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朕即国家
37386000000047

第47章 上御文华殿讲读

朱由校看着任蓉蓉皙齿咬着粉红下唇的紧张模样,会心一笑,“为什么会看上台基厂?西四牌楼没有不还有东四么?还有南城呢?户主都不在京?朕不是说过不让惦记衙门吗?”

“东四挨着戎政府,南城太远。”任蓉蓉简单反驳后怯生生望着朱由校,她还有一个原因没说,那就是台基厂离紫禁城更近,而且还打着不用付房租小算盘。

“台基厂占地近百亩,建商业街都……”朱由校受她启发,忽然福至心灵,用拿着的钢笔指着外间,对任蓉蓉吩咐道,“你去正殿御座左后,将第三格的京师堪舆图取来。”

任蓉蓉很快将此前司礼监所绘制的地图取来,把木炕上小几上的奏折移放到炕上后,找到台基厂那一页,推到朱由校面前。

台基厂就是修筑紫禁城时处理石料的加工厂,后来工程完工,便成了堆放柴薪之所,长宽分别约230米,折算成亩约为80余亩。清朝时曾在厂东划出一半给福临的哥哥福全建裕王府,可见占地之广。

朱由校边用手指叩着茶几边作推演,现在的建筑方式肯定不适合修建后世的超市,得等水泥和玻璃研发出来之后才可以。在台基厂北即是后世的商业中心王府井,现在还是四合院民居,而文化遗产的保护……

想了很久之后,朱由校停止敲击,指着地图说道,“台基厂不能动,选址就在街北头条、二条胡同吧,都是临街门肆门摊。若租赁不顺,就让顺天府出面,他们知道怎么做的。”

任蓉蓉知道天子可能会顾及到朝臣的议论,这个结果已经让她很满意了,无暇顾及君前失仪,拍着手高兴的说道,“皇上,君无戏言哦。”

朱由校不理她的激将法,自顾说道,“听朕讲完,先期营建务求实用,待周转开要再重建的。”

朱由校见她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应和,不计较她是否真的理解,“店里伙计要事先训练,收银的尽量找漂亮女……你嘟着嘴脸红什么,哎,懒得跟你讲,去看看客巴巴怎么还没来。”

“哦。”任蓉蓉应声后,转身心里默念了一声登徒子,出暖阁后不知是以为朱由校看不见还是诚心,连蹦带跳的去了。

朱由校将一切尽收眼底,看着堆放在炕上的奏折,苦笑着摇摇头,也不知这丫头高兴个什么劲。

不消片刻,客印月便带着任蓉蓉跨门而入。

“哥儿,咳咳,皇上,听魏朝说您受凉啦?”

朱由校看着她一脸不作伪的关切,心里一暖,让其在对炕就坐,“无碍,御医已经诊过脉,熬药去了。”

“皇上,打小您身子就虚弱,听说这些日子常看奏折到夜深……要是才人娘娘看见您这样还不心疼死啊。”

朱由校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看了侍立在客印月身后的任蓉蓉,说道,“选址的事情刚已经跟这丫头说过了,就定在东长安街北,可以吗?”

客印月刚已经听任蓉蓉简单提到过,倒也识趣,起身道了个万福,“民妇遵旨。”

“王国臣,还纠缠不清?”朱由校顺手拿起奏折后问道。

王国臣本和客印月对食,这下客印月出宫让他一下心里没了寄托,多次上门要求重续前缘,客印月不堪其烦,这一切都在东厂的监视之下。

“皇上,您都知道了?”客印月问完见朱由校不回应,心一想,这大内风吹草动又如何能瞒得住如今唯一的主人呢,便不自然的起身回道,“出宫前已经给他说过,他……”

朱由校瑶瑶头,他才不想听那些细枝末节,问道,“朕给你找些人充任店里收银的伙计吧,不过,丑话先说前头,要善待她们。”

客印月不明所以,任蓉蓉知道朱由校所指,头歪到一旁,心里又默念了一句登徒子。

对食这种事太祖时禁止过,可是后来又死灰复燃,到现在已经演变到各监掌印等内府太监若说自己没有对食对象和后富人世说自己没有情人、小三一样,似乎是件丢人的事。

朱由校认为既然太监自入宫就应该有分寸,既然选择权利,那就应该舍去虚幻的情欲。待护卫净军练成后,便可将那些有对食对象的宫女全部逐出皇宫,让有家的回家;无家又识字的去筹备的店铺中收银,干些轻松的工作,然后寻一正常男子嫁了,过正常人生活。

客印月见朱由校不解释,想起王国臣说大内都赶制各种物品,上身便习惯性的微微前倾,试探着问道,“皇上,以后超市的杂货都由内府供应吗?”

