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乡村轶事
36525900000034

第34章 清明节感怀

清明节感怀

又是一年清明节,是回乡扫墓祭祖的日子。

今年清明节天气还算不错,嫁在外地的妹妹每年都会赶到我家我们一起回乡祭扫。今年她带着小孙子过来,一家人驱车几十公里回到老家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我们家在村里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父辈四兄弟都已去世,加上祖父曾祖父等,每年扫墓祭祖都要忙上一阵子。众多的堂兄弟姐妹和子女带上祭品和扫墓工具说说笑笑地上山而去。

村前的茅岭岗是祖坟山,也是全村的主坟地,村里老人故去后大多葬于此处,这里坡势平缓绿树成荫风水不错,到是错错落落形状各异的坟茔,不失于一道别致的风景。

坟地里烟雾缥缈,鞭炮声不绝于耳,人们都在扫墓祭拜。

我们来到自家祖坟前,就忙了起来,有的除去灌木杂草,有的摆上祭品焚香燃炮。大家排成一列站在坟前合掌虔诚作揖祭拜先人,藉此告慰祖先,祈福后人。

父母前几年都以70几岁的年龄在我家里相继去世,两人挨着葬在一起。此刻看着他们墓碑上老迈沧桑的黑白照片,我们兄妹心里阵阵发酸,眼圈泛红,一幕幕往事就涌上了心头。

以前,我家不是很富裕,父母一直靠种几亩责任田供我们兄妹读书,虽然是农村人,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为了尽量地给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他们省吃俭用,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几乎没过什么舒心日子。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有一件外套穿了十多年都舍不得买新的。父亲为了我们兄妹的学费在山里做了很长时间别人都不愿干的又累又重的采石工,有一次差点被一块巨石砸中。保障了儿女在良好的环境里学习成长。

我大学毕业后,经过数年的打拼在城里买了房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妹妹也有一个优裕的家庭,一辈子含辛茹苦的父母终于熬到苦尽甘来却年迈多病,我把他们接到城市,恪尽人子之孝,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兄妹俩经常抽空陪伴他们。儿女的出息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老人感到极大的满足慰藉,晚年算是天伦幸福。

我们在墓前虔诚祭拜,久久伫立不愿离去!

大家整整用了一个上午才祭扫完毕。离去时我对那些错落有致墓群产生了浓厚兴趣。

坟墓形状五花八门,各有特色。有圆形的、方形的、梯形的,分豪华型和普通型,这些都是根据家庭条件而定。除了年代久远的坟墓都是原始土坟之外,最不济的都是那种当地石材砌成的水泥灰抹面的梯形石墓,这种墓葬比较普遍。有些条件好的家庭就不同了,瓷砖画壁琉璃瓦,墓碑前还摆上两个石狮子。真是让人开了眼界。

这时,我发现墓群中有一个豪华墓葬显得十分特别,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由快步近前观看。

这是一个圆形墓,占地有几十平方米,显得十分豪华气派,气势不凡。墓身两米多高全身由彩色琉璃瓦铺就,周围是姿态各异的八仙图案,墓顶由红色琉璃瓦起了四个高高上扬的脊顶,瓦脊上分别立着四只威风凛凛活灵活现小金龙。墓碑上是老人的照片,黑底鎏金字显得十分耀眼,清晰地刻上了子女孙辈甚至曾孙的名字,三个儿子下面,长长一溜名字有12口人,可谓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生卒年显示老人78岁去世,墓碑前是两只威武气派的石狮子,两边是两行粗大翠柏,象是两队卫士。墓前还有一个专供烧香的小香炉。

简直就是一件难得一见的墓葬艺术品,让人美不胜收赞叹不已,我从心里惊叹子孙们有如此至孝大手笔!

感叹之余,我又看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旁边有一个新葬的黄土坟墓,就立了一块青石墓碑,碑上显示老人活到85岁,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这座墓在墓群中就显得有点寒碜而不合群,与豪华墓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堂兄告诉我说,这两个老人是去年相差三天去世的。豪华墓里的老人有三个儿子,他的故事有点象一部云南山歌剧《多个儿子多把刀》。大儿子和小儿子在外地工作,不能就近照顾老人,每年就出一点赡养费,照顾老人就全靠在家务农的二儿子夫妻俩。长期如此,二儿媳就不大乐意了,要大儿子和小儿子多分担赡养费,大儿子和小儿子也做到了,但就是达不到二儿媳的要求,二儿子夫妻总觉得自己亏了,再加上老人年岁大了行动不方便需要更多的照顾,二儿媳怨气更大了,对老人渐渐产生了疏弃厌恶感,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最后狠心将78岁的老人赶到一间四面透风老鼠蟑螂肆虐的老房子里,几乎不闻不问,每天送去一点残羹剩饭搁下就走,有时候连日打麻将老人就得饿肚子连水都喝不上,衣服长期没人洗身上一股浓重的骚臭味。老人气恨交加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爬起来小解时因腿脚不便跌倒在地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挣扎了多时再也没有起来......

老人的儿子受到社会舆论的一片谴责。可能是心怀愧疚,一家人决定以重金厚葬,也许,他们认为这样做才能弥补良心上些许的不安吧。

黄土墓里的老人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儿子是一个憨实敦厚的庄稼汉,家庭状况不是很宽裕。老人在60岁时就中风卧床20多年,长期看病用药吃喝拉撒需要家人精心料理。都说久病无孝子,但这么多年来,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儿孙们一直不厌其烦地照顾老人几乎是无微不至。老人想吃什么需要什么家人都会尽量满足。儿子经常给老人搬动身子活动筋骨,避免身体僵化,天晴的时候背着老人到门口晒太阳。难得的是儿媳妇也是忙前忙后照顾老人没有怨言。孙子一有空就陪爷爷聊天,上大学时,他时刻心系老人,利用假期时间打工,给爷爷买了一只可以微信视频的手机,给老人家增添了很多快乐。这是一个父慈子孝的温馨家庭,老人总是那么乐呵呵的,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子媳妇和孙子。他们家给村里带来了一种浓浓的道德精神上的正能量。

老人85岁寿终正寝,走得那么幸福安详。

弥留之际,老人知道家境不宽裕,按时下的行情,普通下葬都得三万多的费用。老人郑重留下遗嘱,死后不能再给家里增添经济负担,不讲什么排场,火化后薄葬,要家人必须满足他的最后遗愿,否则死不瞑目。

家人含着眼泪默默答应。

听到这里,我心里思绪翻腾感慨万千,久久没有说话。两个鲜明的事例对比确实让人唏嘘感叹,一首小诗竟然脱口而出:

青碑黄土冢,

孝义慰九泉。

枉设虚华景,

难御透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