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水麒麟儿
36107600000003

第3章 不在当归

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姜维随其南归,与母亲失散。若按《三国演义》的记载,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是因惦母心切才误中诸葛“奸计”致使最终背魏降蜀的,而且,陈寿还特意将“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这句话记载在了《三国志》的《蒋琬费祎姜维传》里。从这两个例子中,足以见得母亲在姜维心中的地位,何其之重。须知,陈寿在《三国志》里提到的母亲可并不多。

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开始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承。因此,在两汉三国时期,人们对孝道是非常看重的。比如:曹操讨伐徐州是因为其父曹嵩被陶谦部将杀害(至少在名义上)。徐庶离开刘备是因为其母被曹操软禁。甚至,蜀汉的尚书郎李密在蜀国灭亡后凭借情真意切的《陈情表》而名垂青史。因之,在那个“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年代里,人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恩并不是现代社会可以比拟的。姜维,亦不例外。

姜维在抵达汉中后,收到了其母的书信,大意是让他寄一些当归回来。当归者,当归来也,母亲的含义不言而喻。至于这个书信姜维所收到的时间,史书并没有记载,据《孙盛杂记》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到第二次北伐开始之间,考虑到书信在陇西和汉中之间传递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估计是在建兴六年秋冬之季。

母亲寄书信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母亲年迈,确实不希望与孩儿天各一方,故而希望姜维能归故行孝。第二就恐怕是徐庶的那种情况了,可能是大魏朝廷逮捕了姜维母亲,以此来胁迫姜维回国。但姜维此时的情况与当年的徐庶并不一样。徐庶当年是因为刘备慧眼识珠,故请得其做军师,而且,刘备是其第一任主公,徐庶此前并未投靠过别人。姜维则不然,其原本就在魏国任职,迫不得已才投降诸葛亮。于徐庶而言,其无论何去何从都是在忠孝之间做抉择,皆无可厚非。而姜维呢?他回到魏国即可成全忠孝,留在汉中则就是不忠不孝了。

但不知为何,思虑了许久的姜维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了蜀国,他泣泪成书,写下了十七个大字——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孙盛杂记》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每当读到这句话,我都会异常心痛,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对这个既不忠又不孝的姜维产生了阵阵的心疼。“孩儿在蜀中只有‘远志’这种药材,并无‘当归’可寄。”这封回信姜维也以药材作引,告诉母亲自己已有远志,决不当归。

我不知道,是谁偷看了姜维与其母的往来信件,并告之了孙盛。我也不知道,其母收到回信后会作何想法,是对其远志的欣慰呢?还是对其不归的心凉?我更不知道,曹魏最后是怎么处置了这位叛将之母,又或许,其母在孤苦伶仃中,早已死在了魏蜀几十年的战火里……

因为这些,史书和演义里都没有记载。

而我,作为一个两千年后的现代人,衷心地希望,姜母能够原谅和理解姜维,并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里,安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