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大唐初年
3668300000038

第38章 帝心

赵家庄园前厅内赵志的笑容让彭庸疑惑不解,而赵志也并未为其解释,他只是仔细的观察过茶叶后,便吩咐下人拿来一套炭炉和碳壶。在壶中装多半壶水后置于炉上烧开,待壶中水一沸后便取下水壶将水冲入放好茶叶的茶盏中,因为他以前听人说过,泡茶用这样的水味道更好。

只见被热水浸泡的茶叶慢慢的吸水而变得饱满,而空气中则开始弥散着茶香味儿,待茶叶完全泡开后赵志拿起轻轻的押了一口,先苦后甘唇齿留香。赵志又为一旁被惊到的彭庸泡了一盏,让其品尝。

看着彭庸喝过后震惊的表情,赵志笑着问道:“彭管事,感觉如何啊?”

彭庸回答道:“好,非,非常好。”

赵志道:“我是问比之以前的茶如何?”

彭庸回过神来想了想道:“喝法简便了很多,但是口感却要更好,此法当用。”

赵志笑了笑道:“那不知咱们茶园全按此法制茶,产量如何?”

彭庸考虑了一下道:“应该每年可以制得最少八千斤吧。”

赵志摇了摇头道:“太少了,我这便令人在全大唐收集茶叶,彭管事,待收集来的茶叶送到茶园后你便负责带人进行加工,不知可否?”

彭庸道:“少爷,小人到没什么问题,可是如果收来的茶叶量过大的话,我怕茶园的人手不够。”

赵志想了想道:“那么到时你便再去雇佣些人手回来,不过一定要保证我们的技艺不得外传,否则拿你是问。”

彭庸为难道:“少爷,这,这要如何才能保证技艺不外传呢?”

赵志想了想道:“这样,你把这套工艺拆分开来,拆的越多越好,然后安排人工进行专门某一部分的操作,且以后一直操作这一项,使得他们无法得知全部工艺。你看如何?”

彭庸道:“妙啊,如此一来就算有人想要知道咱们的制作工艺,除非他把每一部分的人工全部找齐,否则只要缺少一部分的工艺他们也制作不出来。”

赵志道:“嗯,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你回去后把制茶作坊独立起来,并建立围墙,到时我会派人过去布防的。嗯,再有你还要和工匠们签订合同。”赵志说到这里便让人取来笔墨写了一份合同交给彭庸。

只见合同上面明确的写着员工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便必需遵守赵府的保密条约,一切技艺除非赵府允许否则不得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其亲属朋友。),如若外泄那么其必需以赵府损失的十倍给于赔偿。

当然合同上除去大棒还得有大枣,赵志在后面还写有关于员工的福利和其子女的教育等诸多优越条件。

彭庸看完以后惊叹不已,这样的条件工匠们还不死心塌地的跟着赵府啊。

彭庸将合同小心的放入怀中道:“是,少爷,小人马上回去办理此事。”

赵志道:“先歇歇,吃过饭再回去吧,另外你一会儿回去时先去印刷坊,让他们将合同印刷出来,这样省得你再去找人一份一份的抄写了。”

彭庸有些感动道:“谢过少爷关心。”

随后赵志便吩咐下去遍收关中,关陇,关东之地未经加工的茶叶还有用于酿酒的酒糟等物,并且还令人在规划的工业区内建造大型的酿酒坊。

其后赵志又会见了从长安赶来的亦思马因,德奈尔,连哄带骗的以三成股份的价格从其手中盘下了洛阳城北市的那间店铺。

就在赵志忙里忙外的时候,长安皇宫内,李世民陛下却正在大发脾气。

闻讯赶来的皇后长孙氏安抚道:“陛下,您看这天气多热啊,喝口凉茶去去暑气吧。”

李世民脸色稍缓,接过长孙皇后递来的凉茶猛喝了几口道:“朕没事了,观音婢不用担心。”

长孙皇后道:“那不知是谁这么不懂事,大热天的还惹陛下生气。”

李世民被长孙皇后逗得一乐道:“这惹朕生气,还得挑个凉爽的天气啊?”

长孙皇后道:“所以臣妾才说此人不懂事吗。”

李世民长出一口气道:“朕生气,还不是因为那个赵志臭小子么。”

长孙皇后皱眉道:“哦,又是这孩子,哎,臣妾猜测也许是因为赵谦夫妻刚亡,此子无人管教才会做事没有分寸的吧。”

李世民哼了一声道:“无人管教,这个管朕不知道,但这个教么,朕恐怕这世上能教这小子的人,没有几个。”

长孙皇后道:“哦?陛下何出此言啊?”

