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李劼人说成都
3511600000020

第20章 说街道(3)

旧皇城,一般人都误会为三国时代刘备称帝的故宫。其实不是。它是唐末五代、前后两个蜀国在成都建都时的皇城。这地方,经过宋元两朝的兵燹,不但城垣宫殿早已无存,就连清人咏叹过的摩诃池,也逐渐淤为平陆,变成若干条街巷。到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册封他的第十一皇子朱椿为蜀王,为了使朱椿就藩,于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才在前后蜀国修建过的宫垣基础上,更加坚固、更加崇宏地造了一座和当时南京皇居相仿佛的蜀王宫。蜀王宫的规模很大,几乎占去当时成都城内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宫殿圆囿之外,有一道比大城小、比大城狭的砖城,名宫城。一道通金河的御河,围绕四周。御河之外,还有一道砖城,叫重城。宫城前面是三道门洞。门外是广场,是足宽一百公尺以上的御道。与门洞正对,在六百三十余公尺远处,是一道二十余丈长、三丈来高的砖影壁,因为涂成红色,名为红照壁。在门洞外二百五六十公尺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高亭,是王宫的鼓吹亭,东亭名龙吟,西亭名虎啸。明朝藩王就藩后,虽无政治权力,但以成都的蜀王宫来看,享受也太过分了。这王宫,到明朝末年(公元一六四四年),张献忠建立大西国,在成都即位称尊,改元大顺元年时候,又改为了皇城。不满两年,张献忠于公元一六四六年,统率军民离开成都,皇城内的一切全被烧毁、破坏,剩下来的,就只一道宫城、三道门洞,以及门外横跨在御河上的三道不很大的石拱桥(比横跨金河上的三桥小而精致)。十九年后(是时为清朝第二代皇帝玄晔的康熙四年),四川的政治中心省会,由保宁府(今阆中县)移回成都。为了收买当时的知识分子,开科取士,又将废皇城的部分地基(前中部的一部分),改建了一座相当可观的贡院。一九五一年被成都市前人民政府加以培修利用,作为大小会议场所的至公堂、明远楼,就是这时候的建筑物。

从我上面所略略交代的历史陈迹看来,这地方,实实应该叫做明蜀王故宫,或贡院。本来在门洞外那条街,早已定名为贡院街的。但是百余年来,人们总是习惯了叫它作皇城,把门洞外的一片广场叫做皇城坝,习惯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现在我所介绍的这条街——人民南路,便是从旧皇城门洞(今天应该正名为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大门)向南,六百三十余公尺,到红照壁街的一段,恰恰是明蜀王故宫外整整一条御道。不过今天的人民南路宽仅六十四公尺,比起三百年前的御道,似乎还窄了一些。这因为在一九五二年扩建这条街时,曾于东御街的西口、西御街的东口,在积土一公尺下,把那两座鼓吹亭的石基挖出,测度方位与距离(横跨在金河上的三桥,也是很好的标准),看得出,当时的御道,应该有一百公尺以上的宽度。

这条人民南路,以现在成都市的市政建设规划来说,恰好处在中轴线的中段。这条中轴线,向北越过旧皇城,经由后载门(现在街牌上写成后子门)、骡马市、人民中路、人民北路,通长四公里(从人民南路的北口算起),而达今天的宝成铁路、成渝铁路两线交会的成都火车站,可能不久时将改称为北站。因为现在从人民南路南端红照壁起,已新辟一条通衢,通到南门外小天竺,不久,还要凭中通过四川医学院(原华西大学),再延伸四公里,直抵成昆(成都到昆明)铁路起点车站,也可能将来会改称为南站。由人民南路北口到成昆铁路起点站的黄家埝,有六公里。将来这条联系南北两车站的中轴线为十公里。请将我所说的距离想一想,现在的人民南路,岂不恰恰处在中轴线的中心一段吗?

