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十大类方
3524100000002

第2章 桂枝类方(1)

桂枝类方的临床应用范围很广,是学习中医首先应了解与熟悉的。要熟悉桂枝类方,必须首先熟悉桂枝这味药。

桂枝是樟科植物桂树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及广西,具特殊芳香,味微甜而带辛辣。桂枝的作用范围很广,113方中有44方用了桂枝。从临床文献来看,桂枝可用于发热、自汗、身体痛、关节痛、头痛、腹痛、腹泻、四肢冷、胘晕、烘热、气上冲、遗精、心动悸、脉结代、喘息、短气、浮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瘀血、精神异常等病证。桂枝的药效不是单一的,其适应范围很难用现代医学的某种病名来对照。可以说,桂枝是中医最难用的药物之一,但也是最有魅力的药物之一。因为桂枝是“证”的药,而不是“病”的药。桂枝是一味纯粹的中药。中医用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等术语来概括它的功效。在这里,要把这些术语解释清楚,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姑且绕过它,先看看桂枝临床应用的指征是什么吧!

桂枝证

中医将药物的应用指征称之为“药证”,桂枝的应用指征可以称之为“桂枝证”,这是对桂枝应用范围的特征所作的概括。换句话说,桂枝证是中医应用桂枝的证据。这是中国人数千年积累的应用桂枝的最为实用和重要的经验。譬如,把桂枝比作箭,那桂枝证就是目标,目标对准了,命中率便高;同样,药证相对了,疗效自然会出现。道理就这么简单。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对证下药”或“方证相应”。可以这么说,药证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和规范,是辨证论治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古往今来,没有一位真正的中医不在药证的判定上下功夫的。

桂枝证由两部分组成:

1.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对寒冷感觉敏感,关节痛;

2.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心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桂枝证的发热大多是低热,或仅仅有自觉的热感,同时伴有出汗、恶风、怕冷。诊察时常见患者的腹部皮肤及手心比较湿润。腹部的上冲感或搏动感,中医称为“气上冲”、“奔豚”、“脐上筑”。正常时,腹主动脉的搏动是不易感知的,只是在体质虚弱的状态下,才能有搏动感或上冲感;同样,易惊、失眠、烘热面红、心动悸等均是这种反应。可以推测,桂枝证是体温调节、汗腺分泌、血管舒缩、神经兴奋抑制等功能失衡的一种病证。

桂枝体质

是指桂枝证及桂枝类方方证的出现频度比较高的一种体质类型。这种体质的识别,主要运用中医传统的望诊、问诊、切诊来观察患者的体型、皮肤、脉象、舌象而完成的。

外观特征:体型偏瘦,皮肤比较白,纹理比较细,少油光,肌表湿润;腹壁薄而无力,腹部多扁平,腹肌比较紧张;目有神彩;唇淡红或暗,舌体柔软淡红或暗淡、舌面润,苔薄白;脉象常浮大、轻按即得,按之软弱,脉多缓或迟。

好发症状:易出冷汗,汗后疲乏无力;为心腹部悸动感,易头昏晕厥;易腹痛;易失眠多梦;易胸闷气促,易身体疼痛,对寒冷、疼痛敏感。

从外观特征可见,“桂枝体质”颇像人们所说的“文弱书生”,也与《红楼梦》中的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林黛玉相似。而大家所熟悉的《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等体格粗壮、皮肤黝黑、能喝大碗酒、能吃大块肉的英雄好汉,显然不属此类体质。另外,临床常见的面泛红光、大腹便便的红胖体型,或肌肉松软、目无精采、恶寒懒动的黄胖体型也不属于此类体质。体质的识别虽不能直接决定处什么方药,但能为进一步辨别方证提供方向,所以说,辨明体质十分重要,不能忽略。

笔者观察,“桂枝体质”的舌象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即舌质淡红或暗淡,特别是生病时的舌象,大多表现为暗淡、暗红,甚或紫暗,但质地柔嫩而润泽。笔者称之为“桂枝舌”。

现代对桂枝的药理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证明桂枝有解热、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病毒、健胃、镇静、镇痛、止咳、扩张皮肤血管等作用。通过与不同药物的组合,中医使桂枝的这些作用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加强,这使桂枝在临床的适应面更为宽广。

桂枝类方很多,但每张处方的适应证,无不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带有桂枝证,同样,桂枝体质的患者使用桂枝类方处方的机会也比较多。这便是开始要讲解桂枝证、桂枝体质的缘由。

桂枝汤

桂枝三两(15g)芍药三两(15g)甘草二两(10g)生姜三两(15g)大枣十二枚(20g)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注:本书处方名、剂量、煎服法均依原书实录,但括号内为笔者推荐的汤剂成人一日用量,供读者参考。如该方与他方相合使用,其用量可斟减。

