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李劼人说成都
3511600000044

第44章 说方言(1)

蜀语考释(近、现代为主,兼及当代)

人为自己作品中的四川方言写了大量的注释,极具学术价值和趣味性,本书编者特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此处的标题及分类标题均为编者所加。

世态语汇撒葱花:犹之灌米汤,是当面恭维的意思。

冲壳子:也是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的语汇谓说大话和夸口为“冲壳子”,更无边际的为“冲天壳子”。

歪号、采儿:成都人把歪字念成歪字的上声。采儿:字连念为一个字,是向你喝倒彩以恶意招呼你的意思。不是名词,而是动词。

柿子园:即今成都北校场地方。在一八九!年以前,是土娼麇集之处。十数年后,只管地名已易,人事全非,但一提到土娼和卖淫事情,柿子园一词犹在人口。

碧游宫:见旧小说《封神榜》。据说,是通天教主所住的地方。通天教主是有教无类的大神,在碧游宫进出的,甚么品类的东西都有。成都人便用这名词来讥诮那些门禁不严宾客甚杂之所。

黄的、装蟒吃象:“黄的”是“黄不酥酥的”省文,是门外汉的意思。“装蟒吃象”是假装糊涂的意思。两者都是当时成都市井语,是不是从四川哥老会的术语而来,未曾查考。

强:在四川人的语言中念成“将官”、“将校”的将字音,意思是小孩不听大人教训,性子倔强。有的便写成“犟”字。

邛、蒲、大的刀刀客:邛、蒲、大,即邛州(今为邛崃县)、蒲江县、大邑县三地的简称。三地大都多山区,人民向来强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者,便称为刀刀客。

二郎腿:把一只腿架到另一只腿上,名为跷二郎腿。这是四川人的语汇之一。

豚尾:清朝自征服汉族,曾下令改服制,凡男子都须照满洲人打扮,将头发剃去一转,余发编成辫子,拖于脑后。到光绪维新时,日本人首先讥讽那发辫为豚尾,一般志士深恨清朝,遂也采用了这个名词。

散谈子:即开顽笑的意思,是四川人至今还在用的习用语。

言子:是成都人的语汇,所包甚广,凡方语、土语、谚语、歇后语、某一些术语,都叫言子。

捡头:音欺。捡?头,即捡便宜的意思。古人出丧时,除用一具纸扎大鬼叫方相的导于前外,还要用米麦粉做成一些鬼头模样的东西,撒于道上,与方相作用一样,谓能避邪。这就叫?头。使人捡食之。后世虽无此举,但名词却流传下来了。

伸抖:丰姿出众的意思,有时叫做伸展。是四川尤其川西一带的习用语。

苏气:四川人习用语言中,凡是称道一个人的态度大方,打扮漂亮,都叫做苏气。苏是苏州,气是气象。与此相反的叫做土气,苕气,或土头土脑。?子:?,音姬,字书收有此字,解云,将男作女。别处人说成都盜叫做兔子,或名兔崽。亦即文言之娈童。在清朝统治时期,四川各地此风甚盛,即在辛亥革命以后,此风犹未泯灭。在成都,?子一称相公,专门干此业的,称为“吃相公饭的”,省言之,为“吃相饭的”。有人穿凿一点,写作“象姑”,并不妥当。

莫奈何:木制的小儿顽具,很像一个捣花椒胡椒的木臼。只是那只木杵却永远陷在臼里,可以旋转,莫奈何把它拔出来。

汉仗:即身体,即身材。(如《大波》:他龟儿汉仗又大,背不动,只好搀着走。——本书编者引)方人:四川人常用的一种语汇,含意广泛,用在这里(指《大波》中:“敝内真是多事,不应该这样方人!”——本书编者引),是“当众予人难堪”的意思。侈嘴:侈音渣。明朝蜀人李实所作的《蜀语》,即有此字,解为开张。音又与今悉同。蛐蛐:即蟋蟀的俗称。退油丹:在一九一一年以前,成都一般人家尚不能使用上海运到的肥皂。作为涤垢去污剂的,是本地生产的皂角与?子,以及一种从丘陵地上挖出的白泥。退油丹即是以白泥作原料,略加一些草灰,捏成球形,晒干便成。

默道:即暗谓,即心里以为,这是四川相当普遍的语汇,至今犹在使。方向:即希望,即着落。老几:是成都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语汇,并没有确切意思。