在这条中轴线的南段,即是说在今天的人民南路之南,将来是会出现不少的崇丽宏伟的大建筑的。今天的人民南路,仅只在东西御街街口以南摆上了一些大厦,如新华书店、人民剧院、百货商店等(附图所摄的街景,便在这一小段的西边)。旧社会的卑鄙窳劣,几乎等于棚户的房屋,尤其在北段地方,还遗留得不少,当然,不久的将来都会拆除改建的。

人民南路的北段,不像南段布置有街心花圃。这里是每年五一、十一两个大节日,广大群众为了庆祝佳节而集会的场所,旧皇城门洞,这时恰好就作为一座颇为适用的检阅台和观礼台。按照城市建设规划,这地方将来还要向东、向西、向南拓展若干公尺,使其成为一片名符其实的广场。

人民南路的兴建,它向成都人民说明了新社会的可爱;它增强了成都人民对美好远景的憧憬,也增强了成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不要看轻了这条街的兴建,它确实具有很浓厚的政治意义的。这里我应该谈一谈人民南路的前身了。

我前面所说的贡院,从清朝末叶废科举之后,它就几经变化:清朝时候是几个高、中学校兴办之所;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是军政府;其后是督军公署;是巡按使和省长公署;再后又是高级、中级学校汇集地方。抗日战起,学校迁走,起初是无人区域,其后便成为贫民窟。解放后,成都市人民政府于一九五一年迁入(仅占旧皇城的四分之一,其余地方作为别用,不在此文范围之内,便不说它了)。为了要利用至公堂,特别在新西门外修了一片人民新村,光从至公堂上迁走的贫民,差不多就上百家。几十年间,御河已经淤为一道臭阳沟,不但两岸变成陋巷,就河床内也修了不少简陋房子。至于宫墙,那是早已夷为旱地,不用说了。

旧皇城门洞外直抵红照壁的那条宽阔御道,在清朝时候,便已变成了三条街道。北面接着皇城坝,南面到东西御街口的一段,叫贡院街。这条街,是废科举之后才修起来。科举未废之前,因为三年必要开一次科(有时还不要三年),要使用这地方,在平时只能容许人民,尤其聚居在这一带的回族人民搭盖临时房子,要用时拆,不用时再搭。科举既废,再无开科大典,这条街因才形成而固定下来。

这条街的特色是,卖牛羊肉的特别多。因为上千家的回族人民聚居在四周,所以这里便成了回民生活上一个重要的交易场。除了牛羊肉外,几乎所有的饮食馆都标有清真二字。

贡院街之南一段叫三桥正街。三桥,便是横跨在金河上的三道砖石砌成的大桥。这桥的建造,可能还在明朝以前。但构成三桥那种规模,却与明蜀王宫的修建同时。若照三道桥的宽度来看,是可证明从前御道很宽。但是到清朝后期,这里变成街道,街道的宽度,就比中间一道桥的桥面还窄。六十年前,成都有句流行隐语,叫“三桥南头的石狮子——无脸见人!”意思便是三道桥当中一道桥的南头的一对大石狮,早已被民房包围,等于石狮躲进人家,无脸见人。街道比桥面窄,因此桥面的两旁,也被利用来做了卖破烂、卖零食的摊子。

三桥正街之南一段,正式名字叫三桥南街,一般人却叫它为“韦陀堂”。原因是这条街的西边有一座韦陀庙宇,街的东边,本来是一座戏台和一片空坝,辛亥年以后,也变成了一条窄窄的小街。

再南便是红照壁。六十年以前,照壁跟前不过是些棚户,清朝末年,照壁跟前成了一条街,所谓照壁,早已隐在店铺的后面,不为人知。一九二五年才被当时反动政府发现,以银洋一万元的代价抵给当时的商会,拆卖得一干二净。

今天的人民南路,宽度六十四公尺(三桥也联成了一片路面),不但有街心花圃,不但有行道树,而且是柏油路面。它是中轴线上的通衢,它也是人民集会的广场。今天看来,它是何等壮阔,足以表现新社会人民的雄伟胸襟。然而它的前身,却原是那么污糟的三条街!可惜那些旧街景的照片已难寻觅,这里所附的几张图画,是请伍瘦梅画家默画出来。请看一看那是何等可怕的一种社会生活。不过今天的人民南路还在变化中。它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而一年一年的变。肯定地说,它将愈变愈雄阔,愈变愈美好。现在我所叙说的人民南路,还只限于一九五八年秋的人民南路。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八日写完