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搜神录
3719800000018

第18章 九寨沟

《搜神录》第二卷|巴蜀录|第十七章|九寨沟

九寨沟的门票在目前的中国算比较贵的。当然了景色也是相当不错,只是很遗憾,上天赐予人们的美景到了现在居然还要收费.森林和五彩池那时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了。森林中的松鼠也很可爱,大多是有条纹的金花松鼠,也有少量的魔王松鼠,说道魔王松鼠,茶涼曾养过两只不仅招人喜爱而且不会冬眠,每到冬天都会长出标志性的大尾巴。当然如果你运气足够好,去九寨沟还能看见会飞的红白鼯鼠啦!对了如果你去九寨沟这样的人间仙境旅游,切记不要乱扔垃圾喔!现在乱扔垃圾的没素质的到处都是不只是九寨沟。好了,废话不多说了开始说正文了,只是收集到的羌族故事,茶涼前面说过会讲的,这次先讲这个比较著名的。也许你们去九寨沟导游会讲,如果你没听过,茶凉先给你讲了吧。以后的章节中还会更新许多你没听过的少数民族故事哟.

古时候,高高的雪山顶上,住着万神之主—阿里强巴神王。神王没有儿子,只有三个美丽聪明的女儿。神王的大女儿娥洛珠,长得很美,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走起路来,像在水上飘荡,唱起歌来,隔几座大山都能听到。她的武艺好得简直没法说,一箭能射穿天河,一箭能射落月亮。二女儿央金拉玛,长得比鲜花还美。粉红的鹅蛋脸上,长着双会说话的眼睛,有一张甜蜜蜜的小嘴。她微微一笑,迷得人三天三夜吃不下饭,她轻轻一舞,看的人三天三夜睡不着觉。三女儿娥莫那郎英,从小就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丫头。她能扯下山边的彩霞作腰带,她敢闯进天神的宫殿跑马耍,她抖抖缀绳,马儿能跑五干五百里路,她挥挥马鞭,马儿能跳九千九百丈高。

这天,姐妹三人正在窗前梳妆,忽然飞来一只火红的小鸟落在窗户上唱:

蜜蜂围着鲜花转,

星星伴着月亮站。

神王的女儿修炼成了,

就是世上是最美的神仙!

娥洛珠微微一笑,持将她黑瀑布似的长发,搭上银箭,拉开金弓,尽力一射,只听见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万道金光冲天而起。姐妹三人定睛一看,呀!那银箭射开了九十九座大山,射出了九十九个海池。神王在一片惊奇声中踱到大姐身边,他慈祥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啊里东方升起了彩虹。就知道太阳要出来了,娥洛珠张开金弓,就知道是神女修炼成了。去吧,我的女儿,那九十九个海子就是你的领地,九九归一,你的领地就叫九寨沟吧。”

娥洛珠兴冲冲地飞往九寨沟,二姐和三姐跟了上来:“啊!阿姐阿姐里,羊群中没了头羊,羊儿就没了方向;绣楼上没了阿姐,绣楼上就没了欢畅里带我们一起去吧!阿姐,免得阿妹寂寞悲伤。”

娥洛珠右手挽着央金拉玛,左手拉着娥莫那郎英,踏着云头,来到九寨沟。啊!那九寨沟的树呀,令人心醉。大姐说:“光绿不红没有看头。”她抛下干万朵红霞,化成了千万株枫树。九寨沟的水呀,洁净得像玻璃一样透明。二姐说:“水太白了没韵味。”她扔下一只翡翠和蓝宝石镶成的孔雀,海子里的水啊,青中带蓝,蓝中透翠。

三姐溜进天宫,抱出一匹彩锦:“把这挂在瀑布上边,好像彩虹一样。”三姐妹玩得高兴,娥莫那郎英的黄膘马却吸儿叭儿地长嘶起来。三姐说:“黄膘马啊黄膘马,饿了去吃山上的青草,渴了那涧中有的是清泉。”马儿不肯吃草,也不饮水,它昂起头,抬起前蹄,用后蹄敲打着高山,转眼打出了个大石滩。

三姐急了,她跳上马背问:“马啊马,你要去哪,就去吧。”黄膘马不等二姐坐稳,便“唆”地一声腾空而起,马头撞漏了天神的珍珠库,千万颗珍珠便喇啦啦地倾泻在石滩上。这就是现在九寨沟的珍珠滩。滩上那深一脚浅一脚的石坑,就是黄膘马的脚樱黄膘马在珍珠滩里找出颗明珠,一口吞下去,刹时天昏地暗,惊雷震天。半空中不见了黄膘马,只见三姐骑在一条百十丈长的黄色巨龙身上。

黄龙驮着三姐飞呀飞,飞过了弓杠岭,黄龙对三姐说:“三姐啊三姐,为报答你平时待我的好处,我要化为秀雅的山峰和瑶池,你应该有自己的领地了。”转眼之间,黄龙的身子成了奇异的山岩,片片金鳞变成了台台秀丽的池子,七窍变成了神秘的岩河。三姐召来神工仙匠修下一座寺院,取名为黄龙寺,以纪念黄膘马。

那时候吃人妖日得拉拉米央霸占了大录地方,它喝人血,吃人肉,整个大录愁云惨惨,妖雾迷漫,遍地尸骨。二姐跨上梅花鹿,佩上宝剑来到大录。她挥剑砍碎了四十四座魔洞,杀死了六十六个吃人妖。日得拉拉米央气情了,它嚎叫起来:“井水不犯河水,打狗还看主人,你这个黄毛丫头,凭什么伤害我手下的精灵了”“恶狼钻进了羊圈,猎人能装着没看见吗?就是杀了你这吃人的魔王,也是应该的。”央金拉玛理直气壮地回答。日得拉拉米央气得跳起来,它和央金拉玛大战十天十夜,终于被央金砍下了魔头。恶魔逃到九寨沟口,变成了魔鬼岩。恶魔不甘心它的失败,又让大录寸草不生,妄想使大录水远成为阴曹地府。

二姐砍断自己的手臂,用鲜血救活了大录。她的血变成了一汪神池,沿着万物生灵用黄金碧玉为她砌下的一百一十一个舞台流到沟底……大录人民怀念、尊敬二姐,他们把她和恶魔战斗过的山称为神山,把那池神水尊为神仙池,世世代代在这里插上五彩旗,虔诚地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