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清从龙
3671000000025

第25章 国非国

孝庄掏出怀表,凑到眼皮子底下看了看,道:“呦,都亥时了,小魏子你跪安吧。”

魏东亭走后,孝庄揉揉腰,往塌上一歪,发牢骚道:“人老喽,不中用了,才这么一会就累得不行了。想我在科尔沁时,弓马骑射样样都拿得来啊,现在就只剩下坐轿子的本事了。”

康熙走到脚踏上坐了,架起孝庄一条腿,一边慢慢按摩,一边说道:“皇祖母说哪里话,您一点都不老,威风不减当年嘛。”

孝庄闭起眼睛,慢悠悠地道:“乌龟王八都能活一万年,人为什么就只能活短短的几十年呢?人这一生要做的事情很多,怎奈天不假命,往往遗憾千古啊!”

孝庄这话可谓有感而发,她的丈夫皇太极不就是大业未成身先死么,留下她与福临身处险境,与人勾心斗角。

孝庄又道:“玄烨,你年纪还小,又做了皇帝,你知道你肩负的责任吗?”

“回皇祖母,孙儿明白,孙儿肩负的是大清江山,天下亿兆黎民。孙儿既然做了皇帝,那就要让大清强盛,百姓富足。”

孝庄用手臂支着脑袋道:“想法是好的,但你可知前提是什么?”

康熙咬牙道:“胆敢与大清为敌者,杀!”

孝庄以老年人少有的利索坐起身,恶狠狠地道:“不仅要杀,还要斩草除根,吓破那些存心要反的人的狗胆!几年前的庄廷珑‘明史案’你做的不错,一下杀七十多个人,你眉头都不皱一下。但是现在,我发现你变了,变得没有主张了。”

“啊?”康熙有些不解地道,“孙儿不明白皇祖母的意思。”

“哼,”孝庄冷笑一声,兀自道,“君王爱护百姓是好的,毕竟百姓为水,君为舟。但要是软弱了,汉人就会认为你可欺,接着他们就会蹬鼻子上脸。咱们入关二十多年,做的不少了,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不识时务、冥顽不灵,根儿就在他们瞧不起咱们,认为咱们是不开化的野蛮人。现在咱们做了他们的主人,他们更加的气不顺了,做梦都想把咱们赶走。

“咱满人出现的时间不比他汉人短,周朝时的肃慎人,秦汉时的挹(读音衣)娄人,南北朝时的勿吉人,唐朝时的靺鞨(音墨盒)人,宋朝时的女真人,那都是咱们的祖先。

“可事情坏就坏在老天爷偏心眼儿,把汉人安排在了膏腴之地,把咱们撂进了深山老林,以致汉人遥遥领先,咱们一直追着他们的屁股撵。汉人在三皇五帝时就有了汉字,咱到太祖皇帝时才有了满文(金朝时也有文字,但后来失传);汉人的书籍大到《史记》、《汉书》,小到杂文笔记,浩如烟海不计其数,反过来看咱们,有多少书?汉人是个巨人,而咱满人只是一小矮子。咱仰着头,抻着脖子,踮着脚,最多也只能看到他们的屁股。要望其项背,难呐,难、于、上、青、天!

“所以,你要尊重他们的文化,研究他们的文化,更要引导他们的文化,使其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只要读书人都归附了,那些个大字不识的农民还能兴起什么风浪。”

康熙点点头道:“皇祖母,孙儿明白您的意思了。”

“你不明白。”孝庄微微摇头道。

“皇祖母的意思不是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么?”康熙执拗地道。

孝庄看着这个赌气的孙儿,自失地一笑,道:“那你说你为什么变得没有主张了?”

“我······”康熙语塞。

孝庄端起凉茶就要喝,康熙急忙阻止道:“茶凉了,喝了会不舒服,让婉娘给您换一杯吧。”

“不用。”孝庄反对道。

孝庄喝了茶,把茶杯重重墩在矮几上,加重语气道:“你太急功近利了!朝中鳌拜未除,南方三藩未靖,北有罗刹,南有台湾。现在国家可以说是一处点火,八处冒烟,而你却沉溺于派人去西洋学习。”

康熙辩解道:“孙儿正是想让大清兵强马壮,好扫除这些威胁。”

孝庄哂道:“只怕威胁没扫除,你的江山已丢了。”

“啊?”康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孝庄晃着食指警告道:“小魏子要把火器推广到大清所有军队这一条,就能让你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只是没想到你竟然也会跟着胡闹!”

“孙儿意识到危害,只给了他五百人。”康熙洗清干系,自我解脱道。

“一个人都不能给!凡事只要开了一个头,下面就收不住了。你给了他火器,别的将领向你要怎么办?到时候火器一泛滥,几个人都能把大清国给灭了!他们只需在城外架起大炮,对着你的宫殿一轰,咱大清国就玩完了。”

孝庄声色俱厉的一通训斥,把康熙训得噤若寒蝉:我的妈呀,我差点做了亡国之君啊!

他试探着道:“皇祖母,那孙儿明天就下旨撤了火器营?”

“先不急,火器营在除鳌时还有用场呢。”

看着孙儿蔫头耷脑的样子,孝庄动了恻隐之心,放缓了语气道:“玄烨,你要记着,咱满洲人不过百万,能打仗的就更不多了,满蒙汉二十四旗加到一块满打满算还不到二十万兵丁,单北京城的汉人都要比咱们多。你说,要统治这么多的人和这么广阔的疆域靠什么?”

