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着很多的秘密,赵匡胤有不能说的秘密,郭威也有不能说的秘密。
前面我们讲了郭威废掉刘赟在开封登基称帝,那么这个被废掉的刘赟又是个什么人物,他的结局又会如何呢。郭威说这是一个秘密,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们。
刘赟本来是后汉太祖刘知远弟弟刘崇的儿子,也就是刘知远的亲侄子,而且刘知远还把刘赟收作了养子。
刘承祐遇害后郭威因没得到后汉部分大臣的拥戴,不敢立即称帝,只好找个替身皇帝,那么必须选个跟刘承祐有血缘关系的人。
这些不拥戴郭威的人都有谁呢?其中就有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和慕容彦超。
原本郭威最先准备扶植的傀儡皇帝是刘承勋,他是刘知远的幼子,也是刘承祐的弟弟,但是他大病不起,估计都快要挂了,总不能扶植一个快要死了的人吧,所以郭威只能另外选个人。
于是最合适的人就是刘赟,他是刘崇的儿子。郭威便派宰相冯道等前往徐州去迎刘赟到汴京继位。
消息传到晋阳城(今山西太原郊外),有大臣建议刘崇起兵帮助刘赟去登基,刘崇说:“我儿子当皇帝,我还担心什么。”于是没有起兵。而且还说这个大臣在离间他们父子,于是把这个大臣给斩了。
刘崇根本不知道这中间有郭威深埋的秘密,他将付出血的代价。
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这件事情上刘崇确实太傻太天真了。
刘崇肯定没看过郭威写的剧本,郭威不久就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当了皇帝。
刘崇本来跟郭威就有旧怨知道郭威称帝,儿子被废。郭威把刘崇的儿子刘赟立为皇帝是有秘密在里面的,郭威的军队造反推翻了后汉的政权在开封城大肆抢劫三天三夜,之所以他们这么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知道天下已经不是后汉姓刘的天下了,但是郭威居然又立了一个刘家的人来当皇帝,这些参与了“开封大劫案”的官兵们就怕了,新皇帝会不会为他们刘家的宗室报仇而降罪呢?郭威是知道其中的缘由的,他需要的是众人跟他一路走到底,所以大家必须同仇敌忾。于是这些造反军是不能容忍刘崇的儿子刘赟回开封来当皇帝的,在送刘赟回京路上造反军就把刘赟给杀了。
这下刘崇不能忍了,刘崇觉得怎么说自己也是刘知远的弟弟,从血缘上讲自己才是皇位合法的继承人。既然郭威废了自己的儿子,刘崇干脆就自己来当皇帝。
于是,刘崇就在自己占据的地盘上当皇帝了。刘崇继续沿用后汉的国号和乾祐年号,建都晋阳,史称北汉(我们现在习惯这么叫),刘崇便成了北汉的开国君主。《资治通鉴》里把北汉仍视为后汉,并且把刘崇记作后汉第三任皇帝,所以你会看到关于五代十国的时间有记作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也有记作公元907年至979年的。当然也有原因是北汉是十国中最后被灭的一个,既然叫五代十国时期,截止的最后时间也是应该以最后一个国家被灭为止,而十国中最后被灭的就是北汉。
如果你不知道北汉不要紧,你肯定听说过杨家将,《杨家将演义》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故事,杨令公杨业就是北汉大将,后来北汉被宋朝灭了,杨令公不得已只好向大宋投降了。杨家将的故事以后还会提到,把杨业放进来也是刷下他的脸卡而已,这里只借用他的名气是打个酱油。
原本刘崇还没打算直接就跟郭威干起来,他开始还准备向郭威把被废的儿子刘刘赟给接回来。但是,郭威这边情况可不是这么发展的,郭威当时皇帝了觉得刘赟从血缘上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只要刘赟活着对他的皇位会构成威胁,所以下令把刘赟给杀了。
这下刘崇必须跟郭威撕破脸了,他必须找郭威报仇。
但是问题也来了,刘崇势力可远不及郭威。刘崇原本是因为北方有契丹对后汉形成威胁,刘知远派刘崇镇守北方抵御契丹,刘崇只是一个强大地方的节度使,势力本来跟郭威差不多的,但是现在情况变了,郭威当了皇帝势力大大加强了,况且刘崇还是被郭威的后周和北方的契丹所夹在中间的一块三明治。刘崇自身都难保哪来势力跟郭威抗衡。
办法当然也不是没有,之前有个留下千古骂名的后晋皇帝石敬瑭给刘崇做了一个示范。
当时的石敬瑭本来被后唐的皇帝逼上了绝路,要么死要么造反,可是造反又打不过,于是石敬瑭想到了投靠契丹,石敬瑭的开出条件是向比自己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父,自称儿皇帝,还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土地(这本来也不是他的地盘)。可以不可以学后晋这次割让一块后周的地盘给契丹呢?显然不可能,现在的后周可不像当时那么好欺负的。
我这里还没讲过,就在头一年公元950年契丹还南下进攻过中原,不过被击败了,而且遇到日食把契丹人吓住了,各种封建迷信的流言传遍军中,最后契丹不得不退兵北返。古代人总爱把日食、月食什么的跟风水、鬼怪什么的联系起来,哎没文化真可怕!
