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理科生读宋史
37246400000002

第2章 童年背影

“背影”一词是我想起了朱自清一篇写父亲的文章。这里我借助这个词为开端讲下赵匡胤父亲赵弘殷所处的时代背景。

赵匡胤出生在五代的第二个朝代后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五代起于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建立后梁,止于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短短的53年的五代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央政权,皇帝在53年间就换了14个,平均不到4年就换一次皇帝,比现在很多国家选总统还频繁,这里我还没算十国的皇帝数量,当时国家的动乱局势可见一斑。

五代这个称呼指的仅仅是“中原地区的王朝”,其周边先后还建立的十多个国家,有的节度使自立为帝还自订年号,有的是被大军阀所割据一方。甚至有人还较真的说其实应该是五代十一国,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一句,要往细了算还可以说是五代十二国、五代十三国等等,所谓十国其实是一个概括性说法。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是很严谨的,我可不是信口开河的说的。那么我可以先例出十国的名单: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岐国、桀燕、晋国(后唐前身)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节度使的割据实力比如赵、北平、静海等等。这里我还没有算少数民族的割据势力,要算的话更多。

而且要往细算甚至不止五代,应该还要在后晋和后汉之间加一个辽代或契丹代,因为契丹在灭掉五代中的后晋后曾暂做了几个月的“中原地区的王朝”。

你不会说契丹人在中原当皇帝是“临时工”不算数吧。你有听说过“临时工皇帝”的说法吗!国家这么乱,会不会一有什么事情就把皇帝拉出来,诏告天下这都是皇帝的问题与国家无关,而且此皇帝系国家“临时工”……

听起来好像怪怪的,不过当时很多皇帝的日子过的一点都不踏实,指不定哪天就会掉脑袋。

还有专家学者说五代和宋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北朝是少数民族相继建立的辽、西夏、金,南朝则是五代和宋代。

就单单拿北方的契丹来说,契丹作为当时头号强国就没有算进五代十国中的任何一个,另外还有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

我举这些国家不是让大家去比数学或者拼记忆力,主要是告诉大家当时的社会动荡。我们现在回到赵匡胤的主题中。

赵匡胤生在河南洛阳夹马营,童年的赵匡胤一直生活在洛阳。

其实跟当时全国的很多人相比,赵匡胤要算过得很幸福的了。毕竟当时的洛阳是五代中第二个朝代后唐的首都,所以赵匡胤起码是有首都户口的人。

不过遗憾的是当时教育都是靠相当于现在私立学校的私塾,以后参加科举考试也不会有什么加分的说法,毕竟不是56个民族55个加分的时代。

不过这都不要紧,因为这不是属于读书人的时代。这是靠手上的刀子说话的年代,谁的刀子硬谁就是大哥。谁胳膊粗谁就牛逼,还好赵匡胤家是军官家庭,不说生活有多舒服,至少比平民百姓好多了。

赵匡胤就在洛阳平平安安的度过了近十年,这已经不容易了。那个困苦的年代不夭折就是成功了。赵匡胤本来是家中的第二子,不过老大小时候就死了,所以赵匡胤就自动成为了家中的长男,长男还是相当于长子的地位。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小幸福,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也不能过的长久。

公元936年契丹人接石敬瑭的邀请把洛阳城攻破了,取而代之建立五代中的第三个王朝后晋。契丹人大肆在洛阳抢劫,童年的赵匡胤第一次目睹了世界的残酷无情。一个帝国的首都被外国人烧杀抢掠,昔日的洛阳城哭天抢地,遍地狼烟。

好在契丹人也算“守承诺”,在事先约定好的抢劫时间结束后就离开了。

后唐末年(公元936年),契丹出兵五万,由皇帝耶律德光御驾亲征一举就灭了后唐。石敬瑭后来如约就做了皇帝,建立了后晋。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赵匡胤的父亲很成功找到了新工作。赵匡胤的父亲跳槽到了以前后唐的敌人石敬瑭手下继续做起了禁军的基层军官。

