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于崇祯年间
3609700000033

第33章 烫手山芋

前段时间,平原地区的粮食收成超过了以往几年,可谓是一个风调雨顺之年,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陕西境内却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旱灾,致使农民们种植的庄稼,虽然不能用“颗粒无收”来形容,但是,收获的粮食的的确确减少了八成之多,也就是今年只收获了以往两成的粮食。

别说是两成的粮食了,就是收获了五成的粮食,农民们都是无法挨日子过一整年的。就当时来讲,大部分的农民还都是租种当地的地主家的田地,需要上缴收获粮食产量的四到五成之多,剥削的如此之多,根本无法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光是靠政府发放的那一丁点儿救济粮,是无法养活一家老小的。

这不,陕西巡抚给刚刚即位不久的崇祯皇帝发来了五百里加急的奏章,请这个年仅十七岁的一国之君批示。别看他还是个少年天子,自打登基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忘寝废食地批阅奏章,可谓是勤勉有加。

在崇祯皇帝还没有继承大统做王王爷的时候,看到他那个木匠哥哥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把朝政大权交给了一个飞扬跋扈的太监,虽然才十几岁的年纪,却就已经暗自下定了决心,等到他有朝一日可以坐上那把龙椅,就要把所有祸乱朝政的这群阉党吧,杀他个落花流水、片甲不留,为民除害,匡扶朝政。

少年崇祯之所以有了想要接班他木匠哥哥的想法,是基于他的这个昏头昏脑的木匠哥哥一直都没有子嗣。这里所说的接班,不是接木匠这个活计的班,而是接替他的这个万众瞩目的皇位。根据历朝历代,皇位只可以有男子来继承的光荣传统(女皇武则天除外),皇帝膝下如果没有儿子,那么皇位顺理成章地由他的兄弟来继承。

而一门心思钻研木工活计的明熹宗,从十六岁登基开始一直到二十三岁服用“仙丸”暴毙,都没有太过于沉溺于女色,似乎对于生儿育女的事情不太上心,久而久之,七年的光阴一闪而过,愣是没有搞出一个儿子出来。木匠皇帝驾崩之后,一向为他所赏识的五弟信王朱由检,按照遗诏继承了他的皇位。

如愿以偿当上一国之君的朱由检,别看他当时年仅十七岁,放在今天还是一个未成年的男孩儿,却二话不说,把魏忠贤这个阉党的罪魁祸首给除掉了,接着,便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于阉党以及其爪牙,进行了一场别看生面地拉网式的歼灭战,一直轰轰烈烈地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算是告一段落。

当歼灭阉党一事前脚跟刚处理完,陕西巡抚后脚跟却送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让勤勉的崇祯小皇帝深感忧虑。于是,在早朝上,跟众大臣们就这个议题商量对策,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可是,商议了大半天,愣是没有一个对策符合崇祯皇帝的心意,进入到他耳畔之中的净是些华而不实之词,根本就无法付诸实施。

下过早朝,崇祯皇帝还是对于陕西旱灾一事放不下心,于是就召集了多位内阁大臣,到他的乾清宫内继续商议此事,大有拿不出个对策誓不罢休的架势。难怪后来的史学家说,别看崇祯可以算作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皇帝(南明不包含在内),但是,他对于朝政躬亲勤勉的工作作风,还是值得津津乐道的,是明朝作为勤劳的皇帝。

众内阁大臣们得到了内侍太监的传唤,就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匆匆忙忙地赶往乾清宫面圣,那麻利地样子,生怕耽误了功夫遭到年轻气盛的皇帝责怪。他们这些都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甚至年逾花甲的内阁大臣,在其他大臣看来,十分地光荣无比,对于这个不及弱冠之年的少年皇帝还是心存忌惮、不容小觑的。

因为自从这个少年皇帝登基以来,不仅不遗余力地铲除了阉党,对于如今日渐兴盛的东林党,也是很不待见的。为了弹压一下东林党把持朝政的威风,已经罢免了好几位自持清高的老臣子,搞的东林党成员人人自危。要是崇祯小皇帝那天不高兴,给这群老夫子们戴上一个东林党的帽子,就跟**的嫔妃被打入冷宫似的,他们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只要是得到皇帝召见的谕令,他们就得马不停蹄并诚惶诚恐地前去面圣。

