日,陕西省韩城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共同主办了“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还举办了“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书画展”。学术研讨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海内外一百余位学者与会。会上,中国《史记》研究会推出《史记研究集成》14卷,750万字;《史记笺证》9册,550万字;本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龙门论坛》80万字;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史记论丛》60万字等书奉献大会,总字数达1400余万字,这是空前的盛举。此外,韩城市人民政府于24日上午,还在司马迁祠墓举行了庄重的首次公祭仪式。陕西省副省长罗振江、渭南市副市长岳万民、韩城市委书记刘新兴、韩城市长姚双年等与学术研讨会的150余名专家学者沿阶缓步登上司马迁祠,来到司马迁祠的献殿前,依次敬献花篮,焚香。随后,韩城市长姚双年恭读祭文:“汉太史司马公诞辰,迄今二千一百五十年,世事沧桑巨变,功勋历代颂扬……风追司马,墓前公祭,振兴中华,再建新功。尚飨!”祭文恭读完毕,众人按传统礼制行三鞠躬礼。然后,瞻仰司马迁塑像,拜谒司马迁墓。这也是政府重视、支持纪念活动的表现。

3、群众积极参与

韩城以司马迁而知名,韩城人民以司马迁为骄傲,这已是韩城市群众普遍的公识。在韩城市新城司马迁广场塑有“汉太史司马迁”铜像,笔者在会议期间曾前往瞻仰。当时随便与在场的韩城市民聊天,他们说起司马迁和《史记》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这是在其他地方难以看到的情景。

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有韩城两位年逾古稀的村民参加。一位是徐村的司马后裔同永龄老先生,他是徐村司马迁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对司马文化研究造诣颇深,撰有《姓分司马跟踪探源》等论文。另一位是华池村的王进宝老先生,他虽然不是司马迁后裔,但热衷于司马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华池村的孩子们习惯地叫他“司马爷爷”。学术研讨会结束后,笔者与兰州大学汪受宽教授、湖北大学彭忠德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杨昶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杨皑教授、云南大学周琼教授等,相约到徐村和华池村考察司马迁祖茔、司马书院、法王庙等遗址。同永龄、王进宝二位老人不辞辛苦,欣然领路,热情导游,一路上滔滔不绝地介绍情况,畅叙感想,令人十分感动。从二老身上清晰地反映出了韩城人民对司马迁的热爱和景仰之情。

在司马迁后裔居住地韩城徐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一块牌匾,上书“风追司马”四个大字,2005年5月28日“风追司马”大型纪念活动就是以此为题。这次活动,主要是以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在韩城司马祠、文庙、徐村三地联动直播,让广大观众切身感受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司马祠公祭追念司马迁;文庙文祭解读司马迁;徐村民祭纪念司马迁。通过3个多小时追思现场,让大家了解和揭开《史记》的版本之谜;司马迁的后人究竟在哪里;司马迁的墓地准确地点。通过杨锦麟、李蕾、张彤、李非、岳涛等主持人的客串;文化知名人土的现场评点题词;大学生现场辩论;“风行司马精神,追逐史圣脚步”万人签名长跑活动等精心安排的内容,使大家忘了时间的概念,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次追寻了这位史学家的足迹和精神。此次纪念活动,不仅体现了韩城人民追念司马迁,宣传司马迁的积极性,而且把弘扬司马迁精神的巨大热情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总之,弘扬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各尽所能,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炜民主编.中华文明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安平秋等主编.龙门论坛[Z].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4]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及史记研究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5]安平秋等主编.史记教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6]庞德谦主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原载《阴山学刊》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