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康熙走向民国
37207000000015

第15章 0016.三藩之乱(一)

已过午时三刻,江南某重镇集市上,仍是喧闹的紧。行人来来往往,小贩们立在自家店前吆喝,好不热闹。如此繁荣盛世的景象,若不是太平年月,决难瞧见。

东城门口奔驰一匹骏马,只听得马背上人不断喝声,吓得集市上的百姓,立刻退缩在一旁。只眨眼的功夫,骑马者已经奔向远方,路上行人只瞧得衣衫上写着个“驿”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句古话早已经扭曲得不成样子,扯开女表子的外衣,其意思不过是在封建社会之中,普通的寻常百姓,唯有靠读书方能做官。至于是做个为民做主的清官,还是鱼肉百姓的贪官,便不得而知了。倘若是大字不识一个,又没有什么背景势力,混迹官场之中,便只能得到个不入流的职位。

例如驿卒,衙役,典史等等。

术业有专攻,问道分先后。一个人的成就,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再不入流的职位,若敢存天下事于心的胆魄,也许仍然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闯王李自成不也就是个驿卒么!

热闹的集市,被转瞬记过的快马冲散,渐渐冷清起来。

三三两两的行人聚在一起,津津乐道起来,瞧着如此急切的驿卒奔驰,估摸是要出大事了。江南富足,百姓大半都进过学堂,多少有些见识。你一言我一语,竟推算出估摸是藩王造反了。争相慌忙奔回家中,将金银细软收拾得当,如临大敌一般。

满清入关之时,无论的兵力官员,单靠旗人都无法统御全国的。只得任用汉人为官为将,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许多汉人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比旗人还要大,便给予莫大的尊荣。吴三桂便是汉人中凤毛麟角佼佼者,不但每年朝廷支付数百万的军费,而且还拥有者官员任免权力,赋税征收权力。

当朝廷任免官员与吴三桂冲突之时,以平西王任免为准,这些由平西王任免的官员,当时称为“西选官”。

康熙五年,西选官遍布西南,还有许多因政绩被提拔调任外省,如今吴三桂大旗一摇,许多西选官立刻附拥,箪食壶浆相迎。

正因如此,吴三桂起兵才五日,便掌控云贵两省。

“我军骁勇,仅仅五日功夫,便控制两省之地,天下孰人可敌?”吴三桂立在贵阳城头笑道。

“王爷神武,满清鞑子不过是空壳皮囊,只若大旗一摇,便立刻逃之夭夭了。”钟无义应声。

“如今云贵皆在我们手中,比我预料更为顺利,当下以为如何进军?”吴三桂问道。

“当以率军入川,进得两川之地。”钟无义道,“川蜀之地,天府之国,甚聚帝王之气,汉高祖刘邦因此成帝业,昭烈皇帝刘备,大西王张献忠无不以此为根据。”

“献德以为如何?”吴三桂道。

“钟先生所言极是。”方献德道。

“洪儿呢?”吴三桂问向一侧的朱以洪。

“臣以为当挥军两湖,如今兵锋所甚,趁其锋芒攻占两湖,控制长江。”朱以洪道,“陕西提督王辅臣乃是王爷故交,可修书一封,令其攻伐四川,与我军成犄角之势。东南诸省有耿精忠,尚之信等人,亦无忧矣。”

“深得我意。”吴三桂赞赏点了点头道,“大军休整三日,挥军衡州。”

“王爷举兵已定,若要招揽前明余势,当结于李定国。”朱以洪又道,“上番南下之时,所见李定国兵士不足千人,微不足道难成气候,倘若为我们所用,定可消除前明余势的恨意。”

吴三桂沉默不语。

“欲取天下,必先取人心。”朱以洪又道。

这话一出,吴三桂方才点了点头,“为使各部一致,李定国部军必须依我等行事,才能上下一意。”

“这是自然。”朱以洪内心大喜,“联合晋王之事,一直由臣做主,此时自当请命,由我入晋军,统御上下。”

“虎牢关的千余兵士,也归作你罢。”吴三桂道。

“谢父王。”

“事不宜迟,你这就南下。”

“是!”

朱以洪走下城墙,快马加鞭一路南去,心想吴三桂这老东西,真是狡猾极了,若不提及此事,便装聋作哑了去。如今得赶紧赶到李定国部,云贵两省已经在吴三桂的掌控之中,两广之地尚之信盘踞数十年,唯有四川一条出路,必须在王辅臣之前拿下,方有立足之地。

“王爷若要放晋王出山,必须得有钳制的办法才是。”钟无义忧虑道。

“区区千余人,何足挂齿。”吴三桂阴笑道,“虎牢关总兵王坤,跟随我多年了,本王昨夜便差人与他通书,待晋王入关之时,率部倒戈相向,出其不意将李定国就地消灭。”

“王爷远见卓识,深不可测也。”钟无义赞道。

朱以洪的小算盘,怎能瞒得过吴三桂的眼睛,不过是想借李定国的手,为自己打开一条路来。吴三桂故作不知,就是为了朱以洪自己提出来,越是表现的不情愿,戏份便越作得真实些。

当年磨盘山之战,吴三桂险些牺牲了,吴军上下多少将士都埋葬在磨盘山下,若是与李定国联合,两军相会之时,少不了的麻烦事,惟有一举铲除,才是上上高枕无忧之策。

朱以洪年岁轻轻,倒是个难得的人才,就这么白搭进去,着实有些可惜了。可毕竟一心二用,对自己不能死心塌地,留在身边反而时刻警惕,杀了也好。与清军大战在即,不容片刻分心,少些后顾之忧也好。

“今晚大设宴席,诸位将士尽情吃喝。”吴三桂道,“天道循环,早该以我吴军主导乾坤了。”

后史书记载“周公吴三桂贵阳设宴,犒赏三军将士,弹冠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