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命运奏章
37063900000042

第42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

刘天羽本以为自己的一番话,能激发起士卒的无限热情。没想到话音落下半响,天下地下都死寂般的沉静,所有人都呆滞的看着他,全是一脸懵逼,不明所以的样子。

这种全民选举和应聘上岗,在前世是司空见惯,虽然很多都是暗箱操作或是幕后内定,但该有的‘人权’依然给你摆在明显之上。当然,刘天羽没有玩虚头巴脑那一套,只是将这制度玩的更公开,更透明,更彻底而已。

而在东汉末年,刘天羽这一举措,绝对是开历史之先河,就是廖化这等亲近之人,也听得目瞪口呆,更别说台下之人。

这个时代的人全都习惯了听从安排,儒家思想在精神上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根本就接受不了这种‘放权’的行为。刘天羽也是看到了众人的表情,方才转念想明白这一点,不由得一阵苦笑。

刘天羽这一举动也是无奈之计,现场两万多人,所有人都认识他,他认识的掰着手指都能数的过来,让他挑选基层干部,就是累折他腰,也不可能马上完成。现在还是战时,虽然拿下了巨鹿郡的治所廮陶,但整个冀州在名义上,依然归属朝廷,不拿下冀州治所邺县,冀州境内三郡四国的大小县城,就不会老老实实的改换门庭。同时,朝廷的大军正在集结,随时都有可能反扑过来,若不抓紧时间,这刚刚兴起的大好局面,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冥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以最短的时间换取最大的战略空间,这是刘天羽定下的战略思想,而如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这一战略目标而努力。

当然,刘天羽的话也不是没有人认真思索,一旁的张郃就是其中之一。

张郃虽然家属寒门,但一直在外拜师学艺,早就接触过东汉官场,对官场的黑暗了解不少。尤其是师傅仙逝后,进入官场的张郃,对官场的黑暗了解的更是透彻,在心寒的同时也唾弃不已。

东汉的官场,延续了西汉的‘察举’制,只是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是皇帝要求官员给自己推荐人才,而这推荐的人才,不但要接受皇帝的面试,还要经历笔试。若是被推荐人学无所实,皇帝不要可以直接清退,作为推荐人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当然,若是被推荐之人确有真才实学,皇帝会委任其官职,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一步登天。而这些人也以‘天子门生’自居,对皇帝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东汉时期虽然也是察举制,但也只是名同而已,在本质上却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时期的察举制,没有皇帝亲自把关这道坎,全都有世家豪门来掌控。可以说,东汉就是世家的时代,他们瓜分了朝廷官员的晋升渠道。上到当朝大佬,下到县令县丞,谁当官,当什么官,全都是他们说了算。这些豪门,只为既得利益和家族利益考虑,根本就不顾及皇帝的诉求,皇帝也没能力插手进来。而那些被推荐的人,会视推荐者为恩师,自己则以门生自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个利益共同体。

例如,三国时期的袁绍,其之所以能成为群雄并起时的第一诸侯,不光是因为他袁家四世三公身居高位,更重要的是,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这也是袁绍能雄起的重要原因和基础。

张郃对东汉官场十分不喜,原因也在于此。

张郃的恩师在行将就木之时,给了张郃一个价值连城的玉佩,让他拿此玉佩去找冀州牧韩馥,说凭此玉佩可得韩馥举荐。张郃以为自己师傅和韩馥是至交好友,这玉佩是引荐自己的信物,当时也没多想就应了下来。

张郃在恩师仙逝之后,拿此玉去见韩馥。那韩馥见玉如获至宝,频频夸赞此玉乃绝世珍品,世间少有之物。随即将此玉收入囊中,赏了张郃一军司马的职务。

张郃见状,当时就有些急眼。这玉是他师傅唯一的遗物,哪能轻易给予他人。张郃急忙向韩馥提及自己恩师名讳,那韩馥却是一脸不明所以,显然,人家韩馥根本就不是认识他师傅。张郃这才明白,他师傅给他这玉佩,其实就是一个敲门砖,用来给他的仕途砸出一条大道。玉佩给了韩馥,在想要回来谈何容易。

张郃在韩馥麾下也很不如意,因为家境贫寒身无长物,才短短月余就不被韩馥所喜,常常有事没事就训斥张郃。

张郃本就因为师父遗物被韩馥所占,而心有芥蒂,在加上年轻气盛,天天挨骂哪能没有怨气。但念及恩师一番苦心,却也不好贸然辞官。但忍气吞声也有个限度,最后实在是厌烦韩馥那丑恶嘴脸,就向韩馥请了长假,说是回家探望双亲,这才引出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张郃认真思索了刘天羽这次选拔制度,虽然只是普通的基础军官选拔,却很有值得称颂的地方。这种简单、方便、快捷的方式,绝对是给寒门子弟开了一道口子,是寒门子弟晋升的绝佳通途径。

就在张郃思索的同时,台下心思活泛的士卒也逐渐回过味来,不少人都相互询问或是低头盘算。

刘天羽见天色不早,也没多做解释,吩咐了一声“解散”,就带着廖化和张郃一家离开了校场。

刘天羽也寻思了,这就当是给众士卒的一个考验。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若是他们自己整不明白,那就算他们主动放弃。一个绝好的晋升机会就摆在眼前,却不去深究,不去争取。那这样的人,也没必要去带兵,就算是带兵,也带不出什么好兵。

一行人回到郡府衙门,刘天羽就让廖化该办什么是办什么事去,自己却找上张郃,非要和张郃去张家,要给故去之人上柱香,张郃直说“不用...”,却架不住刘天羽死缠烂打,最后只得同意。

当然,刘天羽这一举动,让张郃对刘天羽的好感度直线上升,态度上更是亲热的不得了。

在现代,谁家老人要是过世,一些亲戚朋友都会前去吊唁,不管是随份子也好,还是上柱香也罢,亦或是磕头也好,鞠躬也罢,都是表示对老人的尊重,而死者家属也会十分感激。同时,也希望来的人越多越好,不光是为了份子钱(你们这想法太邪恶了...),主要是希望老人走的时候,体体面面风风光光,越是热闹越好。

而在东汉时代,因为人们对封建迷信的推崇,都认为谁家要是死人,那就是灾星光临,瘟神眷顾,视其为天大的不吉。什么亲戚朋友,什么左邻右舍,甭管平时多么近乎,这时候都会有意识的远离。除了自己家人,其他人,别说去上柱香磕个头了,就是远远看见不绕道走,就已经是烧香拜佛了。

刘天羽在这个时候能去给死者上香,在张郃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对刘天羽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两人思想上的诧异,使得刘天羽这无心之举,最终赢得了张郃这位猛将的心。

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张郃态度上的转变,刘天羽这位当事人感受的最为明显。这让这位曾经纵横商场的人精,心思更是活泛了起来。虽然是给死者吊唁,面上怎么也要摆出一副悲痛欲绝的神情,但刘天羽这心里,在就乐的不成人形。

刘天羽要是知道,自己费劲死心,浪费了无数的脑细胞,想把张郃拉倒自己阵营,还不如上柱香来的实在,估计连哭死的心都有。

当夜,张郃要为家母和妹妹守灵,刘天羽正好也想找个机会和张郃单独相处,这样的绝妙条件,刘天羽自然不肯放过,死皮赖脸的跪在张郃一旁,俨然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