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康熙走向民国
37207000000012

第12章 0013.祸乱前夕(三)

三人随着李明出了木屋,便往西南方向走,朱以洪这才发现,所谓的李定国大营,俨然如同小镇一般。街道上有着互市买卖的百姓,来来往往的行人走马观花一般,甚至连酒肆饭店都有。走了一小会,便看见一个土丘,眼前一道笔直的石路,路口修葺着一个简易的关哨,几个兵士把守左右。

李明上前与兵士打个招呼,兵士立刻打开栅栏,腾出一条路来。

一行人登上土丘,朱以洪放眼一瞧,登时膛目结舌。

土丘之下俨然是一个大型的练兵场,平野之中,千余人包野其中,或是冲刺,或是守卫,井井有条。

山丘下领头将领,手中不断挥舞着红蓝旗帜,千余兵士着即迅速转换位置,往来突守不现缝隙。山下阵法,可谓是尽收眼底,朱以洪不禁叹道,“这是何阵?”

“此乃双鱼阵法。”李明道,“是家父据古法五行琢磨而出的,此阵贵于多变,犹如两条鲤鱼一般,体滑灵活,令对手难以扼制咽喉。一旦双鱼头行犄角之势,便再难击破了。”

“好阵法。”朱以洪赞赏道。

史惟义与施士信更是能征惯战之辈,此时也瞧得如痴如醉,心中大肆感叹,区区千余人所演变的阵法,即便遇上上万的敌军,也难以啃动。一旦双鱼嘴开,敌方的主帅便危在旦夕了。

“晋王之才,堪绝古今。”史惟义赞道。

“史将军过誉了。”身后传来李定国的声音,两员虎将搀扶左右,随即登上土丘。李定国立在朱以洪一侧,惋惜道,“晋兵虽是勇猛,可此地人稀丁薄,纵然以一敌十却也难越虎牢关去。”

“晋王务须多虑,在下已去过平西王府,只要晋王一句话,便可不费一兵一卒过关而去。”朱以洪拱手道。

“这。。。、”李定国面露犹豫之色,“要我屈就那奸贼之下,老朽万死也不可行。”

“王爷。”朱以洪又道,“不需王爷出面,其中周旋交与在下,届时只需王爷率精兵一支,佯作攻城。一旦越过虎牢关,便径直往西奔其去,经由黔地入川,那时十个吴三桂也奈何不了您了。”

李定国当世名将,这般进军路线,早已在内心里根深蒂固,不谋而合了。

数年以来,李定国率部驻扎旮旯此地,内心却一直心存大明,早已制定出欲取中原必先入川,欲入川必先定黔的战略。只是奈何边界偏地,人少粮稀,根本无法突破虎牢关。一腔热血抱负,只得埋于深山丛林之中。

朱以洪倘若真能为自己护全忠义之名,只若打进关去,何愁不得千军万马?

“臣李定国愿提鞭坠镫追随楚阳王。”李定国单膝跪拜道。

“有晋王相辅,大业必成!”朱以洪大喜道。

待正午时分,李定国设宴款待,言语谈吐之中,更觉朱以洪才德兼备。无论是远见卓识,还是治国经略,都是条条在理,头头是道。一顿酒足饭饱后,李定国顿感精神抖擞,浑身使不完的力气,脸上全无黯然颓废之色,尽显英雄风范。

憋屈!

数十年的憋屈,如同黄河决堤一般,一泻千里。

朱以洪告别李定国时,将吴三桂所赠的十万两银票,一具奉上。不过李定国却是不收,到,“复国大业,艰辛异常,承蒙殿下厚爱,只是定国居于此处,纵有万两黄金,却也一无用处。而殿下此去,犹如深入虎穴,带些钱财应不时之变。待入中原故土,所需钱财更是贴紧。”

朱以洪觉得在理,也就不再推辞。

挥鞭疾驰一日功夫,便回到虎牢关下,从外面仔细一瞧,更显关隘刁钻雄伟。五米有余的城墙上,摆设数十门的巨炮,射程至少在三百米以上。纵深四十米的壕沟,只有通过吊桥进入关内,难怪名震天下的李定国,数年来束手无策。

兵士通报完,王坤笑脸出关相迎,碍于于亮等人在场,只得说些客套官话。嘘寒问暖一番,本以备好酒席接风,不过事情紧急,朱以洪不便多留,便拿出一万两银票来,交与守关众将分了,自己继续北上。

王坤分的三千两银票,高兴不已,在此偏凉之地为将,更不曾有鱼肉百姓的机会,只靠着微薄俸禄。虽名边界总兵,可手下副将却是貌合神离,平日那点俸禄,只够梳理关系了,如今得了钱财,如同喜从天降一般。只是遗憾,朱以洪过于匆忙了些,还未来得及开口,好让吴三桂早日调往云南。

又过了数日,朱以洪才得以返回昆明,进入平西王府后,倍感异常的很。王府上下循然有序,平静如水,完全不像要起事前的紧张慌乱。方献德将朱以洪带去书房,吴三桂正捧着一本《三国演义》,见朱以洪进来,微微笑道,“我儿可曾见过李定国?”

“回禀王爷,儿臣已与晋王商榷过了,以王爷起事为号,携手共进天下,驱除鞑虏。”朱以洪拜道,“情势紧急,父王意欲何时发兵?”

“甚好,尔之才能胜我数倍矣。”吴三桂赞道,“起兵之事,不宜急躁,罗刹国已大兵压境,朝廷已派兵赶往边陲,世子应雄还在朝廷为质,倘若贸然起兵,恐伤及性命。”

“父王,朝廷削藩之心,天下皆知,倘若不先发制人,只怕错失良机啊。”朱以洪苦谏道。

“此事为父心中有数,务须多言。你长途跋涉,甚是疲惫,早些歇息罢。”吴三桂说罢继续看起《三国演义》,朱以洪只得无奈退下。

回到厢房,朱以洪躺在床上,想起史书上曾有云,吴三桂起义失败的最大原因之一,便是反清不坚定,没有鱼死网破的决心,如此看来,的确如此。

自己虽说被吴三桂认作义子,其实徒有虚名罢,自己倘若多言举兵之事,只怕会招来杀身之祸。可吴三桂若不举兵,天下便必然不会大乱,一旦康熙稳定了东北,再削藩之时,只怕历史上连个三藩之乱都不会有了。

历史的走向已经变动,朱以洪也无可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