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吾道南来
37108800000039

第39章 喜怒无常人若兽

金国南京(今河南开封)垂拱殿,已过丑时,万籁俱寂。

完颜亮盯着昔日的肱股之臣萧裕,平心静气地听其滔滔不绝的倾诉,为自己眼下的耐心而甚觉诧异……

冬十月,完颜亮率亲军扈从,于京郊良乡狩猎,来到料石冈神祠之前,众香客们早被四下里驱散。

今非昔比,轩车皇纛,人马济济,萧裕、李通、布萨师恭、张浩等人,也随侍在一旁。

“尔等可曾知晓?”走进神祠,一眼望见高大而威猛的菩萨,完颜亮兴奋异常,“四年之前,朕被东昏王发配南来,惶惶不可终日,时刻皆有性命之忧;曾在此祷祝,‘若吾有天命,当得吉签。’结果连求三支签,都是上上大吉。”

“菩萨灵异非常,有求必应,”萧裕言不由衷地,“天命若此,臣等心悦诚服!”

“郎主乃大福大贵之人,”布萨师恭奉承地,“心有所想,必事有所成!”

“启禀郎主,”李通近前插话,“菩萨如此灵验,该当还愿,格外赐封!”

“对对,”完颜亮点头思忖地,“朕以为,封其为灵应王吧;将此神祠,重新修葺,遴选主持,以旺香火!此事打理,就交与你呗!”

“郎主如此信任,愚臣必全力而为!”李通跪地叩谢,“郎主,今日得便,可否再抽几签?”

“再抽几签?”完颜亮犹豫不决地,“嗯,许什么愿呢?朕可是尚未想得!”

“启禀郎主,”李通巧言媚上,“自古以来,南征北伐,开疆拓土,乃明君之所为呀!”

“开疆拓土?”完颜亮微微一笑,“汉之封疆,不过七八千里,今我国幅员万里,可谓大矣。”

“本朝疆土虽大,而天下有四主:南有宋,东有高丽,西有夏。”李通蛊惑地,“若能陛下一统,乃为大耳!”

“南伐宋人,哈哈,何罪而伐之耶?”完颜亮摇了摇头。

“臣闻宋人,大肆购买军马,修增器械,招纳山东叛亡,此等行径,岂得为无罪!?”李通继续煽动,巧舌如簧。

“宦者梁珫,曾为朕言,宋有刘贵妃者,姿质艳美,蜀之花蕊,吴之西施,所不及也。”完颜亮欣然向往,“若举兵南下,可一举而两得之,俗所谓,‘因行掉手也’。江南闻我举兵,必远窜耳!”

李通,原为盘踞南宋舒州太湖县(今安徽太湖县)司空山的一个盗匪,他最善于见风使舵,为人奸诈,滑如泥鳅。

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1133),宋将岳飞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他,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飞指挥,使岳家军的兵力得到扩充。

李通率五百余喽啰,主动投诚,归正到岳家军旗下;成为游奕军的一名副将,参与过平定洞庭匪患等役。

但其花天酒地,挥霍成性,不知收敛,骄奢淫逸,恶习未改。有次因贪污部下将士赏银,被岳飞查获,欲待斩首;他在几个心腹的帮助下,趁风狂雨暴的夜晚,侥幸逃脱,改投到伪齐刘豫的门下,混了个虢州栾川县知县的差事。

绍兴六年(1136)初,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浚,积极部署二次北伐。岳飞的母亲,当年二月去世,正在为其守丧,但在朝廷的再三催促下,他忠孝难以两全,不得已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

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今河南汝州市西之临汝镇);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

李通见岳家军兵临城下,“识时务者为俊杰”,率领一千一百零八名丁壮,起义归宋,南下投奔岳家军。岳飞不计前嫌,予以热情接待,并任命李通为选锋军副统制,随大将牛皋领军北上。

牛皋早年曾在汝州鲁山县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昌府,为这次北伐建立了首功。

西北方向那一路,在王贵的率领之下,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虢略(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

此后,王贵率军继续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五县,席卷了商州全境;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南),直至洛阳西南的福昌(今河南洛宁县东北)。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特地下诏嘉奖,李通也因而受到加官进爵等封赏。

此后,宋金之间谈谈打打,战火时燃时灭。高宗赵构为了能让生母韦氏,早日平安回归江南,父亲徽宗的梓宫,尽快叶落归根,不惜“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而张浚、赵鼎先后被罢相,其他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