桂枝汤是开首第一方,传说这张古方是商代的大臣伊尹发明的。大臣曾是一位高明的厨师,他总结了华夏民族运用本草治病的经验,利用烹调技术创制了许多汤方,桂枝汤即是其中的代表方。桂枝汤用当时的香辛料与调味料调剂而成,辛香甘甜,既适口,又调体治病。桂枝汤已经流传了不知多少年,也不知多少人服用过,是一张久经实践检验的经典良方。中医称桂枝汤是群方之冠,凡学习中医无不从桂枝汤入门。

和桂枝有桂枝证一样,桂枝汤有其适应范围,这种适应范围称之为“桂枝证”。本书沿用这种以方名证的命名方式,直接称为“桂枝汤证”。这种证,又称之为方证。方证必须相应。古代的医家常常用“有是证,用是方”来强调这一原则。方证相应是以桂枝汤为代表的这些经典古方临床取效的前提条件和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桂枝汤证的有无是决定是否使用桂枝汤的依据,有桂枝汤证,用桂枝汤,不仅有效,而且安全。

有人说,桂枝汤是几千年的古方,还能用来治疗现代的疾病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需要进一步说说什么是方证?方证可以看作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诊断单元,方证所反映的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反应状态,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等几百个经典古方方证,就是古代的中国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几百种疾病反应的模式。几万年来,尽管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类的基因没有变化,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反应方式没有变化,所以,按照前人发现的这些方证给以相应的方药,疗效依然明显。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桂枝汤证如下: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肌肉痉挛拘急;

3.脉浮,或弱、或缓、或数、或大而无力;

4.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

自汗,是指自动出汗,虽气候不炎热,也不运动,也未服发汗药物而依然汗出者。恶风,指对风冷过敏,在温暖的居室或多加衣服可以缓解;发热,可以是体温升高,也可以是自我感觉周身发热。以上三种症状单独出现时,不能说是桂枝汤证,但三者同时出现时,对诊断桂枝汤证的意义极大。症状2是精神神经功能虚性兴奋的表现。上冲感包括昏晕、烘热、面红、失眠、多梦、胸腹有气上冲感、脐腹部的搏动感等症状;肌肉痉挛拘急包括胃肠痉挛性的疼痛、腹直肌拘急、四肢肌肉拘急疼痛等症状。脉浮,指脉搏轻按即得,十分明显,临床可以发现,体型偏瘦的患者一般多出现这种脉象。桂枝汤证的脉象不仅浮,而且常并见缓象,即和缓不数,或并见虚像,即按之少力或无力,有时也可见虚数脉象。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桂枝汤证是表虚证的典型表现。表与里相对,虚与实相对。表里是指病位。病在身体躯壳为表,汗腺、皮肤及皮下组织、关节、上呼吸道的病变多表现为表证,症状为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汗出异常、身体痛、脉浮、苔薄等。病在内脏为里,消化、心血管、内分泌、血液、中枢神经等系统的病变多表现为里证,症状为便秘或腹泻腹痛、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身热口渴或肢冷畏寒、脉沉、苔厚舌红等。可见,桂枝汤证为表证。

虚实是病势,即机体抵抗力与平衡调节力的动态分析。从整体而言,虚指正气虚,机体的抵抗力低下,生理功能减退;实指邪气盛,病邪的毒力盛,机体抵抗力也不弱。但就局部而言,虚指空虚,分泌太过,收敛不足;实指充实,收敛有余,分泌不足。形象地说,大门开着,人们可以自由进出,这种状态为虚;大门紧闭,风吹不进,人走不出,这种状态为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体也有许多各种各样的“门”,如魄门、贲门、肛门……这些门,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时开时闭,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有病,有些门的开合失调,或常开,或常闭。开者虚,闭者实。魄门常“开”则多汗、过汗、自汗,故为表虚;魄门常“闭”则无汗、恶寒、皮肤干燥,故为表实。肛门常“开”则大便泄泻、稀溏、脱肛,为里虚;肛门常“闭”则大便秘结,数日一解、腹痛拒按,为里实。桂枝汤证恶风,自汗,发热,故为表虚证。

从临床应用及单味药理分析和推测,桂枝汤具有解热、抗变态反应、抗炎、镇痛、镇静、健胃等作用,特别应说明的是,桂枝汤对机体的作用决不是单一的、局部的,而是调整包括神经、血管、免疫系统在内的机体的整体功能。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调和营卫”。营者,营养全身的精微之阴气;卫者,机体防御、卫外的阳气。营卫调和,则机体强健,不易患病,汗出正常;反之,则自汗,盗汗,恶风,怯冷,易感冒,易致病。可见,营卫两气,相当于机体的调节系统与防御系统,在维持机体的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的重要作用也随之可见了。所以,桂枝汤常作为调理方,广泛应用于各科临床。

——记载:“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临床所见,发热性疾患多见桂枝汤证。无论是感染性疾病的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或是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也无论是低热还是高热,只要有桂枝汤证均可使用本方。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曾治疗一位14岁的少女,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以其发热恶风,时有汗出,脉浮缓,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苔淡黄色,用桂枝汤原方依法服之,3剂而愈(1)。林氏总结原因不明的68例低热症中,有5例经用抗生素及解热剂无效,以桂枝汤治愈(2)。