李世民道:“朕放下国事不顾,前去洛阳就是想要和其开诚布公的谈谈,可这小子还是和我耍花招,应付朕。”

长孙皇后道:“陛下上次回来后不是说和其一谈收获颇多么?”

李世民道:“这小子有求于朕,不见兔子不撒鹰,和朕还藏着掖着。你看看这是他刚刚派人给朕送来的书信,是在朕让恪儿把伊川矿脉的地契给他以后才送来的。你说这让朕如何不气。”

长孙皇后接过李世民递来的书信仔细的看了起来,看完之后想了想才对李世民道:“陛下,臣妾倒觉得这孩子挺可怜的。”

李世民纳闷道:“可怜?为何?”

长孙皇后道:“陛下,您想啊,这孩子突然遭逢大难,现在整个家族只剩其一人,举目无亲孤孤单单的。臣妾猜想正是如此才使得其对旁人全都不信任,所以才会如此对待陛下的吧。”

听完长孙皇后的话,李世民沉思起来,过了一会儿对长孙皇后道:“嗯,也许观音婢说的是对的。哎,朕又何尝希望赵谦死呢!”

长孙皇后道:“陛下无须挂怀,臣妾想只要您对这孩子好,他以后会明白的。”

李世民道:“嗯,朕知道了。”

长孙皇后笑了笑道:“不过臣妾虽然不懂国事,但观此信上所写,也看得出都是约束皇权之策。”

李世民一笑道:“不错,呵呵,观音婢也许还不知他赵家的渊源吧。”

长孙皇后道:“臣妾,愿闻其详。”

李世民道:“赵家乃是讲求依法治国的法家传人。”

长孙皇后道:“哦?原来如此,怪不得他赵家可以出五代太守呢。”

李世民道:“不错,正是因为如此历代帝王才重用他赵家。这治理国离不开法家,只是法家又过于严苛,不通人情。所以后来的帝王多在策略上采用儒家,执行上交与法家。由中央朝廷制定国策,再由那些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法家去执行。只不过后来的儒家做大,法家式微,使得地方上的法家备受排挤。而儒家的思想又过于理想化,缺少了法家的现实,功利和强硬,所以才会造成国家混乱。毕竟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圣人的。”

长孙皇后道:“原来还有这等事情,如果不是今日陛下将给臣妾听,臣妾也许这辈子都不会知晓呢。”

李世民不以为意的一笑道:“观音婢才智过人,只是不愿往这方面想罢了。”

长孙皇后只是笑了笑便道:“那不知陛下认为他信上写的这些如何呢?”

李世民笑道:“呵呵,这混小子当着朕这个皇帝的面和朕大谈抑制皇权,大谈民心。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长孙皇后道:“这孩子确实有够天真的。”

李世民道:“他还是需要磨练啊,民心,呵呵,他知道什么是民心啊。民心可不仅仅只是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啊。”

长孙皇后道:“哦?那么陛下,这民心除了百姓之心还有些什么呢?”

李世民道:“这要看话语权啊,在秦之前各地诸侯掌握话语权,所以诸侯之心便是民心;在汉以后这话语权便落到了各地的氏族门阀手中,所以这些氏族门阀之心便是民心;有隋以来到我大唐依然还是氏族门阀掌握话语权,虽然说随着我大唐的开国有一批寒门子弟获得了权柄也同样拥有了一部分的话语权。可目前我大唐的民心依然是那些氏族门阀啊,而那些庶民只要使其吃饱穿暖给其以希望,再用舆论引导便可为我所用,无须在意。”

长孙皇后道:“这些关系何其复杂,也就只有陛下才能尽得其中三味。臣妾可是满头云雾呢。”

李世民道:“观音婢过奖了,朕也是在生存中慢慢摸索出来的。”说罢李世民脸上带着一丝玩味的说道:“至于他信上所建议的那些,朕倒是需要好好斟酌斟酌了。”

长孙皇后道:“赵志这孩子年纪尚小处事不深,又失去了父母的教导,所以才会妄言。这啊,也就是陛下您这样胸怀宽广的明君才会不和其一般计较,否则就算他有几个脑袋也不砍的。”

李世民笑道:“呵呵,朕其实也挺喜欢他的,此子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地,聪明;又敢在朕的面前大谈国事,有胆。朕需要这种人,因为正是有像他这样的人,朕才会见识的更多,了解的更多,朕的想法才会更加完善。要知道国家无小事,朕的一个小小想法也许就会牵扯到千千万万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所以朕做事才不得不慎之又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