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清从龙
3671000000010

第10章 南怀仁入伙

第二天早上,魏东亭进宫领了康熙旨意,顺便挖了犟驴子和穆子煦,匆匆奔汉八旗驻地而来。在清朝,汉八旗也称乌真超哈,意为“重装部队”,主要是炮兵。

因为有了康熙的旨意,汉八旗的将领们积极配合,有一技之长的士兵尽着魏东亭挑选。这些士兵由于有操作火器的经验,所以对他们训练时少了很多麻烦。

由于旨意上写明要把这支军队训练成康熙的亲军,所以对外也不保密,这支部队编成没几天其名号便已传遍整个京师。对这支军队的评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鳌拜等人认为这是小皇帝不学无术的证明,而这无疑又使鳌拜放松了警惕;对这些被选中的士兵来说,他们更多的感触是骄傲,一下从八旗系统的最外围进入了其核心,直接隶属于皇帝,这能让昔日的袍泽们多么眼热啊!

魏东亭对此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他要把这只部队练成不仅能和禁旅八旗(护卫京师的八旗兵,主要是满兵)中的火器营等火器装备的部队一较高下,更要有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一战的能力,甚至把他们看做是中国军队全部火器化的开端。所以,这支部队在他心中的地位和中国等同,他要用他超越这个世界的见地来训练他们。

魏东亭把兵士分成2个180人的大队,番号分别是第一、第二大队,由犟驴子和穆子煦统领;每个大队分成2个90人的中队,番号从第三中队一直排到第六;每个中队分成3个30人的小队,番号从第七依次往下排。另编成一个40人的后勤保障小队,负责携带整支部队一日份的弹药;20人的兵器修理部队;20人的杂役部队,负责全军伙食和战马喂养;18名军医,每个番号下配备一名;30名军官,每个小队1名军官,中队2名,大队3名,其余4名为他的参谋。剩下的12人就是他和犟驴子三人的亲兵。

这支部队的编制情况如下:

2个大队;每个大队有180名士兵、9名军医和15名军官,总共224人。4个中队;每中队90名士兵、4名军医和5名军官,总计99人。12个小队;每小队30名士兵、1名军医和1名军官,总计32人。40人的后勤部队。20人的维修部队。20人的杂役部队。另有一个12人的亲兵队。整支部队加上魏东亭三人共有503人,对外称为“新式火器营”,旗籍上直接隶属于满洲正白旗。

这支部队编制既没有采用八旗的牛录、甲喇等编制,也没有采用绿营的标、协、营等编制,而是采用了后世部队常用的编制方式。这样比起以牛录(300人为一牛录)为最低编制单位的八旗,或是以标为最低编制的绿营,部队显得小巧精悍,指挥起来也更加灵活,集结运动更省时间,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胜数也就多了一分。但这并不意味着部队的战斗力打了折扣,这支部队的装备如下:

第三、第四、第五中队为步兵中队,第六中队为骑兵中队,配备鸟铳,单兵装备是:鸟铳1根、锡鳖1个、铅袋1个、套筒1个、药管1个、铅子200个、火yao4斤、火绳3根;骑兵中队另配有轻型虎蹲炮;步兵中队中又各有一个小队为炮兵小队,配车载佛郎机炮2门,编士兵20名,其余士兵持鸟铳;非战斗兵员均配备了短火铳。鉴于冷兵器的地位以及刺刀尚未出现,魏东亭又为每名士兵配了把腰刀。

由此可见,这支部队的合成程度较高,一改同时期中国军队中炮兵是炮兵、铳兵是铳兵,冷兵器是冷兵器、火器是火器互不关联的局面,而是“冷热”合一、“炮铳”结合。当然也有缺陷,鸟铳均为火绳枪,在雨天无法正常射击。这一状况只有等从欧洲购置的燧发枪运到之后才能改变。