一股体香袭来,朱由校虽为转移视线,但余光还是瞧到客印月胸前尚未抚平的褶皱交领,心里便觉被什么堵住,身形便下意识的往后微退,抬头呆呆的盯着她的眼睛,“为何有此一问?朕可没那么多银子来兴办实业!内府制造只是抛砖引玉,将来会交由民间的。”

实施国营、计划经济在后世被证明有其天然缺陷,要不然也就不会引入竞争、提改革开放了。国营的问题有负责经营的官员的贪腐、任人唯亲、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等等,危害与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完全正相关,可以说得不偿失。

企业从前期投入、采购原料、研究设备、改进工艺、生产管理、组织销售每一样都要银子为支撑,更重要的是朱由校根本没有那么多信任且有能力的人去主持经营。

所以,除军工、银行、能源、暴利、恤政等关键性产业外,日常消费品还是交由民间进行市场经济好了。朝廷应该把精力用在如何避免商人偷税漏税和利用各种杠杆调节产业结构上,税收才是国之根本,不能舍本逐末。

任蓉蓉将朱由校刚才细微的动作瞧在眼里,默不作声。她刚去养心门时,王国臣正拉住客印月不松手,客印月的衣服还是她帮着整理的,明明已经收拾好了啊,她不明所以。

朱由校想到南京还有一个皇宫,便给客印月打预防针,“大明税赋主要来自江浙,巴巴可要早做打算啊。”

这是客印月从未想过的问题,被朱由校这一提点,仿佛看到了超市在南直赚的盆满钵满的情形,虽然那将不是她的银子,仅想想也高兴啊。

※※※※

文华殿,刚用过早膳的朱由校此刻正端坐在穿殿北的御座里,听孙承宗讲《大学》。

大行皇帝丧期已过,朱由校换上了赭黄十二章衮服以示对日讲的重视。

日讲也就儒臣专门给皇帝讲经史、皇明宝训,提高其文化修养,助其乾纲独断。除常朝、大典和大寒大暑可休息外,日讲在每天上午并不中断,直至学成。

被选为日讲官的有詹事府少詹事钱象坤,左春方左庶子兼军机大臣孙承宗,右春坊右谕德周炳谟、魏广微,右中允李光元,右赞善李标;辅导书法的正字官,分别是内阁中书舍人冯键、唐允恭。

日讲仪式简单,不用侍卫执事,司礼监官在后殿侍立,讲官入见行叩头礼后便可开始。先让皇帝读四书、次读经史,读十数遍后,讲官才将大义逐一用俗说讲解。然后讲累朝祖宗家法与通鉴的《皇明宝训》,完后习字,由正字官点评。

期间皇帝觉得累了可以到后殿少憩,处理衙门紧要本章。如遇不明白处,可召唤在文华殿偏殿九五斋的阁臣上前咨议。

上午讲读完毕,在文华门给讲读官、正字官赐宴,下午是皇帝自由支配时间。对普通百姓来说可能坚持容易,但对乾坤在手的皇帝来说就不言而喻--很难。

朱由校读完十遍《大学》《尚书·尧典》后,万历三十二年的榜眼--孙承宗张口即来,讲课引经据典而且丝毫不枯燥。

讲述参见四书章句集注(略)

……

轮到写字时朱由校便抓瞎了,虽然群臣知道他用钢笔行朱批,但皆认为写一手好毛笔字是读书人必备的修为。朱由校也一直仰慕那些名帖,尤其数日前见到时下还有活人能临王右军字到惟妙惟肖之后。

让恭候在后殿的王承恩将村孙传庭所献字帖取来张开在御桌上后,他说对孙承宗说道,“孙师傅,朝中有写的比这好的臣子吗?朕就想学这种字体。”

孙承宗虽仅为正五品,可是春坊堂上官,常在御前,按制头戴乌纱,身穿大红纻丝云纹圆领,胸前绣着一对白鹇。他手执戒尺,上前看了看字帖,说道,“朝臣俱能书,但能得右军神韵者寥寥也,且陛下尚无根基,不可急于求成。待陛下将楷书练成,再临摹名帖即可,到时还不是随心所欲?”

朱由校也知道不能拔苗助长,可是他对书写之人十分好奇,便问道,“孙师傅,朕能不能请这位蒲团主人授朕书法啊,有名师指点,岂不事半功倍吗?”

“马邢慈静,这就是原贵州布政使马拯的未亡人,没想到写得一手好字。”

朱由校见他摇头晃脑一副夫子样,便觉有趣,趁热打铁的说道,“是啊,听孙传庭说,这字是他进京时在沧州购得。朕打听过了,马拯为国捐躯,其遗孀竟沦落到鬻字糊口的地步……此乃朕之过啊。”

天子有错吗?不可能,要错也是臣子的错,除孙承宗外,在两侧一直侍立的钱象坤等人闻言皆口呼臣有罪。

朱由校不管他们是否真认为有罪,对帝王权力有了更深一层体会,便说道,“诸卿既为讲官便是帝师,朕即便少不更事也知朝廷正是这些忠君用事的能臣干吏在支撑。马拯为国捐躯,皇祖虽有抚恤,然其未亡人被其同宗所逐,以致鬻字为生,朝廷颜面何在?朕之颜面何在?其同宗仗势欺人,罪不可恕,传内阁,拟旨差山东提刑按察使司逮回,依律严惩。宣马邢慈静进京,朕要拜师习字。”

孙承宗为今日主讲官,见天子言辞恳切又正在气头,没有不识相的提及邢慈静是女人不可为官之事,因为前几日天子还对在辽东的女将秦梁玉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