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云梦河山
37345700000018

第18章 敌寇犯境

五日之后的大朝会马上就来了,杨璟也早早的赶来等候,这次是在太初殿,首先是皇帝和群臣议事,杨璟还没有这种资格,所以只能在殿外候旨,不过杨璟这次规规矩矩的站在一旁,不敢乱看,只是感觉这里的规格又比昭明殿大了一些,气势也是更加的雄伟磅礴。等了好久才听到宣他上殿的声音,杨璟立刻向内走去,进入殿内马上就跪下,行那三跪九叩的大礼参见皇上,嘴里还喊着多年不变的口号。

等平身之后,果不其然,皇帝发问:“杨爱卿,你考虑的如何了?”这话出来,屋内的一帮大臣瞬间感到十分吃惊,本来皇帝为何宣一个年轻的校尉就让他们惊奇了,这下好像还有什么大事的样子,所以不由得互相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生怕错过什么重要消息。当然也有几人口观鼻鼻观心,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其实这几个都是朝廷要员,杨璟的事情皇帝肯定和他们通过气了,心里明白着呢,比如王氏兄弟,怎么可能瞒得过。趁着这个空档,杨璟抬头偷偷打量一下皇帝,发现皇帝比那日更加的威严,并且好像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看着他。

杨璟不敢多想,立刻跪下,高呼:“臣下虽才疏学浅,心中有愧,但陛下厚爱,圣意不违,杨璟亦当受之,是以臣叩谢陛下赐婚之恩,今后定当为国尽忠,以报天恩。”皇帝闻言,表情无有变化,很平淡的语气说:“看来,杨卿还是聪明人啊,皆大欢喜啊,也罢,朕这就下旨。”众臣听闻皇帝要给这个年轻人赐婚已是一片哗然,不过旨意还未颁下,群臣还在议论,忽地听见外面一声高喊:“军情紧急,八百里加急!”这一声把众人的思绪全部打断了,军情还八百里加急,那肯定是边关大事,是天大的事。而由于婚事,杨璟刚好荣幸的参与了一把军国大事,哪怕是旁听。

原来军报上说,匈国攻克洛神后,迅速的侵占的大片土地,并自立为帝,立国号为“燕”,但是由于匈国贵族众多,内部势力也是众多不一,再加上依附匈国的一些其他大大小小的部族,这时候也是纷纷抢占土地,称王称帝,中原大地再次陷入腥风血雨之中。而其中一个为赵国的,现在集结众兵,南下侵略,一路连破襄、蔡、新、光等州,前锋威逼江夏,江水防务告急!荆襄大地告急!

突如其来的军情打断了杨璟的婚姻,毕竟儿女之事如何能与边关军务相提并论,更何况朝堂之上都是帝国的英杰,孰轻孰重还是分的清楚的。朝议的焦点瞬间转移到了怎么应对来敌的议论中去。众人纷纷献策,有的说应当坚决抵抗之,有的则言敌军势大不可力敌,反正不管如何说,最后还是需要皇帝做决定,也不关自己的责任。很快皇帝已经发话了,决定要派人前去讨伐敌军并尽量收复失地,马上议论的重点又转到派何人挂帅出征,怎样进兵,需要多少军需的话题上来了。

刚才一直看着众人讨论纷纷却始终沉默的王氏兄弟开始准备进言了,只见王达傲慢的哼了一声,飞快的在众人身上斜视了一眼,看那意思仿佛是遇事还得我来。然后走上前去:“启奏陛下,荆襄之地乃是要地,对于朝廷的意义不需多言,必保不可。臣自请命,愿领兵出征,打败贼寇,保我江山。”皇帝闻言问众卿如何?实际上就是问身为宰相的王盛什么意思,王盛心领神会,立刻高声答曰:“臣复议。”其余众人看这情况也忙呼曰:“臣复议。”只有杨璟没有做声,其实他倒不是反对,而是因为他感觉至于谁人挂帅和他没有关系,并且他还想着该怎么办这次也能出征打仗。

对于众口一词的大臣们,皇帝也只能如此了,就让王达挂帅出征。不过皇帝向下扫视时刚好看到了没有出声反倒是满脸思考表情的杨璟,不由得发问:“杨卿啊,你在想什么呢?莫非是出兵制敌方略?”其实皇帝本意是想开个玩笑,扫一下有点郁闷的心情,然已经起身的王达也不由得看向杨璟并说到:“怎么你这个刚打过几仗的娃娃也有什么妙计不成?哈哈!”杨璟忙上前说:“陛下和大司马说笑了,臣下年级轻轻能有何主意,方才臣下只是也想要跟随大司马去前线征战,故走神了。”

