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李劼人说成都
3511600000046

第46章 说方言(3)

半头船:是航行在从成都到乐山县一段河流中的木船的名称。

私烟馆:清朝末年下诏禁吸鸦片烟之前,烟馆是公开的。以成都而言,几乎每条街都有。禁烟之后,成都城区内外确已没有烟馆。而乡场及外州县尚有之。不过都是半隐蔽的私烟馆了。

癞疙疤躲端午:“癞疙疤”三个字音,四川人一般都念成“癞格保”。癞疙疤是虾蟆的俗称。大约因为虾蟆满身浆包,故以癞疙疤形容之。癞疙疤躲端午,也是四川人一句口头话。原因是从前中药铺每于阴历五月初五日广买活的大的虾蟆,将其浆包挤破,取浆以制蝉酥。虾蟆取浆之后,多难再活,揣想虾蟆为了求生,每年必要躲过这一灾难。所谓躲得了初五,躲不了十五者,因阴历五月十五日俗称大端午,如初五日端午节未能取得蝉酥,则延至十五日大端午再取,也同样有效。一句话说完,癞疙疤始终躲不了这一劫也。监视户:即娼户,也是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周善培在成都开办警察时,才有的这个名称。三三猴儿:用三盫骰子赌输赢之谓。其赌法,除两枚骰子同色外,只就一枚骰子比大小。驷马桥:西汉武帝时候,四川在历史上第一个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成都人)由成都去当时首都长安,行经此桥,发下宏誓大愿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后来奉使还蜀,果然如愿以偿。后世遂称此桥为驷马桥。但是成都城郭屡有变更,一千九百多年前司马相如经行的桥,不见得在今天这个地方,更不是今天这道石拱桥。所谓古迹,也只是想当然的事情,其实不足为凭的。

二簸簸粮户:粮户即地主,簸簸即盛谷物的簸箕,二簸簸即二号簸箕,非头号簸箕。簸箕不大,盛谷物不多,则此地主便是小地主了。这语汇现在虽尚流行,但流行面已不甚广,将来可能消灭,缘土地改革以后,粮户这个名词已经少用了。

增广:清朝时代,四川许多私塾训蒙读本,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所谓三百千千外,还常采用一本“训蒙模范句读增广”。开篇四句:“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就说明了这书无异一种处世哲学。例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足以窥见一斑。因此,这书在当时流行颇广,许多人说话,都当成圣经贤传,时时引用之。一般称呼这书,就叫“增广”。

新化街: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周善培作四川警察局总办时,将成都娼妓聚集在这里,以便管理。

既丽且崇:是晋朝文人左思所作蜀都赋上咏三国时候少城的一句。

云台司:清朝年间,四川有一种行话,管抬轿子的叫“云台司”。是这三个字音,却不知道是否这样写。这一名词的根源,也未查考出来。

喜煞冤家:当时一个姓萧的男旦角,相貌身材非常的丑,却有一副又高又响的好喉咙,骂媒介是他拿手戏。在坝坝戏场中唱出了名,但进到戏园便黑了,由于声音太高太响,听众都有些受不了。诨名喜煞冤家,一般讹为洗沙盰篼。

师、哥:陕西省三原县人,大抵从清初起,就有组织地到四川各地经营工商业。资本家并不亲来,来的,全是伙计。其间分师、哥、大、相、娃,五等。师又分大、二、三,三级。师相当于后世的经理,哥相当于后世科股级,娃即徒弟。必须升到师哥二级,始有资格几年准许回去一次报帐;必须先到资本家家中,将帐目算清,并将行李检查后,方准回到自己家中暂住若干时日,听候本家调遣或作升降开除的处理。

走广:广是湖广省的广,不一定专指广东省而言。在从前,交通极为不便的四川,但凡出了夔门、三峡、到了沙市,就谓之到上广,沙市以下,全谓之到下广。走过广的人,大都见多识广,又谓之见过世面。走广一云“打广”。