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

岳家军被改散整编,他手下的部将,除了王贵等极个别人得到重用,多数受到排挤,有的被除名、革职,遣送远州编管;李通再次选择了改换门庭,投靠到金国,被完颜亮任命为右司员外郎。

由于李通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因而得幸于完颜亮,后累官至右司郎中,迁吏部尚书。从此,到其门下,拜谒、请托,贿献珍宝之人,络绎不绝。

正隆二年(1157)正月,完颜亮诏左右司御史中丞以下官员,奏事于便殿。

完颜亮当众大声评说:“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朕曾多次试过你们。朕只要询问人才事宜,汝等若不荐举同类,必定推举平日关系密切之人。”

他早就听说过,凡是女真、契丹的官员迁升,必定托刑部尚书完颜乌带、签书枢密完颜遥设,预作铺垫,再由左司员外郎阿里骨,上奏其事;而渤海、汉人的官员提拔,必须经吏部尚书李通、户部尚书许霖,先在郎主面前,代为请托,而由左司郎中王蔚,奏禀其事。

完颜亮郑重其事地宣布:“凡在册官员,朕认识的稀少,不认识的众多,都是人臣,岂有远近亲疏的不同呢?只要恭谨职守,没有过错,尚书、侍郎、节度使,都可以任用;万一失职,犯下大罪,必定严厉惩罚,包括你们这些荐举之人,一个也跑不掉!”

“郎主圣明,属下谨慎为国,岂敢有负重托!”李通立即双膝下跪,叩拜不已

“谨遵圣谕,谨遵圣谕!”其余众臣亦赶紧下跪,个个战战兢兢……

不久,李通再次获得晋升,官拜参知政事。

完颜亮野心勃勃,自恃国力强盛,早就欲待大肆征伐,以便一统天下。曾对身边的宦者梁珫,私下说过:“天下一家,然后可以成为正统。”

李通从梁珫那里,揣知其意之后,经常与张仲轲、马钦等阿谀小辈,在完颜亮跟前,盛赞江南物产之富庶、女子之柔美、玉帛之丰饶……

“海岛蛮越,臣等皆知道路,彼将安往?”李通今日此刻,听得郎主议论兴兵攻伐江南之事,当即抓住机会,大肆蛊惑,补充着说,“臣在宋时,曾帅军征蛮,所以知其事也。”

“朕若果真,兴兵南伐,”完颜亮转身对布萨师恭等人询问,心中似乎还有些许疑虑,“汝等将帅,真敢统军征战乎?”

“臣等受恩日久,死亦何避!”布萨师恭跃跃欲试,抱拳回复。

“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萧裕的内心深处,非常不赞同完颜亮的计划,但却不敢正面直谏,生怕触怒完颜亮,落得个丢掉头上乌纱帽、被抹去爵位、甚至砍头掉脑袋的下场,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去故意迎合、赞同完颜亮的计划。

萧裕采用的是欲擒故纵之术,试图与完颜亮玩一手忽悠的把戏,目的是希望借此来阻止完颜亮出兵南下伐宋。

他有些故弄玄虚地说:“郎主,何必劳师动众,浴血厮杀呢?”

完颜亮甚觉有些愕然:“何以知之?”

“赵构偏安一隅,纸醉金迷,胸无大志,且无子息承继,树立疏属,旷延持久,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萧裕从容回答。

“张爱卿,”完颜亮见张浩默不作声,特地相询,“汝谓苏州,与大名孰优?”

张浩心知其用意,亦不敢当面进谏,为打消完颜亮南侵之欲望,思忖良久方才回答:“此二城么,不可比也!”

“那,”完颜亮非常不解,“因、因何缘故?”

“宫室、车马、衣服、饮食,人之所美也。”张浩侃侃而谈,“江南湖地卑湿,舟船以为居,鱼虾以为酿,夏服焦葛,犹不堪其热。以此言之,殆不侔矣。”

“尔等无知,然则天赞我也,”完颜亮满脸不悦,稍停又说,“古人谓,‘燕雀岂知雕鹗之志’。朕若举兵灭宋,不过二三年,然后讨平高丽、夏国,一统之后,论功迁秩,分赏将士,彼等方知,今日之言,大误、大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