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带着电脑回三国
3667700000080

第80章 折服郑玄(一)

陈乾对于曹操安排自己去北海黄巾军去当监军的事还是非常的高兴的,自己既然放弃了隐居的念头,出仕曹操,当然也想受到重用.一展所学.建功立业。按照曹操的意思,自己此去北海就是去全面接管管亥的部队。夺取北海,然后派管亥来援徐州,自己则相当于北海郡的郡守留在北海了。要知道,现在曹操控制下的也就那么几个郡,大多数是由夏侯敦、程昱、荀或、鲍信和张邈这些核心人物掌握,现在让自己去接收北海,则完全把自己当成他的亲信人物了。士为知已者死,既然曹操这样信任自己,那么自己在挽救了大部分徐州无辜老百姓的命之后,陈乾准备这次为曹操卖命一回,一定要把北海搞个翻天地覆。于是第二天。陈乾便带着黄忠、黄叙和曹操派来保护自己的亲卫,一起离开了军营。

离开军营之后,陈乾并没有直接去北海,而是去了郯城十五里外的城南山。陈乾知道,在郯城的城南山上的栖迟岩的一个石屋里,仪表着一位大儒,此人就是北海高密人,在当今的儒学界里,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如果自己能得到他的帮助,对以后自己治理北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不管怎样,自己这次去北海之前,必须前去拜访这位大儒。

这位大儒就是郑玄。他是一位经学大师,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对于当时的影响非常的巨大,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河内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盛。他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当年黄巾之乱时,高密一县,没有闹黄巾,就是因为黄巾军对他的尊重,现在的北海郡守孔融,自己本来就是一位大儒。然而对郑玄特别尊崇,他一面为郑玄修葺故居庭院,一面再三派人敦请郑玄回郡。待之甚厚,告诉手下僚属称之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

郑玄这人比较注重名节,先后被州辟、举贤良方正、茂才等共有14次,皆拒不受。公车征左中郎、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也都没有就职,要想请到这样的人为出力,一般的办法是做不到了。所以陈乾很慎重。

到了城南山。陈乾叫那一百名亲卫在山下驻扎下来,然后自己带着黄忠和黄叙三人上了山。走了不久,终于看到山腰上一个小院。想必这就是郑玄的隐居之地了。于是三人走上前去敲门。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陈乾上前行礼道:“兖州别驾陈乾陈礼之求见郑君,劳妨小哥通报。”

那个青年看了看陈乾三人后说道:“家父闭门谢客,三位官爷还是请回吧”说完便准备关了院门。

陈乾急忙一闪,显进了院子,说道:“听闻郑君在此批注《孝经》,乾有一事不明,还请益恩兄为乾通报。”

陈乾说完后也不管那个青年通不通报。便继续向里面走去。这个院子不大也就五六间房。非常的简陋。一眼看去。陈乾看到一个老年人正坐在一间房子的窗前看书。猜想那人便是郑玄。于是大步地向那间房子走去。

陈乾闯进那房间。那个老年人看到陈乾,也抬起头来。两人互相打量着对方。大约过了一柱香功夫。陈乾说道:“你就是那个迂腐的老头,郑玄郑康成?”

“老夫正是郑玄,阁下又是谁呢?”郑玄说道

陈乾笑了笑道:“在下陈乾陈补之。听闻先生在此隐居。有一事不明,还有你这个迂腐的老头教我”

“阁下有事请问,无事就不要打扰老夫看书了”郑玄说道

陈乾继续说道:“呵呵,好的,乾只有一句话,还请你这个老头教我。现在这大汉天下就要灭亡了,敢问这是谁的责任”

郑玄有点吃惊,过去别人来拜访他,都是非常的尊敬他,然而今天的这个年轻人却与其他的人大不相同,不告而入,极为失礼,开口说自己老头,闭口说自己老头,还骂自己迂腐。极尽污辱之能事。问的问题也比较浅显。看样子就象是不学无术。为了快点打发他走,郑玄说道:“这还及说么,当然是那些专权的宦官和外戚,以及那些有狼子野心的各路诸侯”