虽然魏东亭此时的职责只是提出训练方法和建议,其余都由那些带兵老手去完善,但他仍是觉得自己所知甚少,连火器的性能都不了解还怎么带兵?时间长了,恐怕这些丘八爷能不能把他这个门外汉放在眼里都有问题,更别论来改变整个中国军队对火器的看法了。是以,他每天没事的时候除了恶补繁体汉字,就是查阅明朝人著的各种关于火器的书籍。

明朝军队中火器的配备比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同时期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质量上更是领先于世界。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中国的火器已大大落后于西方,火炮之类的不是仿制就是买。

来自后世的魏东亭更清楚“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武器装备这一关乎国家兴亡的至重领域。现在军队的训练已正常开始了,是时候选派西学考察团了。所以,他把训练向犟驴子二人做了些交代,便领着四名亲兵向紫禁城而来。

由于他是康熙跟前的红人,还兼着贴身侍卫的职务,所以守门的禁军只是事务性地看了看他的腰牌就把他放进宫了。

他来到乾清宫东暖阁朝康熙见礼后,康熙道:“虎臣先坐着喝杯茶等会儿,等朕做完这道题。”魏东亭向南怀仁颔首致意后,在一旁的春凳上坐了。

不一时,苏麻喇姑端来茶递给他,魏东亭忙伸手去接。眼看就要接到了,苏麻喇姑突然收回了手,让他接了个空。魏东亭愕然地抬起头,只见苏麻喇姑朝他嫣然一笑,露出细细的贝齿。这种顾盼生辉的佳丽,魏东亭哪里见过,不由灵魂出窍看得痴了。

“婉娘,朕的圆规哪去了?”听康熙叫了,苏麻喇姑忙把茶杯往魏东亭手里一塞,同时又用小指搔了一下他的手心,然后轻扭蛮腰、巧移莲步施施然地去了。诱惑已远离,魏东亭赶紧摇摇头,恢复神志。

康熙做完题洗了把脸,对魏东亭道:“你先别忙着向朕要东西,先把你的火器营的训练情况向朕说说,怎么说这支部队也是朕的亲军。”

魏东亭笑着说:“皇上真是慧眼如炬,臣还没开口您就把臣的心思给看透了。”

康熙打趣道:“这么多天都不见你的人,足见你是个娶了媳妇儿忘了娘的。要不是有困难需要朕帮忙,恐怕你才不会想到来见朕。闲话少说,赶快给朕讲讲。”

“喳。皇上,所有士兵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对陛下绝对忠诚。他们也都有操作火器的经验,所以用以往的战法训练起来也不费力。只是我们的火枪全为火绳枪,射击时需点燃火绳引燃火yao,在阴雨天无法射击且夜间射击时容易暴露目标。虽然已派人去欧洲购置燧发枪了,但买别人的总不如我们自己造。一来,买别人的价格昂贵;二来,若我国与欧洲国家交恶,断绝了武器来源,我国的火器营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康熙动容道:“这和断敌粮草的意思差不多,依你之见该当何处?”

“皇上,我们可以一方面搜寻我国的火器制造家对现有火器进行改良;一方面可以派人和西学考察团一起去欧洲学习先进的火器制造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吸收欧洲的火器制造家来华,使其为我所用。”

“不错,三管齐下的方法。”康熙赞道,随即他意有所指的看着魏东亭道,“想必你已胸有成竹了吧?”

