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在召唤系统
35487700000051

第51章 大封天下

见识过董卓发怒的凶残;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李儒背心发凉,要是能有主意自己早就讲了,哪里还挨在这里;

抬袖擦拭了额头的汗珠,小心翼翼的站起来,拱手道:“以小婿愚见,应当以天子的名义颁布诏书,宣称刘辩大逆不道,擅离封地,图谋篡位。裹挟关东各地起兵叛乱,非但无登基称帝,实乃大逆不道之叛贼!在历数何后之罪恶,工于心计,祸乱后宫,鸠杀陛下之母王美人,逼死崔贵妃;罪责实乃罄竹难书;母子二人非有大德,不足以担大统,局高位,今已待罪之身,行叛逆之事,天下当共伐之。”

李儒虽为董卓女婿,第一军师;却也是个地道的读书人,这书生意气名正言顺之类的话语,用在现在这个场景却非合适。

盛怒下的董卓可不给这个女婿的面子;“文绉绉的弄个檄文,有个屁用?”

“书生之见,这天下之人,惧怕我董卓的只是因为我手中这西凉精骑,兵权才是王道,今刘辩手握大军,诸侯倘若臣服,这诏书檄文,有个屁用?”

“太师!”

见李儒被训斥,董卓的另一个女婿,大女婿牛辅心中暗自高兴,向董卓施礼道:“小婿身边的贾文和足智多谋,太师可以听听他的建议!”

最近贾诩贾文和屡次出谋,很是出了风头;这次居然被牛辅推了出来当做邀功请赏,压制李儒的依仗。顿时感到措手不及,以他的性格,绝对不会在这种情况下站出来说话。

“好,贾文和你有何妙策?”

董卓目光挪到了贾诩的身上,沉声问道;

贾诩大脑飞快的运转着,既然被推出来了,自己没得选择。自己这身板可承受不起董卓的怒火;万一惹怒了董卓这头野兽,这死于非命在平常不过。

一瞬间,贾诩总算有了对策。

他小心翼翼的向董卓躬身行礼;

让这乱世变得更加动荡,和自己的性命比起来,还是自己的命要紧;

贾诩打定主意,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太师以天子之名,颁布诏书。册封天下,大封各地刘姓诸侯为王,甚至可封势力大实力强的的异性诸侯为王。譬如袁绍、曹操等;若如此必然会激发这天下诸侯的野心!既登王位,谁不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位列九五至尊,君临天下。”

只要激起了诸侯的野心,自然没人去支持刘辩登基,关东联军势必将会分崩离析,最终土崩瓦解!届时太师便可各个击破,将各地诸侯一一铲除。诸侯既灭,刘辩孤立无援,自然就不足为虑了;

太师手中西凉大军三十万,这天下一鼓可破。

这让天下大乱之策一出,李儒当即拍手称好。

现阶段对己方来说也只有让这天下大乱起来,才是最有利;

董卓大喜,当即任命贾诩为自己帐下第二军师,全权负责“大封之策”;

有了这大封天下,乱国之策,董卓一扫先前的愤怒,平静下来询问众将道:“这河东夏启,你们谁愿领兵前往抵挡?”

太师无需烦恼;

作为首席军师,这已被贾诩抢了风头,此刻却还得显示一番自己的谋略。

李儒拱手行礼说道“岳父大人且宽心,河东夏启短期之内必不敢渡河来攻。

夏启其人,崛起太快,无甚底蕴,且有得位不正之传,现虽显赫一时,靠的就只有这手中万余兵马;一旦渡河不利,必将功败垂成;河东太守王邑一旦率军回转河东,岂会令其坐大,必会夺其兵马;虽传其少年英才,却也抵不过世家多年幸苦经营。

“太师只需示好于他,儒只身愿亲往劝其退兵;”

可有把握;

李儒信心十足的高声说道:“必不令太师失望。”

只几日,经过贾诩与李儒的商议,以天子刘协的名义向天下连下几十道诏书,加盖玉玺,大肆奉王拜候。

益州刘焉拜为蜀王,幽州刘虞拜为燕王,扬州刘繇拜为淮王,兖州刘岱拜为鲁王;

除了这几家实力颇大的刘姓诸侯被冠以国号封王之外,其他一些郡太守、国相也都被封了郡王;便是前不久被刘辩认做皇叔的刘备都被任命为平原王。

除了刘姓诸侯封王之外,联军盟主袁绍被册封为渤海王,曹操被册封为陈留王;这各路诸侯俱有封赏,公孙瓒为北平侯,马腾为西凉侯;

面对突入起来的封赏,顿时天下一片哗然,有欣喜若狂者,有喘喘不安者,更有捶胸顿足者。

这汉家天下顿时乱成一团,各路诸侯那还有心思讨董;各自计较着自己所能得到的好处;人心思变,各怀诡谲。暴风雨欲来,这在风雨飘摇中,不知刘汉天下还能坚持几许。这对会盟各路诸侯的封赏,却独独少了河东太守王邑。

这就是李儒与贾诩商量下的挑起河东内乱的堂堂正正的阳谋,由不得你王邑不中计。

封夏启为河东侯,右将军;不可谓不丰厚;也不知王邑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当作如何!

李儒又亲自带着诏书赶往夏启大军营,来见夏启;要劝其接受诏书,承认刘协这个皇帝,自然就是不认可刘辩。挑起河东内乱。这个董卓手下第一智囊亲自前来,夏启可是受宠若惊,对他自然很是客气,而且夏启一直信奉“这种不能置他于死地之前,还是好好招待为好,这文人杀入是不用刀的,他李儒一句话的事,可能就是董魔王的大军便不管不顾直接杀奔河东而来;”这是人就给他三分面子,大家往后还可来往,能不得罪就不得罪的好。

不怪他如此胆小谨慎,这几千年历史教训告诉的道理经验还是得遵循;况且自己现在能了太弱,说不了大话;

李儒打量这个声名鹊起的少年,不由得感叹,自己也算是老了吧;

一身戎装,面色沉静坚毅,虽略显稚嫩的脸庞在多日的沙场征战,风吹雨淋的侵袭下,却显得英气十足了。

当得传说之中的少年英雄;

李儒大加赞叹;

二人相互见礼,从李儒的言行举止,夏启却看到了蔡邕的影子,心中惊讶不已;又是一个“文艺青年”的样子。

其实历史上的早年也李儒太学生,也是这党锢的受害者之一,当年逃亡西凉,幸得董卓相救,爱其才华,招其为婿;可以收着董卓的崛起最大的功臣就是他李儒;便是这个当年被朝廷所逐的太学生,将董卓这个边陲二流武将,一步一步的策划,设计,进入中央权利中心,位极人臣。

“不知蔡邕蔡大家可在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