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53

第53章 普法战争续2

不出杨宁所料,威廉一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和谈的请求,在前线除继续围困梅斯的法军外,继续攻击拿破仑三世所在的兰斯。此时的法军已经从初期的失败中恢复过来,兰斯的拿破仑三世的部队已经补充了兵力和武器,部队编制恢复到战前,在达尔朗的指挥下与德意志联军有攻有守,虽然梅斯的军队仍然被围,但兰斯这里法军稍占优势,一时间,战局呈胶着状态。

9月12日,迦罗克中将率领的海军及陆战队及紧急从内地调来的由雇佣的三国商船装载的三个陆军师到达易北河入海口,随即逆流而上,13日到达汉堡。吕西法少将率领的海军陆战旅随即在海军炮火的掩护下登陆,于次日全部占领了汉堡,在三个陆军师的配合下,继续扩大战果。

9月15日,占领不来梅,9月20日,占领汉诺威,至9月25日,紧急抵达德意志北部的法国军队已达3个军,近18万人,拿破仑三世晋升吕西法少将为中将,成立北德集团军,全面主持德意志战局。

吕西法、迦罗克的成功在法国巴黎引起狂欢,又进一步提高了普通法国男子参军的积极性,仅巴黎一地,就召集军人达40万,在三国武官的建议下,由于缺乏中高级军官,全部以营建制,随时补充前线战损,法国终于从全面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将前线指挥权交给布尔巴基、达尔朗后,拿破仑三世回到了巴黎,随其回程的是一个特殊的陆军师(里面从前线抽调的军官达5000人),计划在威廉不打算和谈时,依托该师编成10个陆军师,再进一步编成3个军编制的集团军,以备不测。

威廉一世接到汉堡被占领的消息时大吃一惊,但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一只孤军而已),还加大了对于兰斯的进攻,计划毕其功于一役,抓住拿破仑三世,逼迫法国投降。但随着北德集团军的组建以及吕西法的进展,加上拿破仑已回到巴黎组建新的集团军,他才知道,已经没有彻底战胜法国的机会。虽然法国战场德意志联军仍然局面占优,但是吕西法的北德集团军如同一根刺卡在喉咙里,令其难受异常。这时,三国发出了调停建议,虽然心有不甘,也只好同意调停,与法国和谈,令前线的联军停止攻击。

对于发起调停的三国,威廉一世心里一阵腻歪,首先其他欧洲殖民大国在全世界尤其30年前在满清的成功影响了他的看法,使白人至上、欧洲中心论在其心里扎下了根,对于世界其他人种尤其是华夏民族有一种打心底的蔑视;其次虽然三国的出现打破了威廉一世对于华夏民族的固有看法,但是人的定势思维不是一下子可以消除的,尤其是这个定势思维还是对自己有利的,下意识得不愿相信;最后就是原先三国信誓旦旦的向俾斯麦保证大力支持德意志统一,但现在却两头通吃,实在令人厌恶,当然德意志联军前期势如破竹的胜利主要靠的就是三国的装备及战法,但后来法军打入德意志北部要没有三国的参与打死威廉一世也不会相信。现在三国以和平使者的身份调停,呼唤和平,他要是心里高兴才见鬼了。

相比于威廉一世的纠结,他的首相俾斯麦倒是比较看的开,外交不就是这么搞的嘛(俾斯麦本人就是此道高手,纵横捭阖,来回挑唆为己谋利不就是一国外交人员的本分吗)?须知在欧洲,要想有永远的盟友,根本是不可能的,三国为什么要紧紧吊死在德意志这一棵树上呢?对于威廉一世的理想主义,俾斯麦很是无语。按照他的看法,已经通过这场战争,证明了法国对于德意志诸邦的威胁,联合起来是顺理成章之事,既然主要目标已经达到,纠缠这些细节有必要吗?不过自己皇帝的看法也不得不考虑,所以俾斯麦向威廉一世建议,既然三国是在法国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形提出调停(吕西法在北德的进展他就视而不见了),为了保证德意志的利益,需要一个欧洲强国出面,而这个强国不是别人,就是威廉的亲家维多利亚一世当政的大英帝国,要知道,英国人肯定不想看到法国人占太大便宜的(实际上作为欧洲数百年的搅屎棍,英国不希望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过于强大)。