“呵呵,错了,这个大汉要是灭亡了,其责任不在其它人身上,而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老头岂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这个大汉处于崩溃之中,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你这个老头就忍心躲在这所石屋里去钻研几本破书,而忘记自己应当负担的责任吗?再说你现在整理孝经有什么意思,这本书,乾早就可以从头背到尾了。还用你去整理么?”陈乾说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敢问语出何典”郑玄反复地念道。

“无典,这话我是陈乾说的,怎么样?你这个老头作为大汉的子民,满腹经纶,不思进取,躲在这石屋里成一统,象话么?总有一天我要烧掉你这石屋。烧掉你的这些破书,我劝你,别让这些破书读傻了,读了六十多年的书,黄土都埋在脖子上了,还读,有什么用呢,不如出山,用自己的知识为这个大汉的老百姓做点实事,不然死了会被后人骂的,说什么那个郑玄,郑康成,一辈子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沽名钓誉,假清高,其实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是看你老了,没有说出来而已。”

郑玄大汗淋漓,说实在的,可能自己他出娘胎里都没有人这么说他,别人请他去来做官。都是毕恭毕敬的,哪象陈乾这样不管清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敢问先生为谁家帐下,派来辱骂老夫的”郑玄厉声说道

陈乾哈哈大笑道:“呵呵,对于你这种不忠,不孝无情无义之人,人人都可骂之,何必要别人派遣呢,如果不是你的假名气大,乾有求于你,乾也懒得要骂你,其实,你的那点才学,在乾看来,不及一提,不及一提。”

人要脸,树要皮,郑玄这人虽然不把荣辱放在身上。在当令文坛上,他郑玄如果说是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现在一个年轻人在他现前,亲口说他的的才能不值一提,就是再好修养。此时也心中会有气的。

“据玄之所知,由于时间久远,如今的《孝经》并不齐全。刚刚你说你能把《孝经》从头背到尾。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才能了”郑玄想打击一下陈乾的嚣张气势。然而他那里知道,陈乾是一个历史学的研究生,为了研究历史,对儒学的典籍也很有研究。这本《孝经》是儒学的重要典籍之一,文章不长,他当然能够背诵了。

“好,那你这个老头,听好了,就请听乾为你背诵”陈乾说道。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相传孔丘自己传,其实为他的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我朝开国之际,分十九章。老头。乾说得对与不对”陈乾把后世对这本书的评价略作改动说了出来

郑玄心惊,但面无表情地说道:“请你为我试诵之”

“好,你这个老头听好了,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陈乾稍稍地吸了一口气,有条不紊地背了出来,在这里,他不得不感谢他的导师。他的导师对他非常的严厉。又非常的古板。常常叫他背这些无用的东西,没丰收到,在前世用不上,反而现在却用上了。

大约一柱香功夫,陈乾终于背完了,郑玄脸色苍白,无语地把书案上的那些竹简。投入身边的火盆里。老泪纵横地用火折点燃那些书册。陈乾有些心痛,知道这些就是郑率整理编注的《孝经》。自己所背的正是来源于此,这些都是原始书稿,就这么烧了,可惜了。然而他又不敢阻止。他这次奉曹操之命去取北海的。阴断公孙瓒的援军。而他对管亥的那些黄巾军没有信心。历史上,管亥五万人,连一个不到一万人的城市都打下来,最后还被刘备的三千人打败。自己要想夺下北海,只能另想办法。郑玄是北海高密人,在北海有很高的声望。北海的孔融对他也很尊重,如果让郑玄去劝降的话,应当成功的希望大得多。自己现在就是要折服这个郑玄,让他为自己所用,如果去救那些书籍的话,自己刚刚的做作就白费了。

郑玄做完了这一切之后,心平气和地对陈乾说道:“陈先生大才。需要玄做什么,请说吧…..”

陈乾:“……”

PS:想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