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理科生读宋史
37246400000013

第13章 高平之战(中)

北汉刘崇的军队连战力胜,士气大振。刘崇开始对胜利憧憬了。

“跟预想的一样,这一路打到开封不会遇到太大阻碍,柴荣这个菜鸟皇帝的确不敢亲征。”

“荣儿,刘伯伯很抱歉的告诉你,你的统治即将结束了。哈哈!”

这次刘崇吸取了上次平阳之役的教训,这次打仗刘崇不再一个个攻打城池步步为营了。刘崇的兵力有绝对优势,守军势寡是不敢开城迎战的,但要强攻城池费时日久且伤亡惨重。所以刘崇为了节省时间和保存势力决定采用“蛙跳战术”,刘崇经过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放弃攻城而绕城南下直奔开封而去。

潞州的后周将领是李筠,也算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双方实力差距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除了像像乌龟一样缩回壳里,别无它法。守城是唯一的选择,除非投降。以后会不会投降也不好说,但是现在至少不会,因为已故的郭威跟李筠交情可不是一般的深,现在郭威刚死不能不给他儿子站好场面,这是义。

刘崇这么做有利也有弊。利就是能为战争节省时间,一旦能迅速攻破开封那么后晋上上下下的残余势力皆会不战而降;弊端也能明显,一旦进攻受阻就会遇到被后周大军所包夹的局面,而且严重的后果可能是连退路都没有。如果北汉输了会输的很惨,当然现在看来这种可能的可能性很渺茫。

柴荣确实很英明,柴荣清楚的意识到此次亲征的意义。如果死守开封,这帮大臣靠得住吗?参政大臣就一个王溥支持他亲征其他人完全不认同柴荣的看法,如果开封事态紧急说不定这帮人临阵倒戈,要知道前面我们就讲过郭威攻开封结果在刘子坡后汉败北,刘承佑打输了后开封城内军变最后逼死了刘承佑。这个时代可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官,当官的不在乎谁当皇帝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富贵谁当又如何。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如果不亲征,后周军队的士气会很低落,因为会让北汉的军队一路打到开封形成势不可挡的假象,你可以想象作为沿途守军在面对北汉大军进攻一直等不来援军的时候居然听到北汉大军打到开封了会是什么反应。

没错,柴荣亲征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可是亲征就能取胜吗?这还真不好说。古代战争中双方的势力最重要的莫过于参战人员的数量,可惜的是我翻阅了《资治通鉴》、《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都没有查到后周的参战兵力,不过我通过书上的一些描述说后周兵力出于劣势可推测后周的兵力应该是低于北汉的四万人。应该说后周在此次战争中依旧是弱的一方,此时胜利的天平是倾向北汉一方的。

柴荣虽然是亲征,但是部队也不能完全集中,因为必须分兵支援前线的守军,要让前线的守军知道祖国没有遗弃你们。要不然消息蔽塞的前线守军以为没有援军率先投降了就麻烦了。

柴荣派老丈人符彦卿同郭荣威率军去支援潞州(山西省长治市),前文提到过请赵匡胤吃闭门羹的王彦超率大军支援晋州(山西临汾)。

柴荣亲率主力越过太行山迎战刘崇的主力。

双方主力就要见面了,北汉这边刘崇驻军在了北面的高平,柴荣这边驻军在南面的泽州。

大战一触即发。

后周的军队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北汉大军,军中将士知道这是直关生死的大战,立功对每个将士都是巨大的诱惑,但是相比立功战死的可能应该会更大,有的将士面对艰难的局势也开始考虑逃命了,有的甚至是做好了投降的准备了。

战斗、立功、逃跑、投降,一切将在不久后见分晓了。

柴荣亲征对刘崇来说的确很意外,但是刘崇发现自己的军队比后周的要强大的多也不以为然了,刘崇开始对请来的契丹大军的做法感到后悔了。

“这帮契丹人完全是来分享胜利果实的,这次花了大价钱请他们来完全是多余的,我们自己就能解决这场战斗。”

面对势弱的后周契丹军队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知道立功的机会来了,不久就能上报朝廷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幸福来的实在太突然了。

古代打战可不是古惑仔打群架,不能一窝蜂的乱冲,阵型是很重要。玩过电脑游戏都该知道阵型和站位很重要,古代大战也有点跟电脑游戏开团是一个道理。比如用弓弩手这种远程杀伤的需要队友的保护,拿盾牌的由于盾牌因为行动缓慢一般是防守阵地用,骑兵最大的作用就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冲击力打乱对方防御阵型让敌人溃不成军。

双方都开始列阵,准备开战!