有时,称自己为“我老几”,称人曰“你老几”。若单纯用老几一词,则多半作为打招呼之用,如“喂”、“嗨”等。弯酸:即和人为难的意思。是这两个字音,却不敢必是否这两字。四川人直到现在还在使用这句成语。老庚:同年出生的人,以前称为同庚,在口头讲起来就叫老庚。煮屎:是川西一带常用的一句成语,意思是抱怨,说闲话。?:据明朝时候四川人李实著的“蜀语”说,是其遮切,音茄。若以现在成都方音读之,读为“卡”字音,倒比“茄”字音为近。“蜀语”又云:急行曰大步。其实?即行义,不分大步小步。同时倒还有“跨”字意义,如言?门限,即跨过门限是也。

柁子:四川人的语汇,把拳头叫做锭子,又叫柁子。不撤火:四川人的语汇,把不畏惧、不怯懦,都叫做不撤火。

啷个:即“怎么”,比“咋个”尤地方化。差不多川西平原的人百分之百都说“啷个”而很少说“咋个”。只有文化比较高的人才说“怎么”。

烹缸:是四川人的语汇,意思是一开口先就严辞厉色责怪你一番,即一般所谓“下马威”,亦即普通话里常用的那个“轰”字。是这两个音,却不知是否这两个字。或有此一词,而读音稍变,现在还查不出来。门限汉儿:是四川家庭中最常使用的语汇。意思是只在家屋里对自己人充好汉,却不敢对外人称豪杰也。

瓜瓜:即普通话所谓的傻子。不过在四川人使用的这个名词涵义中,又不完全指的是傻子,但凡一个人不太狡猾,说话老实,做事有些傻劲,大家也呼之为瓜瓜。

痨鱼:“痨”字本来是“药”字,在前,我亦曾写作“药”字,还加过注解。后见明朝蜀人李实所著《蜀语》有一条云:“以毒药药人曰痨。”又引《扬子方言》亦曰:“凡饮药而毒……谓之痨。”既然字有来历,而读音又较确切,因从之。

饮花:这个饮字,如其用为“我饮水”、“你饮汤”、“他饮酒”之类的饮字,则读为四声中的上声,若“隐”字声音。再如“我用水来饮花”、“你去把那畦菜饮一下”、“叫他们把那几株树多饮一点水”之类的“饮”字,则应读为四声中的去声,若“荫”字声音。这里所用的“饮”字,便应读成“荫”字声音。

局面:即齐整,即漂亮的意思,在清朝末年,这个词颇为流行,现在只偶尔使用一下。展劲:即努力的意思。四川人在口头,不常说努力,而说的是“展劲”或“鼓劲”。煞果:即结果,即末了的意思,是四川人的常用语。“果”念成“阁”字音。?麻:即荨麻。“?”字念成“合”字音。并且这个“?”字还可当动词用,比如说:“毛虫是?人的。”经佑:即伺候,即服侍,即照料的意思。这是四川人的语汇。?皮:是四川人的习用语,意思是伤了面子。四川言子中有这么一句:“王大娘的狗,?皮了。”拉稀:是成都的市井语,意思是泄气,是软劲。它的对语是乘火,乘硬火,乘得住火。拉稀是拉屎的省文。

理抹:“抹”字读为“麻”字音。理抹即理落,即清理。

这是四川人常用的语言。

使佯:四川方言,含有不甚认真的意思,也含有装腔作势意思。

巴适:四川话的“巴适”,即普通话的“巴结”。但同时也有合适、适应等意思。比如说:“这件衣裳你穿起来很巴适。”那就说是“很合适了”。

皮护书:等于后来的皮制公事包。作用同,形式却是两样,是一种拿在手上的三叠皮夹。主要是放名片、手本和公事。而且是交跟丁拿着,主人不自拿。

没佯:就是没意思,是四川人常用的语汇。

帽根儿:即发辫。抓帽根儿,即是容易被人捉住的意思。

按:“按”字本是以手抚物的意思。这里却当做“扑”字解。是四川人的语汇,至今犹在使用。?:?音渊,“广韵”解为弓势,即是说把一种东西屈成弓的样子。四川人把一种竹编的像撮箕而有提柄的东西叫做?篼,有些人写作冤篼,或箢篼,都不对。再,这个字又可作为动词用,比如说:“把这根竹子?成一张弓。”不过动词的“?”字,须念为入声。地皮风:即是耸人听闻、使人茫然奔避的谣言。“风”字不是“风雨”的“风”,而是医学名词的“风”。