强大的契丹铁骑居然害怕日食,不过这一点都不好笑。
为了拉拢契丹作为保护伞,那刘崇向当时契丹的皇帝耶律阮能开出什么条件呢?北汉那么小的地方可没有像幽云十六州大的土地割给契丹,整个北汉都还没有十六个州那么大。
不过刘崇也给出了自己能开出的最高筹码了:刘崇向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耶律阮称叔,自称侄皇帝,然后每年向契丹进贡十万缗钱(相当于十万两白银),同时受契丹皇帝册封,自己做契丹的藩属国。这些条件也符合契丹人的利益,这些年契丹开始出现内乱,中原王朝如果崛起对契丹来说也是一个威胁,所以契丹也需要帮手来制衡中原王朝。
于是北汉钱也给了,礼也敬了。
北汉这边还派了宰相郑珙出使契丹,目的也很明确,北汉希望契丹作为叔叔皇帝帮帮侄儿皇帝收拾下后周。北汉为什么派宰相郑珙去是有原因的,首先宰相身份够高吧显得自己有诚意;其次宰相权力很大双方有什么大事宰相是有能力拍板的;最后一点就是这个宰相郑珙喝酒是很能喝,至少在汉人眼中是这样的。
郑珙奉命来到了契丹,面见了契丹皇帝,并代表北汉政府向契丹皇帝表示了此行的目的,最后契丹皇帝设宴款待了郑珙。
不过北汉这边显然低估了作为北方彪悍的少数民族契丹人的酒量,酒席上你一杯我一杯的相互敬酒,郑珙作为宾客又有国事重托敬酒必喝,结果当天晚上的酒席上宰相郑珙居然喝酒喝死了,喝死了,喝死了。重要的事情讲三遍!
契丹人可能还在想:“中原人也太不能喝了。”而北汉人心里却在想:“我们本来是沙陀人,临时当当中原人而已。”
宰相在饭局上喝酒喝死了,出现了这样的插曲,契丹这边也很尴尬。不管是出于利益还是出于歉意甚至是处于人道主义,契丹还是很爽快的答应了刘崇的请求,册立刘崇为北汉的皇帝。
之前契丹虽然两次入主中原最后都失败了,契丹皇帝耶律阮也心有不甘,刘崇提出出兵的要求也得到了耶律阮同意,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南下攻后周。
时间定在了公元951年9月。
正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契丹皇帝耶律阮率领五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南下,志在要拿下后周。
皇帝虽然想建功立业征服中原,可是老百姓和官兵可不是这么想的,打仗可是要死人的,而且是要死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家庭妻子失去了丈夫、父亲失去了儿子、子女失去了父亲,契丹连续几十年战争不断,有对外扩张的战争又有内部争位战争。由于连年征战,民力耗损,军民都不愿意南征,契丹各部厌战情绪高涨。
这些罪恶的根源就来自契丹皇帝的征服天下的梦想,那么只要换一个没有这种梦想的皇帝老百姓就可以免受这种痛苦了。
可是问题也来了,大家虽然都想换皇帝,可是皇帝可是终身制的,他不死怎么换呢?那只有帮他早点死了。可是哪个人敢去犯这大逆不道的弑君罪呢,契丹人中必须有个人站出来当这个“斯巴达克斯”。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一天,契丹大军在火神淀(河北逐鹿县西),耶律阮祭祀父亲辽东丹王的亡灵后,设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首领,喝得大醉,被左右扶入内帐休息。
趁深夜,契丹的燕王耶律察割和伟王之子耶律呕里僧率领一班酋长冲入内帐,耶律察割举刀砍死了沉睡中的耶律阮。
之后契丹开始了皇位争夺战,最终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璟(契丹名耶律述律)赢得了皇位,耶律璟成了辽朝的第四任皇帝即辽穆宗。
这样契丹还没跟后周开战就内讧了,刘崇的计划就流产了。而且新皇帝登基刘崇又要花钱出份子钱祝贺耶律璟当皇帝。同时还要称这个小辈为叔皇帝。
刘崇:“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我的白花花的银子啊,又打水漂了。”
钱也花了,礼也送了,打战还要靠自己上了!
但是战争还没打,北汉的老百姓又忍不住了。
老百姓:“老板刘崇太扣了,我们要集体跳槽去后周。”
作为老百姓就一点点梦想:“农妇、山泉、有点田。这抠门皇帝上台就开始压榨老百姓,还能不能开开心心种田啊!”
这是为什么呢?五代时期处于乱世,不停的战争,政府打仗要背负很大的财政压力,所以税征本来就很重,现在北汉又每年要向契丹进贡十万钱,这些钱又从哪里来呢?只能加税,这些又得从老百姓身上取,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很多人往后周逃。
以人为本这个词最早是《三国志》中刘备说的,这个词的本义是以人为资本,有人你才有资本。现在人口都在流失了,资本也就更少了,但是给契丹的进贡却不能少,怎么办?看来还得继续加税。反复如此,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这北汉刚刚立国还没走向强盛就一跃而过走向衰败了。北汉都如此惨淡了,后周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