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史与文明
3757800000041

第41章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面旗帜

——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00周年

内容提要: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绘画艺术大师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毕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而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美术创作方面,他高超的艺术成就赢得了世界声誉,使祖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艺坛扩大了影响,也开创了中西绘画艺术直接交流的先河。在美术教育方面,他呕心沥血,奖掖后进,为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徐悲鸿先生领导了我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新潮流,堪称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面光辉旗帜。

关键词:徐悲鸿;现代美术史;美术创作;美术教育

1953年9月26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我国艺坛一颗巨星陨落了。周恩来总理极其沉重的说:“徐悲鸿的死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廖静文《徐悲鸿一生》第40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徐悲鸿(1895——1953),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绘画艺术大师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原名寿康,江苏省宜兴人。父亲徐达章是一位靠自学在当地知名的画师,他自幼便随父读书、学画。13岁时家乡遭水灾,曾随父流浪江湖卖画度日。17岁始任宜兴初级女子师范、思齐小学和彭城中学的图画教师。为了艺术上的进步,1915年只身到上海,靠给出版社画画为生,饱尝了学艺道路之艰辛。1917年,因为上海仓圣明智大学作画得到一笔稿酬,东渡日本半载,倾囊购画,开阔了眼界。年底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由北洋政府派往法国留学,居留欧洲八年,期间还到过德国、瑞士、意大利,从各国艺术精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1927年回国后,担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并曾兼任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9年,由蔡元培推荐,聘为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但不久即辞职返回南京,仍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42年,曾在重庆筹办中国美术学院。1946年,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徐悲鸿先生毕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而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创作才能也表现在许多方面。它既是一个杰出的国画家,同时又是一个卓越的油画家;既是一个严谨的素描大师,又是一个富有色彩的肖像画家;既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历史构图创作者,又是一个精巧的极富抒情的插图工作者。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所画人物,造型严谨准确,重在传神。所画花鸟、走兽、风景,简练明快,生动有力。特别是他笔下的马,或渴饮于水边,或长啸于山林,或奔驰于荒野,或群集于旷原,均能表达出马的雄骏、矫健、轻疾、神逸,形神兼备,堪称一绝。徐悲鸿以他杰出的艺术成就,不仅很早就在国内美术界取得了突出的地位,而且三十年代即享誉海外。1933年,他应邀先后在法国国立外国美术馆和意大利米兰举行了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又应邀到比利时和德国的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一时轰动了欧洲艺坛。展览期间,仅柏林一地,开设专栏介绍和评价徐悲鸿作品的报刊即达五六十种之多,对他的艺术成就推崇备至。1934年,他又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画展。这一系列展览,不仅使徐悲鸿高超的艺术创作赢得了世界声誉,而且使祖国文化艺术在世界艺坛扩大了影响,也开创了中西绘画艺术直接交流的先河。

徐悲鸿先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诗文、金石、书法均造诣精深。同时他也重视吸收西方艺术精华,曾投入法国大画家达仰门下,遍访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希腊诸国,广识世界艺坛名宿,虚心叩教,发奋钻研,不仅熟谙西方绘画发展的演变、得失,而且对素描、油画、水粉画诸技能无不有高超的成就。他很推崇西方绘画中的现实主义,是我国第一位把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介绍到中国的主帅。对于我国画坛自明清以来泥古不化的保守主义,徐悲鸿竭力主张改革。早在1920年他就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的主张。在创作实践中,徐悲鸿融合中西,锐意创新,把西方绘画之精华融汇于传统的中国画中,开辟了我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我国近代写实绘画的奠基者。他“艺融中外”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新美术发展树立了光辉典范。

徐悲鸿一生,正处于中华民族灾难沉重、存亡攸关的时代。他忧愤国事,关心民族,站在时代的前列,和人民的生活意愿息息相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相当深刻的表现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于1928年至1930年创作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通过历史故事,热烈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抨击了那些媚外求荣的卖国贼。“九?一八”事变后创作的《徯我后》,通过一群穷苦百姓大旱荒年渴望云霓的题材,反映了人民陷于国破家亡、痛苦不堪的境况,渴望获得解放的心情。而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愚公移山》巨型国画,则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然胜利的信心。为了救济祖国难民,徐悲鸿1938年至1942年间,几次赴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怡保等地举办筹赈画展,把近十万美金的巨额收入全部捐献给祖国,充分展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1945年日寇即将失败之际,徐悲鸿毫不顾忌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毅然在郭沫若起草的《陪都文艺界对时局进言》书上签名,则更进一步表现了他的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徐悲鸿一生以振兴中国美术事业为己任。他痛感当时中国美术界的颓败,深知复兴美术是整个民族的事业,仅靠一个人画几张画难以发扬光大,而必须要有一代接一代的人去努力。因此,他始终把培养人才的美术教育放在第一位,而个人创作活动则居于第二位。自1927年回国后,他一直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南国艺术学院、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美术学院,为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呕心沥血,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教育事业必须要有具备真才实学的教师,徐悲鸿一直十分重视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早在1929年他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时,就冲破守旧势力的阻碍,大胆聘请木匠出身、当时颇受冷落的杰出画家齐白石为教授,并亲自接送,陪同上课。1946年受聘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时,徐悲鸿决心办一所“左派学校”。他一方面坚决辞退了有政治背景,但误人子弟的教授;另一方面聘请了吴作人、李桦、叶浅予、李瑞年、艾中信、李可染、李苦禅、李斛、周令钊、董希文、王临乙、滑田友、戴泽、韦启美、梁玉龙等一批艺术上卓有成就,而思想又很进步的画家来校任教。这不仅满足了当时的教学需要,而且为新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祖国的美术事业,徐悲鸿时时、处处选拔人才,并以最大的努力促使他们茁壮成长。当代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曾在三四十年代得到过他的大力栽培。例如,雕塑家王临乙是在中央大学艺术系读书时,由徐悲鸿不要为福建省教育厅作画的稿酬而争取到一个名额,才能够留学法国并学有所成的。著名画家傅抱石是在贫困失业之时,由徐悲鸿以一副裱好的奔马图为礼物,向当时的江西省主席举荐,才得以留学日本的。而著名艺术大师吴作人,也是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时受到驱逐,生活处于困境,而全靠徐悲鸿帮助先留学法国,后转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才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从此崭露头角的。对于那些陌生而又热爱美术的青年,徐悲鸿也满怀热情地从各方面给予帮助。在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当徐悲鸿从同时举行的全国美展中,看到一幅《爹去打老蒋》的国画时,认为作者很有培养前途,便立即写信给中央文化部领导,终于将当时在西北的部队青年干事黄胄调到北京,使他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徐悲鸿经常收到许多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求教信,不管来信者年龄大小、水平高低,他都非常及时的亲笔作答。1947年,接到江西南昌实验小学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刘勃舒的信及几张模仿徐悲鸿的奔马图,他不仅当即十分认真地给这个十岁的小学生回复,而且从此不断去信给与指导和鼓励。后来,刘勃舒终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并且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综上所述,徐悲鸿先生在思想理论、艺术创作、美术教育、奖掖后进诸方面,均为我们树立了楷模,领导了我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新潮流,成为“五四”之后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

(原载《阴山学刊》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