地皮风:是说毫无事故,忽然发生了一种惊人谣言,使安定的秩序,一下便扰乱了。这是成都人的语汇。全词为“扯地皮风”。

打滥仗:是从前四川社会上一种流话,意思是无以为生。棒老二:四川人呼明火抢劫的强盗为棒客,棒老二即棒客。撮撮钱:也是从前四川社会上通常用语,意思是所入极人说成都盜少,不过小钱一撮。?:?即发生影响之意。明朝蜀人李实所撰《蜀语》云:音幸,寒热结块曰?疡子。疡音羊。《集韵》云:音?,疮中次序冷。

土老肥:四川话的土老肥,即其他地方称为土财主,或曰老财者,是也。煮屎、倒坛子:煮屎者,说臭话也;倒坛子者,倾囊倒匣而出之也。这两句四川“言子”,都是背地道人是非之意。作个请请:四川以前的小儿语,称“作揖”为“作个请请”。说话带汤:是四川人常用的一句成语。意思是话言中有不妥当的地方。相手方:这是清末民初时候,一般人常用的一个由日本引进的名词,即对手是也,亦即后世所用的对象。心里有个打米碗:是四川人常用的一句成语,意若曰心中有把握,不致为情况所迷惑。抄手:四川人叫馄饨为抄手。但这里所说的抄手,意思是把两手抄在袖管里,无事可做也。访员:当时又名访事,即后世所谓外勤记者。

背榜:即列在毕业榜上最后一名。

冲柁子:是四川人惯用的一句成语,意思是专门道人的短处,亦即文言说的“进谗”是也。撤火:与拉稀是同义词。不过比较普遍,现犹通用。孬:四川人通用的一个俗字,音丕。其实就是“否”字,意思仅仅是不好而已,却又非怎么坏。“否”字作为“孬”字用,本来应该读为丕字音。因一般都读为阜字音,故四川人造出一个“孬”字以代之。

偏花儿:即指一只眼睛有毛病的人,含有轻薄意思的一种名词。嗜好:当时用嗜好一词,是专指吸食鸦片烟的不良行为,或曰恶嗜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这名词尚在通用。贴心豆瓣:以前四川流行于城市平民阶层的一种成语,意思即是效忠于某一个人,甘愿为其驱使也。音御,损坏的意思。几爷子:四川人至今还在使用的一种成语,意思是“那一些警察”或“那一伙人”。旺几:是很多的意思。这是四川老早以来就在使用的形容词。全句是旺几带肥。几字是语助词。相应:即便宜。有人写作相因,恐不如相应二字尚能表出相应于钱包的意思。这是四川人至今习用的一种方言。?:音糌,走?是移动的意思,在有些地方又作通融解,是至今尚在使用的四川方言。?:是四川人创造的新字,大约有近百年的过程。音郎字的阳平声。意义是小或者是弱。合为一词,意义也是小或者是弱。这是四川的方言,迄今尚在使用。

恍:是恍恍惚惚这句成语的简词,形容一个人凡事都不细心的样子。

脱另:即另外、另自的意思。在四川人口中,脱字字音还接近于通字字音。

洁酌候光、不速之客:在旧时代,请客帖子上经常有这么一句:“洁酌候光”。若是未经邀请,走来碰着,被邀入席,一般人遂讽之为“闯酌候光”。至“不速之客”,本出于“易经”。“速”字当做邀请或催请解。旧时代的请柬上,也经常有这么一句:“便章恕速”。意思是:“请别穿礼服,并原谅不再遣人来催请啦!”关火:疑为是关合,到底该写成哪两个字,不清楚。这是那时才在成都社会偶尔用到的新名词,意指能负完全责任,把所说之事办好。以后,此词流行于各阶层人物之口。

擀盘子:梳发辫代修面,谓之擀盘子。盘子,脸之代名词也。直到今天,四川人犹谓修脸为擀盘子。开红山:即见人便杀的意思,也是那时的一种黑话。癛:癛字也是新创的字,读成“怕”字的阳平声,用途甚广泛,有软柔意思。这癛字的创作年代,与“搞”字“垮”字差不多相同,但被采用,还是近七八年的事。癛耳朵是怕老婆的代名词。