你不得不佩服当时军人的“骨气”,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是为了生存。

两年后的公元938年,赵匡胤一家跟随迁都又来到了赵匡胤的第二故乡开封城。

赵匡胤还真的是命好,他的第一故乡是首都,现在第二故乡依然还是首都。

赵弘殷也是个好父亲了,在这样的乱世下靠自己一个人把赵家上上下下打理的好好的。

如前面所讲,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军官,而且往上三代赵家都是当官的,到赵匡胤这一代可以说是官五代了,听起来感觉比那个所谓的我爸是李刚还牛。其实并不是那样的,虽然赵匡胤出生军官家庭但是父亲赵弘殷不过是个小官,而且当时古代女子不像现代社会的女子也要上班工作,赵匡胤的母亲杜夫人是个家庭主妇,父亲赵弘殷是家里的顶梁柱,生活来源全靠父亲。

加之,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肯定比现代的物价波动还大,什么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糖高宗什么的肯定也是家常便饭。兵荒马乱的年代货币贬值速度是非常快的,一个朝代的货币可能因为一场战争就变成了前一个朝代的货币,显然旧铜钱在新皇帝上任后就等于一些废铜烂铁。国内外局势安稳,物价自然也安稳不下来,当时也谈不上国家宏观调控,也不会下发什么物价补助。

要知道,赵匡胤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要求计划生育的年代,没有什么“只生一个好”的概念。赵匡胤是家中的第二子,母亲总共生了五个儿子,另外还生了女儿。在那个经济条件极差的社会,家庭中要解决那么多人的温饱问题,可以想象父亲赵弘殷的压力有多么大。

说道赵弘殷,我们知道他其实是官四代,听起来感觉家庭背景不错,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赵弘殷之所以当官也不单是因为家庭背景的关系。

赵弘殷年轻时十分骁勇,擅长骑马射箭。最初投军在王镕军中做个底层将领,因为在一次战役中他率领五百名骑兵增援后唐庄宗李存勖立了战功。李存勖喜爱他勇猛善战,于是将他留在洛阳掌管禁军。就在这样的机缘之下,才让赵匡胤在洛阳诞生了。

当时在北方有个强大的国家叫契丹,也就是后来辽国。契丹在公元907年由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开始建国,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后来这个国家的国号反复在辽和契丹之间变来变去。契丹是个草原民族,仰仗强大的骑兵征服了辽阔的疆土,他们的国土东至今天的日本海,西至新疆的阿尔泰山,北至今天俄罗斯的额尔古纳河,南与今北京一带的后唐接壤。就军事势力而言在当时应该能算世界顶尖水平。

这个石敬瑭一致被历朝历代称作超级大汉奸,但是我们误会他了,不过不是他不是汗奸,他的的确确是个大奸人,他居然认比自己还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作父亲,自称“儿皇帝”。因为他不是汉人,所以不能叫汉奸。他是沙陀族人,其实是高度汉化的外民族人,顶多算个沙陀奸。

你可能会问怎么中原王朝的皇帝怎么不是汉人呢?不仅石敬瑭建立的后晋不是汉人皇帝,后唐和后汉都不是。这就要从唐朝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一个伟大的朝代,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军队强大,疆土辽阔。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衰弱了,各地的节度使纷纷割据一方,甚至唐朝的中央都干不过地方。为了确保唐朝皇帝作为全国老大的地位,皇帝甚至请求雇佣军帮其打战。当然代价也很重,光靠封官可不行,还需要物质上的奖励,问题就在于唐朝皇帝请得到雇佣军来却开不起军费,所以雇佣军打赢了按照协议能在当地**掳掠三天。就这样很多的雇佣军帮唐朝平定各路诸侯,沙陀人就是其中的一支。

沙陀人就是当时强大的雇佣军,他们在朝中的势力都非常的大。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是沙陀人所建立的。

说了这么多你可以看出契丹和后晋的关系了。后晋的皇帝是跪在地上管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叫爹才当上皇帝的,这是一个注定当得很憋屈的皇帝。

然而石敬瑭死后,新皇帝不能明白这一点,他完全不明白石敬瑭的苦心与无奈。

然而石敬瑭死后其养子石重贵即位,他不愿向契丹臣服,上表称孙不称臣。契丹皇帝就不乐意,要知道后晋的国家都是契丹人打下来建立的。

耶律德光肯定在大骂:“你的皇位是我给的,我给的,我给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现在居然不给我装孙子,我一定要让你知道你大爷始终是你大爷,你这孙子还真是很孙子。”