皇帝听之问到:“怎么,你还是不想娶汝南这孩子?借此逃脱婚事?卿若敢如此,朕当不饶你。”杨璟惶恐忙答曰:“陛下,臣非此意,臣已应允陛下,定不悔反,否则岂不是欺君罔上。只是臣素愿杀敌报国,收复河山,是以臣希望此次能够随军出征,建功立业。至于婚事,臣想是大军凯旋后再行办理。郡主尝知臣心,亦支持之。”皇帝说道:“你这孩子,还拉着郡主来说话,朕就知道你主意多。罢了,朕知道不让你去,你连喜事都没心情,朕就准了你。”杨璟忙叩谢皇恩。

熟料金口再开:“王司马啊,杨璟你也是知道的,立功不少,军务也熟练,给你做个前锋怎么样?”王达几乎没有思索就想要拒绝:“陛下,大军前锋事关大军能否顺畅行军,能否占敌先机,杨璟年龄还小……”话还未完,宰相王盛则抢过了话头:“陛下英明,杨璟少年英杰,可为大军前锋。”没有说完的王达很纳闷的看了看兄长,却不在言语。皇帝听着两人前后截然不同的话,但脸色并未有任何波动,只是淡淡的说道:“就这样定了,王爱卿为大军主帅,杨璟为前锋,统帅宁京三万及荆襄所部兵马,择日出征。”然后就宣布了退朝。

当晚,还是很纳闷的王达找到兄长问为何如此?他知道兄长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在朝会上也同意了。两人落座,王达让下人退去,但还未开口就见王盛说话:“我知道你的意思,现在明摆着皇帝嫁公主来拉拢杨璟以及杨璟身后的一些军中势力,包括他的师傅联系密切的那些氏族,而此举又是希望杨璟能够立下战功,提高地位。”

王达言到:“正是如此,可那为何兄长还要应下,如果他们地位提高,岂不是个威胁?”王盛呵呵一笑:“兄弟莫要着急,听我慢慢言说。皇帝嫁女,哪怕是侄女,也必须找个身份足够的,如今虽是汝南郡主心有所属,那也不能太落皇家脸面,所以皇帝需要杨璟立下战功,哪怕是微末将来也有理由提拔为将军,这样不至于是皇家难堪,所以皇帝不顾郡主婚事也同意杨璟去军前的。也由此我当时才打住了你的话,否则大庭广众之下,就是不尊君上啊,还可能让皇帝对我们心生嫌隙。”“原来如此,还是兄长高深,”

王达恍然大悟到,不过随即又问:“那皇帝如何确保杨璟立功?”王盛答曰:“我知道你有此一问,所以这就在你身上了,如果杨璟正常立下军功,那一切就好办了;假如杨璟没有立功,那你就私下分润些,给圣上个面子,同时卖杨璟个人情;而假使杨璟立下滔天大功,那你就私下处理,用一切手段,原则是不能让其过于闪耀,以盖过我王家,我想你应该知道咋办。而以我观之,杨璟此人应该没有违反军法、战败和立下大功的可能。”

看着手捋胡须、缓缓而言的兄长,王达十分佩服:“兄长真是高明,分析的让人信服,不过我还有一问,为何皇帝要如此拉拢各方势力,有我兄弟还不够吗?假如一旦对方强大,我等如何是好?”王盛哼了一声:“帝王心术罢了,皇帝是不可能看着一家独大的,他要做的就是平衡,我们不要在明面上与之对立,那样撕破脸都不好看,只要我们暗地里加强势力,我王家依然能够屹立不倒。”王达一面点头称是一面自言自语:“怪不得兄长一力推及让小妹嫁给圣上,原来如此啊。”王盛听见只是一笑,心中却是明白,正是因为他支持皇帝嫁女,才使得皇帝乐意娶了小妹。

此时此刻,杨璟收到了汝南郡主派人送来的信函,杨璟在油灯下读后才彻底弄清楚了,原来心中正是郡主告诉杨璟皇帝的心思。果然,皇帝希望杨璟前去能够立下战功,这样可以证明皇帝的眼光不错,还能提高郡主的身份。当然信里还有郡主对杨璟作为的支持以及对于杨璟出征的思念和嘱托,这个就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过,听闻好奇心强的赵玲羽曾看过这封信,当时还狠狠的嘲笑了杨璟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