“以汉治汉。”

“你说的轻巧,实施起来有多难,你知道么?”孝庄唬着脸继续道,“文上,要愚,让他们接触不到任何先进的东西,老老实实地给咱们做奴才。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让你把那些孩子放回家的原因。武上,要加强优势,其中至重要的一环就是火器。除了八旗军,别的人连碰都别想。哎呀,这两项国策就属‘文’最难呐,人心都长在自个儿身子里,而且时刻在变,你永远都看不透他们在想些什么。所以,对那些敢蹬鼻子上脸的,要严惩不贷;对那些心里反清,面上老实的,放他一马,以观后效。唉,咱满人难呐!”

康熙听祖母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等她不说了,他才提出自己的疑问:“皇祖母,那些孩子都是八旗子弟啊?”

孝庄阴森地一笑,道:“这正是小魏子的阴险之处,他这是要以点带面啊。”

魏东亭阴险?康熙彻底懵了,问道:“小魏子对孙儿忠心耿耿,皇祖母何处此言啊?”

“他给你吃了什么迷魂药了,竟让你变得这般糊涂?”孝庄横了眼康熙,解释道,“他们从西洋学成归来之后,肯定要把所学应用于生活之中。老百姓见西学有这么多好处,心生好奇,都去学西学,到时候你再愚之,这不是自抽耳光吗。要是有不法之徒和洋人勾结,所害甚大啊。”

听祖母这么一说,康熙脊梁骨都凉了,本以为此举会加强满对汉的优势,却没想到隐藏的危害这么大,能让一项国策趋于崩溃,甚至······

这时,孝庄又道:“不过,他倒没有反心,好好调教出来,也是条好牧羊犬。”

提起反心,康熙庆幸自己还留着一手。不过,他倒没有现在就猜忌魏东亭。一方面,他们有着超人的私谊;另一方面,魏东亭的一系列主张也是有利于国家。最重要的还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他猜忌。只是,魏东亭这个“国”的概念太大,已超出了大清国的范畴。这点,满清贵族不赞成,孝庄不赞成,他康熙也不会赞成。

“面上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多留个心眼就行了。”康熙这样告诫自己。

只是康熙身处局中,没有看到,现在祖母提了出来,他也就顺着思路问道:“皇祖母,要不要像前明那样闭关锁国?”

“为什么要锁国?”孝庄先是反问一句,然后不疾不徐地道,“和洋人通商,那能赚大把的银子,谁都和银子没仇,有钱干嘛不赚。咱们不仅不闭关,等以后打下台湾,还要多开几个海港,把洋人的钱都赚到咱大清来。”

康熙毕竟阅历有限,听祖母一会正着说,一会反着说的,已搞不清她到底是何意了,疑惑地问:“皇祖母刚不是说,通商易使汉人和洋人勾结么?”

孝庄抚着他的脑勺,点拨道:“人在陆地上想走多远就走多远,因为地是平的,不会动。可是海上呢,大风大浪的,要想走的远,靠什么?”

康熙了悟地点点头道:“孙儿明白了。”

不想让人远离陆地,只有造小船。小船体积小,食物、淡水携带量有限,又抗不了大的风浪,也就没人会冒险远航了。这虽能防止汉人与洋人勾结,可也使大清在对外贸易中丧失了主动权,只能受制于人,欧洲人出多低的价码,我们都得卖,因为大清的船行不远。要是再因贸易纠纷打起仗来,大清的水师能赢么?

想到这,康熙不由叹息,带着哀求的声音道:“皇祖母,能让性德去英吉利学习海军么?咱把军舰造的大大的,商船造小些,既不用担心汉人与洋人勾结,又可使大清国门永固。”

孝庄思索了会道:“不行,要防微杜渐。”

一想到开疆拓土的愿望落空,康熙也来了胆量,加重语气道:“可那样将来咱大清必定要吃欧洲人的亏啊!”

孝庄皱着眉道:“傻孩子,你以为妈妈(满语,奶奶)没看到这一点?咱虽是女流,但我和多尔衮斗了那么多年,自信眼光不会输给你。洋人比咱先进的地方多了去了,可咱仍得自欺欺人,打肿脸充胖子啊,就因这坐江山的是咱满人,脚下踩的是他们汉人。

“就这样定了,等除了鳌拜就把小魏子的火器营解散。他要是想继续做官呢,就给他官职;要是不想做官,就······赐金还乡。还有那些个传教士,一并把他们打发走。”

康熙心情沉重地嘟囔道:“那等大清国跨了之后,咱······咱岂不是要被汉人唾骂千古了。”

“那你就做个好皇帝。”孝庄盯着一旁案上沙沙作响的自鸣钟道,“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创出一个前无仅有的太平盛世,来个功过相抵。汉人那么有知识,不会不分功过一刀切的。如果他们坚持要骂,就让他们骂好了,反正咱也听不到了。”

康熙发现孝庄说这话时,眼中已是泪花闪闪。厮时,自鸣钟咔咔打响,报了丑时。

他喃喃地道:“康者,安宁也;熙者,兴盛也。‘康熙’即为‘万民安康,天下兴盛’之意。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难道只能在大清国‘康’且‘熙’了?”

清朝以孝治天下,皇帝更是身体力行,“冷面王”雍正也不例外。现在皇祖母发话了,康熙又怎能不遵。再者,他也是满人,满汉又没有融合,他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民族的利益。这个利益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大清国,最基本形式是不再回到东北的深山老林中受汉人的欺负。

********************************

********************************

魏东亭出了皇宫,感到浑身轻松:太皇太后也表明了态度,有他们两人撑腰,我还怕啥?除了鳌拜,再分化瓦解议政王大臣会议,明珠就孤掌难鸣了,一切都会按照我设想的发展。中国就是中国,是雄狮,是苍龙,岂能受到别国的侮辱!

*********************************

PS:昨天闹了个笑话,把系统自动刷出来的排名当推荐了,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