“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从各处汇聚在一起的众内阁大臣,浩浩荡荡地赶往乾清宫内皇帝的书房,见到端坐在书案后正认真批阅奏章的崇祯皇帝,都放慢了脚步,伏跪于地,齐声请安道。

“诸位爱卿,不必拘礼,快快平身,朕找你们有要事商议,站着说话便是。”沉浸在书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中的崇祯皇帝,被大臣们此起彼伏的请安声,着实给吓了一跳,稍微平复了一下心绪后,放下御笔,站起身来,摆了摆手,略显焦急地说道。

“谢主隆恩。”众大臣刚才的请安声有些纷乱,在得到崇祯皇帝的礼遇后,大概忐忑不安的心情得到了些许的缓和,渐渐放松了下来后,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这才异口同声地齐声谢礼道。

待被召见来的七八位内阁大臣分列左右两排,站定了身子后,还未等坐在御案后面御座上的崇祯皇帝发话,站在左边一排最前面的内阁首辅温体仁,扫视了一下站在他周围的几个耷拉着脑袋,有些提心吊胆的内阁大臣,见此情景,很是不屑一顾,在他的那张皱纹丛生的老脸上,勉强地挤出一丝笑意,率先问询道:“启奏陛下,老臣愿意为陛下分忧解难,万岁爷是不是还在为陕西的旱灾而忧虑啊?”

“在众爱卿当中,还是温爱卿最了解朕的心思呐。”崇祯听到温体仁一语戳穿了他心中所想之事,心中略有不满之情,他最痛恨揣摩圣意之人,毕竟温体仁是内阁首辅,在众内阁大臣面前,不便因此而发作,便聊以**地有感而发道。

“万岁爷,既然这次召见我等是来商议陕西旱灾之事,不知万岁爷对此有何看法和指示,我等好照此出谋划策,以解陕西百姓们的燃眉之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不至于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安然度过这个大旱之年。”站在右侧第一排的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文震孟,忧心忡忡地说道。

文震孟这个人可是大有来头,他是明代大才子文徵明的曾孙,十近礼部考场,五十岁才中得进士及第,成为明代的第八十二位状元,可谓是厚积薄发代表中的励志哥。在崇祯登基成为皇帝后,鉴于他出众的才华和学识,成为了这位少年皇帝的老师,常伴帝侧,可谓是风极一时,遭到内阁首辅温体仁的嫉妒和排挤,向来不睦。

“启奏陛下,刚才文大人所言极是,还请万岁爷做一个批示,交由老臣们来商议,拿出一个可行性的对策,好给陕西境内的老百姓们一个交代。”站在右侧第二排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光启手捋胡须,微微颔首,对于文震孟的发言赞同地说道。

“文爱卿和徐爱卿都要朕做一个批示,那么,朕也就不再推托了。朕对于陕西旱灾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让一个灾民饿死街头,如若灾民饿死的人数没超过十人,朕就从县到州以及省,还有你们这些朝廷大员,层层拿你们问罪。”崇祯说到激动处,很麻利地从御椅上站了起来,背负双手,走到众内阁大臣面前,暗自下了决心,咬一咬牙,郑重其事地宣布道:“朕命朝廷往陕西旱灾区拨款一百万两银子,用于从全国各地采办粮食赈灾。如若这笔赈灾款中哪怕一分钱被经手的官员中饱私囊的话,朕就要了他的脑袋。”

“陛下所言极是,我等定按陛下的圣意吩咐下去,通知到陕西省以及采办粮食的各州县,让他们严格执行陛下的谕令。”温体仁观察到崇祯龙颜不悦,赶紧起身站了出来,一脸献媚地溜须拍马地说道。

“既然如此,这件事情就由温爱卿你全权负责吧。一定要给朕想出一个好的计策来,并且,要达到朕刚才提的那个要求哦。”崇祯虽然打心眼里对温体仁没有多少好感,但是,他毕竟是内阁首辅,也不好在内阁大臣们众目睽睽之下发飙,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于是就把这个烫手山芋抛给了他,要是他达不到自己刚才提出的那个要求,正好能够以此为一个正当理由,罢免了他内阁首辅的头衔,省的他成天阿谀奉承个没完没了,烦不胜烦。

“老,老臣遵旨。”听到崇祯的口谕,温体仁在心中叫苦不迭,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会这样整蛊他,君无戏言,他也只好自认倒霉,打碎牙往肚子里咽,说话的时候不由地磕绊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