——出汗异常的疾患也常见桂枝汤证。记载:“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宜桂枝汤。”桂枝汤可治疗自汗、盗汗、局限性多汗、头汗、黄汗。对低血糖、心血管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导致的出汗异常也有效。

——桂枝汤证尚出现于一些心血管疾患,如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瓣膜病、无脉症等。由于此类疾患的治疗方法比较多,使用桂枝汤者应注意鉴别。除心动悸的症状以外,自汗、恶风、失眠多梦、舌质暗淡等症状是常见的。笔者的经验,患者多属“桂枝体质”,红胖者、黄胖者慎用。

——桂枝汤证还常出现在许多皮肤病的病程中。顾氏治疗多形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肤炎、冻疮、蛇皮癣等多种皮肤病,只要出现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滑者,均用本方为主收效(3)。笔者也有类似经验,但在适应证的选择上,除舌脉之外,尚有体形白瘦,平素好感冒、易出汗及遇风冷更甚等特点。同时,由于皮肤病的病种较多,病变复杂,临床应用桂枝汤大多加味或合方。

——中记载桂枝汤证有“鼻鸣”一证,临床所见,恶风自汗的患者多为过敏性体质,故其中不少是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哮喘患者。笔者以桂枝汤加细辛、五味子,或加附子治疗以上疾病见清涕多或稀痰多,舌苔白滑者,常能收效。有人报告用本方加葶苈子、蝉蜕治疗20例过敏性鼻炎,除2例结果不明,4例复发外,其余14例全部治愈(4)。

——有报告用桂枝汤治疗妊娠恶阻64例,疗效满意。其中单用桂枝汤的54例,其余为加半夏、人参、干姜者(5)。还有报告桂枝汤治疗本病见效快,一般3剂症减,7剂治愈(6)。妊娠恶阻多见恶风、干呕,与桂枝汤证的“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相似,但舌质红、苔黄腻者不宜。

桂枝汤的加味方很多。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桂枝汤证见关节剧痛、冷汗多者;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桂枝汤证见胸满腹胀、咳嗽、喘息、痰多者;倍桂枝,加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治疗瘦弱之人的腹痛便秘;加黄芪,名桂枝加黄芪汤,治疗自汗、盗汗、黄汗见浮肿、小便不利者;稍增白芍、生姜用量,加人参,名新加汤,治疗汗多、心悸、胘晕、食欲不振者;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桂枝汤证伴见项背拘急或腹泻者。

根据前人的应用经验,桂枝汤服用后,宜喝热粥,并覆被取汗以助药力,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此外,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15g)芍药三两(15g)生姜三两(15g)甘草三两(15g)大枣十二枚(20g)附子一枚(10g)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将息如桂枝汤。

桂枝汤证属于表虚证,若虚的程度更为严重,出现汗出不止,皮肤湿冷,或非但表虚,而且里寒,即体内的阳气亦不足,出现恶寒、手足拘挛疼痛、舌淡、脉迟的时候,仅用桂枝汤原方便不行了,须加附子。这便成了的桂枝加附子汤。规定:“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是中医常用的温阳散寒镇痛药,有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强心、升高血压、调节微循环、调节体温、调节胃肠功能及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多用于虚寒性的病症(请参见附子类方)。附子有毒性,药量一般在15g以内,若用大量时,必须配合干姜或生姜,以及久煎1~2小时以减轻毒性。

桂枝加附子汤证如下:

1.桂枝汤证见冷汗、皮肤湿冷、过汗、脉弱浮大、舌质淡诸证者;

2.桂枝汤证伴见关节疼痛较剧、四肢拘挛者;

3.寒疝、腹痛、体痛、手足冷等见脉沉迟、舌质淡者。

以上诸证,属于表虚寒证。这里要着重就“虚寒”作一说明。虚是指全身功能衰弱或局部的机体调节功能失调,或自汗、多汗,或大便溏泻、滑泄不禁、漏下不收等。这在前面已作介绍。寒与热相对,反映机体反应状态的性质。寒是指机体的热量不足,生理功能与代谢率低下,患者出现畏寒怯冷、小便清长等证;热指机体的热量过剩,生理功能与新陈代谢亢进,患者出现畏热喜冷、面红气粗、小便黄赤等证。虚证与寒证在临床上常可并见,称虚寒证,是体内阳气不足的结果。桂枝加附子汤证便是这种表虚寒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多见于老人体虚感冒时,或素体阳虚感冒的多汗肢冷。郭氏曾治疗1例慢性肾盂肾炎的入院患者,因感冒头痛、全身不适、喷嚏、清涕,用参苏饮1剂,指望先解其表,后治其里,不料是夜大汗淋漓、心慌气怯、脉微肢厥,乃以桂枝加附子汤急煎顿服而缓解,其感冒也因之而愈(7)。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的严重自汗者也常表现为本方方证。如顽固性自汗伴恶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脉细虚无力等,笔者曾以本方治愈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