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水麒麟儿
36107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在我国甘肃省甘谷东南地区,有一片土地,在三国时期,叫天水冀县,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九月曹操击败马超后,这里便一直属于大魏。由于与汉中毗邻,因此一直在抵御西蜀入侵的最前线,几十年来,战火纷飞,车辚马啸,民不聊生。就在司马昭挥大军三路伐蜀的前一年,这里还在承担着与蜀国北伐军的战斗。可是,就在大魏这么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却诞生了一个令其胆战心惊的蜀国名将——姜维。

姜维起初归降诸葛亮时,的确是在与曹魏对抗。随着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的相继去世,姜维逐渐地控制了蜀国的全部军权,而他此时的敌人,也已变成控制着大魏朝廷的司马氏族,曾忠于大魏的夏侯霸落魄来降,正是证明了这一说法。如果说刘备讨伐控制着汉庭的曹操是为了兴复汉室,那么姜维攻打控制着曹魏的司马师、司马昭,又何尝不是对大魏另一种变相的忠诚?

对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后人给与的评价更多是褒奖,而对于姜维,则更多的贬低之意。后人多认为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对汉室的忠诚,对先主刘备三顾之恩的报答。而姜维,包括罗贯中、陈寿在内的小说和正史都对其连年北伐一再批判。除却个人情感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势所趋。而其实姜维的北伐所获得战果并不亚于诸葛亮,从姜维独掌大权开始,只是北伐的起点,就比诸葛亮靠北了许多。若不是在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时,蜀将胡济延期未至,导致姜维大败,姜维的其余几次北伐均无重大损失,反观魏国郭淮、邓艾、王经,其累计战损则远高于姜维。在灭蜀之战中,魏大将钟会近二十万大军于剑阁为姜维所阻,竟不能前进一步。从中足以见得,姜维确系王佐之将,有着不可轻视的军事才能,堪比孙吴的周瑜。

当然,姜维的北伐的确也加重了蜀国百姓的负担,使本就弱小的蜀汉更加不堪重负。在肯定了姜维的战术能力之后,我们还要从国家整体战略的方向来思索北伐的正确性,认真考虑姜维的屡次北伐所获得的战果在除去其战损后,基于魏蜀两国整体实力的差距而为蜀国带来的真实收益。但反过来思考,若魏伐蜀,蜀国一样要经历战争,一样要耗损钱粮。因此相对而言,进攻更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至于蜀国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地归根于姜维的穷兵黩武和敛兵聚谷。相反,单单就敛兵聚谷而言,在我看来,也不失为一个优秀的战略部署。当然,我个人感情色彩是褒扬姜维的,所以不免有一些片面的意见和观点,但本着客观的原则,我希望读者能脱离罗贯中和陈寿的偏见,在本书中看到一个原原本本的、不杂偏见的天水麒麟儿——姜维姜伯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