端公:巫师的尊称。打保符、送花盘,是端公禳鬼术之一。

整猪、烫毛子:在赌博场合上,不以正派手段,把别人银钱弄光,叫做整猪、剥狗皮。烫毛子,就是用开水将猪毛烫去,即是整猪的意思。这是四川通用的一句成语。

光禄寺大夫、见缸倒:在当时一般称呼厨子为光禄寺大夫,不知道是讽刺或是恭维。见缸倒是挑水夫,建昌道三字谐音。建昌道是当时四川省分巡道之一,所辖有雅州府、宁远府、邛州直隶州。雅、宁二府,即今西康省雅安、西昌两专区,邛州为今四川省邛崃县,辛亥革命后,直隶州制废除,邛州改名,便不辖县。

倒抬、踩左踩右:倒抬与道台二字谐音。顺抬,因倒抬而引伸出来的笑谈。踩左踩右,是当时轿夫经常使用的口号,只须一提说踩左踩右,便知所指的是轿夫。当时做官人家专用的轿夫称大班,地位确乎比打杂挑水的高些,所挣的工钱也确乎要多些。

摔手:四川以前坐轿子时代,抬轿的称轿夫,又称夫子。定额以外的轿夫预备换班赶路的,叫摔手。乡间叫加班匠。摔字念为衰字的上声。

官场语汇清朝官制:赵次帅即赵尔巽,号次珊,又号次山,是赵尔丰的胞兄,是最能左右赵尔丰的一个人。辛亥前一年,清朝把当时的奉天(即今的辽宁省)、吉林、黑龙江三处将军裁撤,改为三个行省,和其他省份一样,每省设巡抚一人,为这一省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三省之上,又设总督一人,其职位也和其他几个省的总督一样。因为总督有军权在握,故称制军,又称制台,又有“帅”的称号。辛亥春,赵尔巽由四川总督(清朝制度:总督多辖两省,也有辖三省或一省的。四川总督便只辖四川一省。并且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其下就不再设巡抚。)调任东三省总督,遗缺以他们胞弟、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署理。赵尔巽既去,赵尔丰未到成都接任之前,又把四川布政使(清朝制度:总督、巡抚的官职虽然崇高,但说起来,却是一种临时设置的差使,所以用的印信不是四四方方的印,而是长方形的关防;一省的最高官吏,名义上要算布政使。布政使等于今天的省长兼管民政、财政职务;好像古时的一方之伯,故尊称为方伯,又好像古时的天子的屏藩,故又称为藩台。但是总督、巡抚成为固定官职之后,布政使的职位便小了,甚至降下来,和专管司法提法使也即是按察使,专管教育的提学使也即是学政,专管盐政的盐运使也即是改制前的盐茶道平列,称为各司之一,为总督、巡抚的僚属。)去南人王人文号采臣的提长上来,暂时护理总督职务。不久便正式升任王人文继赵尔丰之后为川滇边务大臣。再,总督所驻之处为总督衙门,又称督院,或简称之曰院,曰院上。又因四川制台衙门偏在成都城南,故成都人又呼之为南院。兹再附带注释一下:布政使在辛亥年春改行官制前,全称为布政使司布政使,提法使全称为按察使司按察使,故称二司。按察为古时的陈臬,故又称臬台。学政称学台。各省都有这三个官,互不相辖,官阶平等。清朝的官阶分九品,每一品又分“正”

“从”二级。总督大抵为一品,巡抚为二品,司为三品,其下是道为四品,其下是知府为五品,其下是同知通判为六品七品,其下是知县为七品,其下是佐杂小官和教官为八品九品。各省官吏,叫做外官。外官中有“道”这一级。九品中道员居于四品,恰是承上启下的一级。一般称之道台,当于赵宋朝的观察使,所以官场中便尊称道台为观察。那时,四川分为川西道,川东道,川北道,下川南道,包括后来分出去的西康省一部分,即是说包括今天四川省的雅安专区、西昌专区地方的,叫做上川南道。这是四川的分巡道、兵备道。但是这一级的官“道台”,又不一定都是分巡道、兵备道。像辛亥春新官制未颁发前的四川省的盐茶道,其他省份的粮道,普遍新设的巡警道(由各省警察总局改设的)、劝业道(由各省商业局或工业局改设的),与分巡道、兵备道是同一级的。