此时第二代格兰维尔伯爵刚刚接替第四代拉伦登伯爵在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内阁任英国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接到普鲁士要求调停的要求非常高兴,这是英国继续在欧洲保持第一强国地位的体现,也是自己外交生涯的开门红,对此异常重视。在与首相一起觐见女王后,通过正式外交途径,向法普两国、唐宋明三国表达了参与调停的意愿。如同威廉一样,拿破仑三世也对唐宋明三国增强在欧洲的影响力大为不安,虽然借助三国之力,逆转了战局,但政治家考虑问题肯定不能被自己个人感情左右。并且拿破仑三世深信,作为欧洲历史悠久的搅屎棍,英国即使不想看到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同样也不希望统一后的德意志这样做。

有了英国人的参与,普法谈判成了两个当事国(其实应该是当事双方,德意志此时不是统一的整体,不过被法国人吓坏的德意志其他各邦委托普鲁士代表自己参加谈判,他们仅派出工作人员参与,德意志的底线是统一,当然如果能够拿到点赔款就更好了,不过想想现在被占的北德,可能性也不大)和唐宋明英四个调停国,这也是三国第一次正式参与欧洲外交。

确定和谈意向后,对于谈判地点普法双方很是扯了一阵皮,普鲁士要求在柏林,理由现在我们占据战场优势;法国表示坚决不同意,先不要说你们在法国战场实际占不占优势不好说,我们伟大的皇帝接连击败你们(梅斯被围的军队就不要提了),况且我们的吕西法将军纵横北德无敌手,和谈应该在巴黎才对。针对普法两国的互不相让,格兰维尔伯爵提出要么在伦敦吧,不在任何一个当事国,大家应该不会有意见。这么不会有意见,这次普法两国难得的一致,在伦敦谈判,有点太给你英国人面子了,这不坐实了英国欧洲第一强国的名头吗?眼见三方争执不休,唐国调停特使、驻法大使杨宁建议,不如选择一个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吧,这一下三国都没有意见了。听到这个消息,丹麦、荷兰、比利时甚至卢森堡都跳了出来,愿意承担提供场地的重任,且不要求充当调停国。对于知情知趣的这几个国家,6国到没有什么倾向性,最后一致同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作为谈判地点。

别看光谈判地点扯了一个多月的皮,在谈判于黄帝纪年4567年(公元1870年)11月10日开始后,谈判进程到很快,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谈判。让一直参与调停的三国特使大开眼界,原来欧洲人扯起皮来,一点也不弱于我华夏啊,真是长了见识了。

和谈一开始先是双方互喷,普鲁士指责法国人狼子野心,阻碍德意志的统一,还对德意志提出领土要求,最不可原谅的就是首先开战,简直是死有余辜;法国人则指责普鲁士痴心妄想染指西班牙的王位,还想野心勃勃的想夺取法兰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未统一就这样狂妄,统一了那不得一统欧洲。对于双方的互喷,调停的四国很是蛋疼,你们要是在战场上一方压倒另一方,还用这样扯皮吗?不就是做不到才在这里谈判,现在再提这些,纯属没事找事,不如谈点实际的吧。

在四国的劝说下,双方不再互喷了,那就各提要求吧。德意志要求法国不在阻碍自己的统一,并且要为首先开战给德意志造成的损失赔款50亿金法郎;法国人提出战争的起因在于普鲁士痴心妄想染指西班牙的王位引起,普鲁士应负责主要责任,应该为法兰西的损失赔款40亿金马克,且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意志。停战双方的不靠谱的要求,让四国调停人员头大如斗,最后还是明国调停特使、驻普大使章秉钧提议双方各让一步,德意志统一由普鲁士与各邦自行协商,其他国家不再参与,双方不再给对方赔款,也不再割让土地。作为挑起战争的一方,法国应支持统一后的德意志在非洲取得一块殖民地,双方就此罢战言和。章秉钧的提议实际上双方都不满意,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最后普法两国在唐宋明英的见证下于12月8日签订合约,双方各自从对方的国家撤军,互不赔款,德意志自行统一,双方恢复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