你石重贵说变天就变天,你也得问问老天爷的意思啊。当时称得上老天爷可能还是耶律德光。

石重贵是石敬瑭的养子,石敬瑭都管耶律德光叫爹,自称“儿皇帝”。这个干孙子居然要跟干爷爷作对。石重贵要想像个爷们一样去当皇帝,而不是像个孙子一样当皇帝。

石重贵开始斩杀后晋国内的契丹人,他准备要跟“干爷爷”干架了。

耶律德光自然非常的愤怒,所以他要让石重贵明白“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走,起兵灭了我孙子去。耶律德光彻底愤怒了,他要让中原人认识下契丹人可不是好欺负的。

然而,石重贵完全不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可能石重贵以为水只能煮粥。

怎么,你要问我石重贵和耶律德光的开战的结果如何?一边倒的战争有得打吗?

在一边倒的战争状况下,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后晋的将士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这场仗根本不可能赢。石重贵的大将杜重威直接投靠了契丹,并且引契丹大军直趋开封。石重贵无赖想自焚结果还没死成,最后被契丹人抓了,据说一只在契丹作俘虏到了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才死的。石重贵你还真能忍,你是忍者吗!

经过两年的战争,契丹人终于再次攻破了帝国的首都。

不过这次的首都是开封城。

赵匡胤再一次在首都遇到了契丹人。契丹人依旧和以前一样鲁莽,到处在首都**掳掠。

赵匡胤肯定想:“首都人民的日子也太不幸福,我才十多岁就遇到两次契丹人打进我们帝国的首都了,我这还是从洛阳搬到了开封。这首都都不安全,这世界还有哪里是安全的地方。”

但是这次耶律德光打算不像上次一样了,上次的皇帝是帮人打下来的,这次他要入住中原当中原的天子。耶律德光再也不信任中原人了,他不想再扶植一个中原天子了,他相信的只有自己和手中锋利的弯刀。

从此,后晋这个国家被契丹人从地图上抹去了,这一年是是公元947年。

耶律德光这次不打算走了,他就在开封做中原的皇帝。

问题也就来了,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他们除了放牧和打仗另外的本领就是抢劫,俗称“打草谷”。“打草谷”这个词大将应该不会陌生,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广为里流传,其中就反复提到了“打草谷”这个词。

通常都是边塞地区的人才被契丹人打草谷所骚扰,这次估计京城开封四周到处都被画上了契丹大军到此一游。

这样的掠夺场景在开封及周边如同家常便饭,反复不停的发生。皇帝耶律德光本来就习以为常,也不予以制止。像土匪一样的契丹人在赵匡胤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法忘却的记忆。

赵匡胤家可是军官家庭,契丹人估计也不会刻意去骚扰。毕竟捏柿子大家还是喜欢软的,再说赵家男人太多女人太少也没什么吸引力。

当然最受害的是被抢夺的老百姓。老百姓当然敢怒不敢言,因为政府军都打不过契丹人,平时只会种田的老百姓又如何是契丹人的对手,但是老百姓的愤怒是不可忽视的。

契丹士兵每天也像往常一样的出去打草谷,由于语言不通要想老百姓乖乖的交出东西来最通用的语言就是抢。大概意思就相当于网上热词“你懂得”。老百姓没办法开始只能任人宰割。

但时间一长就发现不是个办法,所以他们就联合起来。契丹士兵都是三三两两的去抢劫,人数上就不占优了,老百姓自然就要以暴制暴了。契丹士兵就这样三两天死掉一个。

契丹人本来就不多,几个月下来下耶律德光也发现身边讲契丹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讲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心里越来越不踏实。

耶律德光慢慢的意识到中原的皇帝不好当,所以他所面对的只有一个选择——回草原老家继续作皇帝。

然而很不幸的是耶律德光在返回的途中就病逝了。

这一切都在一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刘知远计划中,他知道中原人是不会拥戴来自草原的野蛮人之王,刘知远自恃手下兵多将广就在太原称帝了。

瞅准时机势力最强刘知远就准备回到开封城坐真正的龙椅。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次的开封城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的就当了皇帝,建立五代中的第四个王朝——后汉。

这已是年仅20岁的赵匡胤所经历第三个朝代了。

继续做首都公民的赵匡胤此时再也高兴不起来了,首都公民也不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