古代的阵型其实非常复杂,但是简单的来说都是分成大部队下又根据功能战术的不同又分成小队,每只小队有至少一个拿旗子带队。而军队的主帅在大部队中就起指挥作用,主帅根据战场形势指挥战斗,古代通讯不发达不能像现在用无限的设备进行指挥所以设立了一个较高的指挥台,台上的人靠挥舞旗子传到信号指挥各小队领旗兵进行战斗。

当时战场跟现在英雄联盟或者刀塔出现了类似的地方,亦或者说是现在的游戏在模仿古代战争,亦或是巧合。总之,战场被分成了左中右三条战线。

北汉这边军队被划分为三只大部队,西侧的是契丹军由杨衮指挥,居中的是刘崇亲自指挥,东侧是契丹大将张元徽指挥。从兵力分布来看北汉这边的每只大部队至少在一万人以上,兵力强盛。

后周这边军队也被分割成几只。西侧的是白重赞和郭威的外甥李重进的部队,居中的是向训和史彦超的部队,东侧的是樊爱能和何徽的部队。因为皇帝亲征不能冲前线,所以留了姐夫哥张永德率一只禁军队伍保护皇上,同时这只部队还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援各路部队。本来后周的军队总数就更少,现在又分成了四只部队,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状况——后周每条线上的兵力显得更弱了。

双方大军开始向巴公原挺进了,决战要开始了。

两军对阵,刘崇看到后周的军队不多感觉胜利已经近在咫尺了,同时刘崇还发现其实光是自己的兵力就足以取得胜利。刘崇开始懊悔请来契丹相助了,这次请契丹的钱完全是多余的。开战前作为最高统帅刘崇发表讲话了:“今天我众敌寡,我们本国大军就可打败后周,要契丹干什么用。今天我军不但要击溃后周,同时也叫契丹盟友们开开眼界。”对面绝对劣势的敌军,北汉军队上上下下纷纷赞同。这是应该的,因为契丹不参战的话打了赢可以少分点成果给他们。

但是前提是要打赢了才行。

刘崇的话中带酸,杨衮听了就不高兴的对刘崇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强敌,不可轻敌。”此时的刘崇已经膨胀了,刘崇不以为然的说:“请你闭嘴,看我吊打后周。”

话说战场上风云突变,史书上确实是真么描写。

你别说,这风还真变了,不过还真的就只是风变了,原来吹的是东风,现在改南风了。上面我们说了北汉向南进攻的,后周是向北进攻的,这样一来风变之后北汉是逆风作战而后周是顺风作战了。

有数学尝试的都该知道,逆风的行进速度大概是静风时的速度减去逆风时阻力的影响速度,顺风的行进速度大概是静风时的速度加上顺风时助力的影响速度。所以逆风时战斗是很不利的。最明显的莫过于箭矢在战斗中的效果,逆风方命中率降低且威力变小,顺风方命中率提升且威力变大。

这个时候军队中的天文官(司天仪)李义告诉刘崇时机到了。我只想说打仗还派天文官?这天文官是猴子请来的逗逼吗?

刘崇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现在的刘崇求胜心切,刘崇立即下令出兵。军中将士当然有人知道逆风打仗很不利,所以有人出来反对,但是刘崇根本不听反而说:“我已经下令了,违者斩首。”

刘崇下令张元徽出击。

首先交锋的是东侧的部队。北汉这边是张元徽的大军,前面说了张元徽最大的特点就是重骑兵冲锋,这是一只战斗力很强的队伍。而后周这边是樊爱能、何徽的队伍,虽然他们的部队是骑兵、步兵混编的队伍,但按中原王朝缺马的特点所导致这支队伍是以步兵为主,所以打起战来不免骑兵快而步兵慢,这样阵型就散开了,结果就是双方参战人员差距更大了。要知道张元徽的部队本身就数量更庞大。

交锋不久,樊爱能、何徽知道势力悬殊产生了逃命的想法,开战没多久樊爱能、何徽率骑兵先逃跑了。果然骑兵冲得快,跑得也快。樊爱能、何徽带兵逃跑导致后周军队瞬间崩溃,剩下的一千多步兵看到主帅都逃跑了更是不敢打了,纷纷丢盔弃甲,高呼刘崇万岁,全都投降北汉了。

刘崇大喜,看来果然没了郭威后周就是不堪一击。这次郭威的去世还真被刘崇看准了时机,皇位已经在向刘崇招手了。

后周大军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前线的将士逃的逃,降的降,这仗还能赢吗?

作为御驾亲征的柴荣亲眼目睹了后周的惨败,他将作何反应,他该跟着逃跑,还是引颈受戮,或者是亲自上场为了最后的荣耀,死也要站着死。

此时此刻,皇帝为了自己的国家该作何选择,柴荣的一举一动都会改写历史。

万众瞩目的时刻来了。

柴荣你不是无论如何也要主张御驾亲征吗?这一开战就输了,你坚信的胜利渐行渐远了吧。

柴荣会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吗?

后周大军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