打捶:打降、打架,文言所云斗殴。角逆即相争、相骂,也含有斗殴的意思。皆四川人的语言。狗:以前成都人讥诮悭吝的人,大抵叫之为狗屎。因为狗屎每每是干屎橛,又干又臭,令人讨厌。狗就是狗屎的省文。抓了萝卜缨:只要抓住萝卜缨,便可随意地把萝卜提来提去。因此,这句话就变成被人愚弄的意思。在赌博场合上,与烫毛子同义。

白头帖子:不署姓名的通告,文言叫做匿名帖子。当时内地没有印刷处所,更没有报纸,凡有什么民间言论,便用白纸写好了,贴在通衢大道的墙壁上,让人誊抄流传。也有雕了板,印刷散发的,不过很少。

凑和:同一样的字,倘若把凑字读为阴平声,那吗,凑和便是恭维的意思。倘若读成去声。它就含有帮助和应付两种意思。

整倒注:四川话,即整得彻底的意思。

麻:蒙字的转音,也是蒙蔽的意思。

饮食语汇红锅饭店:即普通饭店外加煎炒之谓。红锅就是火旺油热,铁耳锅快要红了的意思,表示随时都可以煎炒,随时都在煎炒。

潲水:潲字并非臆造。《康熙字典》载“广韵”、“集韵”并云:读成稍字去声,义为汛渖以食豕。我们现在喂猪的潲水,还是要掺和米汤的,米汤便是渖。

炒?子:?字,也非臆造。《康熙字典》载“广韵”云,苏吊切,义为切。“集韵”云,先吊切,音啸,义为。又载“五音集韵”云,私妙切,音笑,义为切肉合糅。现在一般都写作臊字了。因为臊字的意义到底不同,所以我仍写作?字,即肉字偏旁,从肃字得音。

八个的,?子面:这是成都人在前常用的一句口头话。清朝时候,成都卖面条的市价是,只放佐料的素面,每碗制钱六个,再加有肉末的?子面,每碗制钱八个。这里并非明指面条价值,只是借“咋个”

“八个”略近谐音的字,作为调侃而已。“?”字即一般写作的“臊”字。

打牙祭:是四川人用来代替吃肉的一个名词。据说,古代有这样一个制度:每月初二、十六,军营中必杀牲以祭牙旗,因而人得食肉。在昔,四川一般人也只在每月初二、十六各食肉一次,故相习于吃肉即谓之打牙祭。打者,即动词的为字。

人说成都盜照水碗:从前,成都卖烧鸭的铺子,大抵兼卖热老酒,两文制钱一大碗,老酒酒精很轻,平常人都可喝上几碗,不致甚醉,只是把肚子灌胀而已。此种喝酒法,名曰照水碗,又曰胀死狗。前者以质言,后者以量言。

锅块:即烙饼。四川的锅块做法从陕西传入,在陕西叫做馍,一部分人叫锅块。“块”字稍稍一转,遂变为“魁”字音,于是许多年来,锅魁一直代替了锅块。

宫保鸡丁: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祯原籍贵州,在四川时,喜欢吃他家乡人做的一种油糊辣子炒鸡丁。四川人接受了这个食单。因为丁宝祯官封太子少保,一般称为宫保,故曰宫保鸡丁。

帽儿头:是四川一般饭馆里用的专门名词。一个帽儿头即是一大碗盛得堆尖尖的白米饭。大约一个帽儿头,可抵两平碗之量。

席点:从前四川,尤其是成都地方,正式筵席,除了肴馔之外,未上席前,还有一道点心,谓之中点;上席之后,也有一道或二道点心,叫做席点。

火房:在昔,成都人家所雇用的厨子称为“火房”。火房做菜的艺术一般也不及厨子,他的工资也较低。

焯豆腐:“焯”字有两个音读,一读“酌”,一读“笃”。

用在这里,应读“笃”字音。

姑姑筵儿:小儿女戏扮筵席,在四川语汇里,便叫做扮姑姑筵儿。

帽结子:是将猪小肠挽成一个大疙瘩,颇有点像从前瓜皮帽顶上的帽结。这是成都的名物之一,而今只叫做疙瘩肠,形象也简单化了。

油大:是四川最通用的语汇之一。但凡荤腥菜肴,都称油大,包括筵席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