魏东亭稽首道:“臣惶恐。”

“诶,有甚么好惶恐的。”康熙摆手道,“你现在和南先生一样,既是朕的朋友又是朕的老师,以后我们私下相处时不要来那么多礼数,有话但说无妨。朕既立志要使大清雄于世界,就会有唐太宗一样的胸襟,所以朕希望你们能做朕的‘魏征’。唉,在这点上,你们两个大男人连婉娘都不如。”

“喳,臣一定做到。我国的火器制造家臣向皇上举荐戴梓。”见康熙示意他说下去,魏东亭接着道,“戴梓出身于火器制造世家,在火器制造上有着非凡的造诣,此人现居于杭州。皇上可派一人前往杭州请其出仕。

“至于欧洲火器制造家,臣也能举荐一人,此人对火炮研究颇深。只是,此人须皇上亲口发话才能请得动。”

康熙来了兴趣,奇道:“谁啊,这么大架子?没问题,昔日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得武侯出山终成了一方霸业,只要对大清有益,朕就是三顾茅庐也无妨。”

魏东亭喜道:“皇上,此人就在您面前。”

“哦,你是指南先生?”康熙话音甫落,南怀仁就跪下奏道:“陛下,臣难当此任。臣是天主教徒,主教与人和睦,而火器是杀人利器,与臣的信仰相悖。所以,魏大人所指必不是臣。”

魏东亭掩嘴笑道:“南先生的信仰还真是坚定,皇上只说可能是你,你就跪下求情了。不错,我要向皇上举荐的就是你。”

甫听魏东亭打趣,南怀仁的一颗心顿时收回了肚里,但一听最后一句话,他的脸色立刻就变了,虽然他是外国人,但也知魏东亭是康熙跟前第一红人,所奏皆准。若康熙真的采纳了魏东亭的建议,那他岂不要违背主的旨意了,于是他又不停地磕头搬出主的教义请求推脱。

康熙给了他一会“表演”的机会,适时地打断他,道:“南先生来中国也有些年了,知道佛教的教义和天主教有些相似吧?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300僧兵救唐王’的事,他们为了国家出入乱军之中,南先生又有何不可呢?”

“是啊,”魏东亭接口道,“他们可是和敌人面对面的厮杀,直接杀人啊,而南先生要做的不过是铸造火炮,这只是暂时的,等带出几个熟练的工匠也就结束了,杀人的事交给东亭去做。南先生若肯低就,无疑是为大清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大清是不会忘记你的。想必南先生也希望在这个国家历史上留名吧?”

“只是违背主的意思,死后会被贬入地狱,遭受刑律,灵魂不得安宁。所以,还望陛下三思。”

这确实是个麻烦的问题,就好比让和尚食荤。和尚可以向佛主诵经,他为何不可呢?魏东亭歪着脑袋想了会道:“南先生为何不向主祷告,求得主的谅解呢?主若知南先生的一片赤诚,绝不会为难的。”

康熙毕竟和南怀仁打交道多,对天主教也有些了解,听了魏东亭的话立刻有所了悟。他一拍大腿道:“南先生可以行祝圣礼,供天主像,以教中圣人名号刻其上,这样耶稣也就能知先生的赤诚了。”

“对,对。”魏东亭也认为这个方法可行,忙道,“还可让皇上下道圣旨,旨意中写明是我出的主意,让主知道先生是不得已而为之。”

南怀仁显然也对留名青史感兴趣,于是他摆出了最后一道难题:“只是,这类事还需向教会报告,得到教会的批准方可行得。”

“这有何难。南先生一定还记得我皇甫一登基就赦免了包括您和汤先生在内的所有教士,准许你们回到教区工作,这个恩德要比一门火炮要重得多吧?再说,和中国这个广阔的传教空间比起来,铸造火炮也就不是什么大事了吧?我想,教会一定会答应的。”

“说得好,教会要是不答应的话,朕就下旨不准在中国传教,还要把所有教士都驱逐出境。”康熙说着做了个推开的手势。

“这?”南怀仁咬牙道,“臣遵旨,臣就越俎代庖试试吧。”

“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要把它当做职责来做。”康熙朝魏东亭眨眼道。

看着南怀仁的样子,魏东亭觉得好笑:这老小子心里不定几百个愿意呢,面上还表现的勉为其难,虚伪。唉,没想到我们君臣今天也要“利诱”加“威逼”地拉人入伙,真让“天朝”颜面尽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