此外,便是候补道。顾名思义,便知它的官吏,都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缺额出来,才能“补”上的人员。在清朝末叶,用钱捐官的风气大开,不管什么出身的人,只要有钱,都可以捐一笔钱给吏部(当时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的头一部。新官制制定后,才屈居于外交部之下),买一个官来做。最大的官,只能买到候补道,价钱不过一万多两白银。就连一些花样加上去,比如加捐二品顶戴、赏戴单眼花翎,那便可以不戴亮蓝宝石的四品帽顶,而戴粉红珊瑚的二品帽戴,并在帽子后面拖上一匹一只眼的孔雀尾毛,同时还可把蓝呢四人轿改为绿呢四人轿;轿子前面,还可加一个人撑一柄长柄红绸大伞,叫做红日照;轿子后面,还可跟一个戴大帽、穿大褂的骑马随从,叫做跟班大爷;把这些虚伪仪式全加上去,也还不到两万两白银。有钱的人多,因此各省——尤其南方几省的候补道也便多了。道台的缺额只有那几个,绝大多数候补道不可能补缺。为了安顿这般人,只好多设一些临时差事,大抵每月支薪在白银二百两以上的,都是候补道或低一级候补知府等的差事。

成都府:清朝时候,地方行政层次极多,一省当中分几道;一道之下管几个府,几个直隶厅和直隶州;府之下又管几个厅、州、县(为府所管辖的厅、州,等于县,谓之单厅、单州)。直隶厅和州也要管辖几个县。当时四川省成都府管辖十六个州县。

乡试:从前每逢子、卯、午、酉,即是隔三年一次,将全省秀才集中到省城考取举人,谓之乡试,又谓之秋闱,因考期定在阴历八月上中旬故也。

点名:当时在贡院龙门点名时,以府为单位。每开点一府,以放一铁炮为号。成都府居首,先点;顺庆府居末,后点。

杀枪:代人作文,叫做杀枪。这是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名词。

大令:清朝官场中互相以官职尊称,都喜欢用古代的官职,而不用今名,所以称知县为“令”或“大令”。

西宾、东翁:清朝时候,凡是为正印官私人聘请的幕友,一般都以西宾自居。与西宾相对的为东家。东家尊称西宾曰老夫子,西宾称东家则曰东翁。

帽盖子:从前学习当刑名师爷的人,叫做帽盖子。刑名师爷,即是从前官吏聘去,专门代之办理民事案件的幕僚。是一种专门职业。浙江绍兴府的人操此业的最多,各有师承,各有可以引据的例案秘本,为其他地方习刑名者所不及。故聘刑名,必聘绍兴籍人,而习此业的人,遂亦称为绍兴师爷。

换帖、拜把:从前有种风气,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意气相投,便互换庚帖,结为异姓兄弟,名曰换帖。此风官场尤盛,并非由于意气投合,却是借此发生关系,以便互相提携。官场中换帖,名为拜把,彼此以把兄把弟相称,表示亲密。

岑公祠:东汉光武帝刘秀命大将岑彭伐蜀,被公孙述所遣刺客刺死于彭亡山。后世以为彭亡山即今彭山县。又传岑彭葬于华阳县中兴场,这里去成都只水程四十华里。清光绪二十八年,岑春煊升任四川总督,认岑彭为其祖先,曾就中兴场岑彭墓所,建立祠堂一所,称为岑公祠。岑春煊去川以后,渐就颓圯,辛亥年八月初赵尔丰派员修理是实。

四门:那时成都城墙只辟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西门划入满城,只许住在满城中的旗人进出,城门启闭,由副都统掌管,汉人进出,只有东南北三门。

打杵:清朝时候,三人以上的官轿,都有杵杖。凡轿子停不落地,便以杵杖撑住,这就叫做打杵。因而凡是表示事情停顿,或办不下去,都叫做打杵。这语汇至今还在使用。

鸭儿盚水:是清朝问官问案时一种逼供的非刑。(凡不载于大清律列上的刑法,都叫非刑)非刑都是非常残酷的,鸭儿盚水只是其中的一种。办法是用粗麻绳四根,紧紧扎住一个人的两手拇指,两脚大趾,凭空将人吊起,使人痛彻心腹,求死不得。甚者,还在吊起人的背上加一块石头。

剃头发:清朝制度,男子头发四周都须剃光,刑事犯人却不准剃,大概为了容易识别的原故罢。这里说的剃头发,便是将应剃的剃去,恢复平常人样子,并非剃成和尚头,叫他去东山出家也。

打千:屈一膝,行半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